第8章 ☆、8
努力奮鬥是高三的廣告詞,補課複習是高三的代名詞,那些視上課如煉獄的學生更是拍桌大罵,卻不知可以向誰抗議。對于不惜犧牲假期無比敬業的老師,同學們雖嘴上埋怨,但說句良心話,其實內心還是充滿感激。校長反複強調:高考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座高峰,越過它,前途一片光明。
好不容易熬過将近三個月的酷暑,在一個仍然豔陽高照的初秋,學校竟然大發慈悲高三居然可以休息一天半!
“媽,我回來了!”青然迫不急待把裝滿課本的背包丢下,雖說學校就在鎮上離家也近,但為了更好地學習和作息,自初中以來她就開始在校寄宿,一到周末就逼不及待往家裏跑。
媽媽圍着圍裙從廚房裏走出來,“你怎麽又瘦了?今晚淮山茯苓煲豬腱健脾祛濕,記得喝多兩碗。”媽媽總說女兒瘦,卻不知女兒一直為超磅破百耿耿于懷。
青然在巷口就聞到了湯香。小時候很怕喝湯,嫌燙嘴沒耐性喝,初中那時看了一些有關美容的書籍,常常提到湯水有營養又有美容功效,才開始比較自覺去喝,慢慢就品出了湯的美味。後來出來工作,會時常想念媽媽煲的靓湯,那香醇的味道悠長濃暖,溫情脈脈。都說廣東女人最會煲湯,其實除了代代傳承、工多藝熟之餘,她們在身處這個濕熱環境亦練就一份無師自通的細心。她們會根據時令來煲湯,夏天,苦瓜黃豆排骨湯、綠豆海帶湯、冬瓜魚頭湯;秋天,蓮子百合雪耳湯、沙參玉竹百合鹌鹑湯、白菜幹煲豬肺、無花果花膠褒豬肘;冬天,蓮藕豬蹄湯、黨參杞子紅棗煲羊肉、淮山煲老鴨;春天,雞翼菜煲豬骨、豬肝枸杞湯。又比如有一定輔助療效的湯:筋骨酸痛-牛大力褒豬、牛尾,胃寒體冷-白胡椒豬肚煲,甲狀腺腫大-海藻昆布湯,女子調經補血-阿膠紅棗烏雞湯,小兒袪濕解滞-火炭母煲豬橫脷;也有以形補形的,比如,天麻炖豬腦,就不知吃了實際會不會變聰明,反正孩子考試前夕媽媽都會炖上一碗。也有四時适合老少鹹宜的湯,比如:最常煲的清煲涼、蘋果煲生魚、赤小豆粉葛鲮魚湯、五指毛桃紅蘿蔔褒豬骨、薏米芡實扁豆褒瘦肉等等這些都是廣東家常湯,煲湯材料基本就地取材,菜園的時蔬,田邊的白花菜、魚腥草,陽臺硒幹的白菜幹、劍花幹、還有綠、紅、黃、黑豆,靓湯不一定要用貴價材料,只要懂得配伍,一煲利于身體、味道極佳的好湯幾乎都是用平價食材熬制而成,湯汁香暧濃稠,湯渣只能淪為鍋底物。當然,湯水不可一味清熱更不可只知滋補,要根據個人體質來煲,還要分清湯料的性質,如同一種藥材,生地屬平涼性,熟地則屬滋補;不同的參湯功效各異,清熱可用西洋參,溫補就放紅參。食療不能代替藥療,但藥補又不如食補,防患于未燃,順應四時食療養生也是國人的智慧結晶。不忘一提的是,廣東女人的廚房不管是設備簡陋抑或裝修豪華裏面都必然要有個瓦煲或厚沙鍋,煲湯一般不用金屬類制成的鍋,因為大多具有保健功能的湯料藥膳不宜用金屬器皿熬煮,否則除了影響口感之外還會起化學反應産生有害物質。既然說了那麽多,就順便公開廣東女人一般不外傳的兩個秘芨,一個是煲湯時放兩到三個蜜棗煲出來的湯會更清甜可口,還有一個就是煲肉湯一定要放一小塊果皮或生姜,這樣既可去掉家禽骨肉的臊味更可提鮮。
