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當景王妃接到福順又往璟泰殿裏安排小宮人的消息,事情已經發生很久了。
璟泰殿被福順等人打造成鐵桶狀,裏面的消息很難朝外透出,要不是那幾個新進的小宮人出來過幾次,是任誰都不知道的。
接到這個消息後,蕭氏就往地上砸了一個手裏的茶杯,當晚就病了。
其間長春院的李嬷嬷派人去府中良醫所請了良醫過來診治,胡小良醫給蕭氏看診已久,摸了脈後倒也沒說什麽,只是開了幾副藥交代景王妃要靜養。
蕭氏素來體弱愛生病,身體一直是胡小良醫照料的。見胡小良醫也沒有表現出來其他,下面侍候的人就老老實實去熬藥。甚至沒往景王那邊報,因為她們也都清楚,哪怕是知道蕭氏卧病,景王也是不會來的。
更何況蕭氏一年裏頭有一半時間都是病着的,下面的人早已習以為常。
蕭氏臉色蒼白的靠坐在榻上,在奶娘李嬷嬷的服侍下喝了湯藥。
“奶娘,你說我這景王妃當的到底算是什麽,連個死太監都敢到我頭頂上撒野!”說完這句話後,蕭氏就咳了起來。
蕭氏今年二十有四,比景王小一歲。鵝蛋臉,樣貌端莊秀麗。因為體虛老是卧病,臉上橫生了幾分病氣與蒼白感出來。
陳嬷嬷給她順了半天的氣,又服侍她喝了些水後,才嘆氣說道:“王妃你也不要想太多了,把自己的身子養好了為宜,其他的還是不要想太多。”
蕭氏當然明白陳嬷嬷話裏的意思,心裏又氣又憋屈。淚水驀地就流淌了出來,“我認錯的态度還不明顯嗎?為什麽就是不原諒我!”
陳嬷嬷又嘆了個口氣,也沒有說話。
怎麽說呢,如果換成她是景王,她可能也不會原諒。景王再怎麽說也是龍子之尊,王妃早些年所作所為,早就把夫妻感情給作沒有了。
也虧得景王素來是個沉默的人,也不說什麽,甚至幫忙隐瞞,如果蕭氏做的那些事被人捅了出去。就算景王不得聖上寵愛,蕭氏也只能是個死,因為觸犯了皇家的威嚴。
故事很老套,也不過是表哥表妹兩小無嫌猜的事情,只是表妹後來沒有嫁給表哥,而是嫁給了別人。
蕭氏出身當今皇後的娘家靖國公府。說是這麽說,其實也就是個旁枝的庶女。
Advertisement
按理來說,蕭氏給當年的五皇子當正妃身份是不夠的。可後來卻是先被靖國公記在了嫡出二房的名下,然後蕭皇後指了婚,皇帝下旨賜婚做了五皇子妃。
一朝飛上枝頭,哪怕這個五皇子并不得寵,但蕭氏怎麽來說也是正兒八經的皇子妃了。可惜當年蕭氏年幼,本來說好的是要嫁給表哥,突然來了這麽一出,一下子把她的夢全部打碎。
如果要是其他皇子也就算了,京中無人不知的‘啞巴五皇子’?又歷來在宮裏是個透明人,親娘敬嫔早逝,被當今聖上厭惡,在宮中過得日子別說比不上其他兄弟了,連個世家子弟都不如。
更何況還是個啞巴!
蕭氏怎麽能願意!?怎麽能心甘情願?!