青然放下書包、暫別湯香,去喊住在一巷之隔的奶奶來吃飯。由于村裏基本的房屋結構都是這樣:3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建起一間兩層或三層高的樓房,一樓就一個房間一個廳;二樓隔成兩個小房,因為農村人大多是兩個小孩一人一小間,當然必不可少還有一個晾曬衣服、種小花小草的小陽臺。而廚房和沖涼房又是另外一間比住房小一些的簡漏平房,而且一般都是隔幾戶人家。因為都是自家祖輩留下來的土地,所以不能為了就手随便與他人調換。青然家比較方便一點,住房和廚房剛好連在一起,在牆壁打個門就連通了。村裏大多數老人都不願意跟後輩擠在一起,除了空間實在有限外,還想盡量避開婆媳之間那個天下難題,村裏房屋分布密集,家家戶戶巷巷緊挨,有事一呼百應,兒孫們鞍前馬後,老人都是既精明又可愛。沿襲祖輩,因地制宜,一直以來這方圓數百裏的鄉村建築群大都如此,後來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改善居住環境,利用土地資源重新規劃房屋面積,人們的新居就逐漸變得寬敞明亮實用便捷。
“奶奶,您好些了嗎?”奶奶的陳年風濕最近似乎愈加嚴重。
“精神着呢,你看。”奶奶動作利落活動雙手雙腳,她是個慈祥可愛的老人家,生有二男一女,女兒嫁得遠,一年才來探望兩三次,不是沒孝心,只是忙于為生活奔波。兩個兒子輪流照顧老人家的日常起居飲食,從無怨言。村裏與奶奶年紀相仿的老人家都說:“寡母婆守仔,苦盡甘來,教出有孝義的子孫,真有福氣。”
看到奶奶精神還不錯,青然就放心了。坐在奶奶最愛坐的搖椅上,“真舒服!”扶手處由于經年累月的觸摸早已變得光滑無比,青然還特意扭動幾下腰身,椅子并沒有吱吱作響,椅背那兩只喜雀依舊穩穩地立在翠竹枝丫上。
“我回來啰!哈哈,媽!姐偷吃!”周小進先聲奪人。
“嗯。”青然被小弟告密,馬上用手捂住嘴巴,急急咽下媽媽用香油焖得軟滑鮮香自家菜園出品的白茄瓜。
“慢點、慢點,小心別噎住了,你們啊,就貪玩!小進,噓!”奶奶拍拍孫女的後背,鬼馬地向孫子使個眼色,将手指放在嘴唇上。
“我聽奶奶話,放你一馬。”弟弟壓低聲音,接着調皮地喊,“哎喲!今晚的蒸肉餅不但有香菇和馬蹄、還加了蝦米、紅蘿蔔,媽真偏心,姐回來了就加料。”弟弟分明在吃醋。周家飯桌上自然少不了周媽媽那道做了十幾年拿手好菜——香菇馬蹄蒸肉餅,媽媽刀功了得把這幾種食材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吃起來卻是口感分明,香菇的香、馬蹄的爽、裏脊肉的嫩。
“誰偷吃,誰偷吃?”青然把手上的油抹上弟弟稚氣未脫的臉蛋。
“有你這樣做姐姐的嗎?不過看在奶奶份上就不跟你計較。”這小子還真不還手。
“你們啊真頑皮!”奶奶坐在椅子上笑起來。
“難怪你書包重得像裝了石頭,原來還有這個。”小進打開姐姐書包。
“那是學習用品,不是唱片好不好?”青然真後悔剛才沒把包放好。
“我的姐姐,不知道這是不是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呢?”
“一看就知道你沒學好政治,你這樣做是侵犯別人隐私權,信不信我告你?”
“小心燙!”媽媽捧出一大煲她的拿手靓湯,小心翼翼地放在飯桌上,還在瓦煲底墊一小塊紙皮用來隔熱,“姐姐要增加營養,你也要,你啊,平常就挑食,看你瘦得像支竹竿。”
“媽,你有所不知,現在就流行我這種有高度夠骨感的型男,如果再加上一頭動漫感十足的長發就更加有感覺。”
“星星花園裏面那幾個後生仔也是留長頭發,我最喜歡看他們了。”奶奶說時連豎大拇指。
“奶奶,你也追星?”兩個乖孫幫奶奶盛湯盛飯。
“為什麽不可以?又沒有規定老人家不能喜歡明星,我們啊,人老心不老不行嘛。”奶奶嘟起嘴巴,平常她都是一邊做些小手作一邊看那臺邊角有些許掉漆的12寸黑白電視機,她說我吃得走得不做事還不如剁了我雙手,我織竹笪的手藝并不比你們年青人差,你們也不要打我這臺黑白電視機的主意,它一點都不刺眼我看得舒服。
“奶奶說得好。”青然覺得奶奶太可愛了。
“英雄所見略同,原來奶奶也覺得長發美男好看。”小進為提高支持率見逢插針。
“但是有可比性嗎?”青然就想打擊能言善辯的周小進。
“所以說,造型很重要,明星都是靠包裝。”
“呵呵呵!”奶奶笑說,“電視跟生活不一樣,知道嗎?我的乖孫。”
“怎麽就不一樣呢?”小進很苦惱。
“等你爸回來你問他有何不一樣。”周媽媽擺好碗筷。
“我回來了。”一說曹操曹操就到,周爸爸從鄰鎮收工回來,幽黑結實的皮膚是建築工人的标志。他接過妻子遞過來的一條半濕毛巾站在門口擦臉并在衣服上連抺帶拍去掉粘上的水泥灰。
“這碗靓湯專門孝敬爸爸。”弟弟獻殷勤。
青然遞筷子給爸爸時,看到他的好幾個手指頭又戴上戒子,這又是建築工人的标志,手指頭時常破損要貼膠布。
“小進把奶奶的躺椅加固了?”周爸爸問兒子。
“你交代的任務小進能不聽嗎?小進很乖!而且手工還不錯喔,堅固得很。”奶奶向小孫子舉起大拇指。
“修椅子太小意思了,我還會修單車、電視,還有各種電器等等,我的技術可是有質量保證噢。”小進三分顏色上大紅。
“你還好意思說,上次把我的錄音機支解了,害得我唯一一次英語聽力測試沒拿滿分。後來還不是拿到維修店才修理好?你這叫有破壞沒建設。”青然舊事重提。
“繼續努力!”爸爸鼓勵。
“繼續努力,知道嗎?”青然見好就收,免得破壞弟弟的積極性。
“繼續努力,強項都沒拿滿分。”小進偷笑。
“我自己來,我又不是小孩。”奶奶用手捂住碗口。
“你吃得少,我不監督你不行。”青然挑了一塊煲得又軟又香的豬腱肉給奶奶。
“我的乖孫女長大了,調過來管起我這個老太婆了是不是?”奶奶笑呵呵,“我不吃這個,給你爸爸。”她心疼辛苦工作的兒子。
飯後,爸爸對女兒說,“現在學習任務重,要好好調整狀态。”
“知道了。”青然喝了一口爸爸泡的清茶。
“爸,放心吧,姐最懂得勞逸結合。”小進端起茶杯,悄悄向姐姐做了個鬼臉。
“大家自覺就好。”爸爸沒再說什麽。
青然跑到陽臺收衣服,擡頭望向夜空,一彎新月懸挂空中,星星寥寥無幾,夜空一片靛藍。
“我的球衣呢?明天約了同學打球。今晚你最愛的電視劇大結局,不到五分鐘就開始了。”一年前周小進的身高只到姐姐耳朵還被她嘲笑是矮冬瓜,如今讀初一已和姐姐一樣高了。
“走開,不要打擾我欣賞月色。”青然把一套紅色球衣抛給他。
“噢,真好興致,那你慢慢欣賞。放心吧,電視開始馬上向你禀告。”姐弟倆相貌相似,不過意見卻經常不統一。
青然遙望這引人遐思的夜空,陣陣晚風吹過,感覺到了幾絲夜涼,青然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
“青然,天氣漸涼,穿多件衫。”爸爸不知什麽時候站在了女兒身旁。
“嗯,”青然對爸爸笑笑,“爸,你拿什麽?”