可是這不是你能說不願意就行了,蕭氏也反抗不得,只能老老實實的嫁給了當年還是五皇子的景王。
那時候的蕭氏才十七,還是小女兒的心思,人雖然是嫁了過來,但新婚之夜就淚水漣漣一副自己嫁的很委屈的樣子,平日裏與景王相處也是各種不甘願。
當年還是五皇子的景王,還未行加冠禮,大婚之後仍然在宮中居住。蕭氏在宮中交際遭受到各種冷遇冷眼,回來即對五皇子大發脾氣,罵他無能沒本事,還是個啞巴讓她在旁人面前丢了人。
景王确實不得寵,但也是皇子之尊,哪裏能容得了這個。嘴上沒辦法說,人也是個悶不吭的,但夫妻兩人漸行漸遠,甚至心中也對蕭氏産生了很重的隔閡。
成婚七載,到了後面,日子久了,蕭氏慢慢的也意識到自己這樣除了給夫妻之間添加不睦別無其他,又在身邊人百般勸解之下,改變了許多,可是終究是晚了。
蕭氏現在是後悔都來不及,随着年紀越來越大,她和景王一直這麽不鹹不淡的處着,連個子嗣都沒有,她自是開始心急。
無奈景王早就不在她這裏過夜了,急也沒辦法,這才會有打探璟泰殿消息的動靜和蕭氏因此氣病了的事發生。
對于福順這兩年往璟泰殿的安排貌美小宮人的事,蕭氏還是知道的。
一次兩次還看不出來,時間長了,蕭氏自是看明白出來一二。
這哪是璟泰殿需要宮人服侍啊,明明就是那個死老太監在往景王嘴底下送女人。
可是即使明白又能怎樣,福順是掌管景王府內務的內奉承總管太監。看似對她恭恭敬敬,實則除了景王誰的帳都不賣。早景王訴苦估計只會落一個被人無視的下場,蕭氏除了把自己氣病了,也別無他法。
*****
蕭氏又病了,景王自是得到了消息。
可是也如同下面人想的那樣,他也沒有去看她的心思。
每隔十日去長春院坐一會兒,也只是他給她的一些應有的體面,至于其他的,她也不用想,他也不會給。
身邊侍候的幾個老人都知道他與她之間有隔閡,可是景王自己心裏清楚,不僅僅是為了這些。
畢竟這些隔閡也都是些小事,上輩子蕭氏改正向他示好,他也是原諒她的了。
總不過是自己的妻,不是嗎?
可是換來的結果卻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景王上輩子哪怕死的時候都不敢置信,自己茍且偷生小心翼翼保全妻兒的下場就是蕭氏和嫡子恒兒為了向晉帝求全,揭發自己意圖造反給自己加上莫須有罪名,最後落了一個鸠酒賜死的下場。
是的,景王是活了兩輩子的人。
上輩子的駱璟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他知道自己不健全,不能說話,宮中人人都瞧不起,平時自是低調非常小心處事。不争寵不生事,甚至怕父皇厭惡很少在人前露臉。
親娘早亡,親爹不待見,其間的辛苦艱難自是不必說。靠着啞巴五皇子的頭銜,駱璟活到了成年,而不是像宮中有些皇子那樣,莫名其妙就夭折了。
十八、大婚娶了蕭氏為正妃,蕭氏是當今皇後的同族庶出的侄女,駱璟知道這是皇後拿來防着自己這個啞巴的手段,也沒有說其他,那個時候他也沒有能力去反抗。
大婚之後,蕭氏的各種不甘願,駱璟也看在眼裏。
要說心裏不難受,肯定是不可能的。可是日子總是得過,更何況這種蔑視駱璟從小到大見多了,也知道該怎麽應對,怎樣調試好自己的心情。
大熙朝有分封制度,舉凡皇子成年必須前往藩地就藩,只留太子一人在京中。這也是大熙朝太、祖定下的規矩,為的就是保證皇位傳承,不讓駱家後輩子嗣為了皇位自相殘殺杜絕後患。
駱璟身為當今聖上的第五子,自是要遵循舊歷。更何況他自來就不得熙帝的寵愛,二十剛行加冠之禮,就被下诏前往景州就藩了。