“你媽說晾衣架松了,我打兩粒爆炸螺絲上去。”
“晚上都看不清,白天再打吧。”可是白天爸爸要去工地開工。
“不是開着陽臺燈嗎,況且還有月光。”爸爸拿起沖擊鑽和螺絲釘。
“爸,小心點。”青然蹲下來緊緊扶住爸爸站在上面的木凳。
“灰塵大,你回屋去。”
“我不怕。”
“搞定了。”爸爸兩下功夫就搞定。“你看你睫毛都沾到灰了,不要用手拭,搓入眼睛就麻煩,快去用水沖幹淨。”
“你還不是一樣,我們都變花面貓了。”父女倆哈哈大笑。
以前經常聽奶奶有意無意說起:你爸爸這雙手原本是執筆的。平淡的語氣裏有婉惜、無奈甚至一絲自責。周爸爸在70年代末高中畢業便去當了一名鄉村小學教師,三年後,選擇放下教棒去當一名建築工人,做出這個決擇必定經過一番思想鬥争,當靈魂工程師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很多人的理想,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是相悖,當時教師這份職業并不吃香,一個月工資30元,對于一個家景貧寒的男青年來說,這實在難以維持家計,80年代初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得如火如塗,那一代的年輕人懷着那一代的憧憬。他們那一代人特別相信勤勞致富,那些年靠他一雙勤勞之手生活的确改善不少。前幾年就在歡天喜地奔小康的路上出現過攔路虎,青然記得那年在她剛上初中,有段時間家門檻都被人踩爛,雖說這周家幼女漸長成,但這些人都不是上門提親。一個個拿着個帳薄說好說歹:“這筆錢是我們家唯一經濟來源,我也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但你知不知道每分錢都有血有汗!我不管,無論如何都要給一個确定的付款日期!逾期不付,我。。。。。。我不知道會做出什麽事!” 90年代的建築業正處在一個瓶頸時期,既沒有之前的嚴謹和沖勁又不像後來房地産工程的突飛猛進,即便工程完成雇主拖欠一年半載工資也是常有的事,而這一次款項是打下來了,但中間負責人竟喪盡天良卷款潛逃,撇下最後一層的包工方成了衆矢之的。十萬元對當時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無疑是一筆大數目,青然恨不得長出一對千裏眼和順風耳找到那位無良負責人然後立即點住他的三裏穴,看他還能往哪裏跑?如果他不是爸爸所謂的朋友并且自己也曾喊過他叔叔就直接就踢他的廉泉穴。所以也不能怪來催款的人,将心比心,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家裏積蓄都拿了出來,又問了手頭稍稍寬松的親戚朋友借了一些,才終于解了燃眉之急,還有幾個明白狀況又不是特別急用錢的工友也沒催得那麽緊,立張欠條有拖無欠。這幾年債還得差不多,爸爸也滄桑了不少。後來那個中間人也出現過,只是早已輸得精光。
有人說,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一種選擇就是一種代價,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如果二十幾年前,爸爸沒有作出另一個選擇而是繼續當一名教師,那結果又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