京中明眼的人都知道五皇子有多麽的不受寵,駱璟自己心裏也有數。身為龍子居然患有暗疾,也不能怪父皇會不待見他。
駱璟雖然啞,但是人不傻的。從小父皇就厭惡自己,能成年得到一個親王的封號并有封地,算是極其難得的了。也知道自己不能跟其他兄弟比,心中連不滿都不敢有,老老實實的前往貧瘠的封地就藩。
在大熙朝,親王屬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永不降等,并享有終身俸祿,且俸祿極為優厚。歲祿單是米一項,即有1萬石。此外,還有冊封、宮室、婚姻、喪葬等費用,并給予廚役、齋郎、鋪陳宮人等雜役人員,并不時有賞賜下來。
并且藩王的封地屬于封國,藩王可列爵治民,分藩錫土。
說白點就是封地屬于藩王自己的地界,境內治下所交稅銀不是交給朝廷,而是上交給藩王。并有大司法、人事權,淩駕于一切府衙之上,其官屬除長史、鎮守指揮及護衛指揮使由朝廷指派以外,其餘所有皆可由藩王自己任命。
對此,駱璟還是極其滿意的。終歸是自己的地界,生活肯定不會像在宮中時那般的拘謹與壓抑。他所求不多,無外乎只是想求個清淨安寧與世無争。
哪怕封地很是貧瘠,哪怕宗人府那邊見父皇從來想不起他總是拖着他的俸祿不給發放,哪怕他封地的稅收并不夠封地的支出,他又做不了剝削治下老百姓的事,弄的自己極為窘迫,他也仍是忍着。
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資本也沒有資格與其他兄弟争,他只是一個不健全的人。他憑什麽去争呢?
他與世隔絕的活在離京城萬裏之遙的景州,對京中發生的一些事不聞不問……
即使後來同為兄弟的晉王在父皇死後反了即将成為皇帝的太子,登基為帝,他也仍然沒有去關注。
因為他知道,像他這樣一個什麽也争不了的親王是沒有人會覺得礙眼的。
駱璟并不是一個傻子,他清楚藩王地位敏感,所以自從就藩以來就低調做人,對朝廷恭恭敬敬,對治下政務從來不放于心上,而是完全交給了處理政務的長史司,對兵權更是從來不敢加以幹涉。
他不想惹人眼,他就想做個閑散的王,他不求什麽,只求安寧。
他的估算也沒錯,只可惜他錯估了一個從藩王起家當了帝王的心,也錯估了晉王這人的小心眼。
晉王自己便是藩王造反起家的,雖然是造的是自己親兄弟的反,但他不可能不清楚藩王對皇權潛在的威脅。
位置剛一坐穩,便開始收拾各路藩王,首當其沖就是與他同胞幫他起兵支持他當皇帝的齊王,更不用說一直不得先帝寵愛并且極為平庸低調的駱璟了。
不過晉王,哦,彼時已經是晉帝了,才剛剛即位,還是比較顧念自己形象的。知道自己收拾同胞兄弟的齊王手段太過難看,剛好剩下的兩個藩王兄弟雲王景王都是那種極為平庸愚蠢甚至還有殘缺的人,便暫且放下了手裏的屠刀,甚至還屢屢派下賞賜,以昭顯自己的仁慈之心。
駱璟确實過了兩年安身日子,可是他的心卻是不安穩的。因為他此時已明白,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果不其然,等朝中局勢平穩,晉帝就開始動作不斷,找出各式各樣的理由和借口收了藩王手裏的各項權利,只留下世襲鐵帽子與每年的俸祿,甚至限制藩王只允許在自己王府中活動,哪裏都不能去,形同囚禁。
為了消除晉帝的戒心,駱璟甚至在府中皈依了佛門,他的皈依佛門并不是作假,而是真正的開始吃齋念佛,除了沒有剃度沒有出家,已經和出家人差不多了。
既是如此,晉帝也沒有放過他,仍是步步緊逼。
那個時候的駱璟已經是生無可戀了,之所以會茍延殘喘也不過是想保全自己的血脈與妻室。
上輩子的駱璟也是一個不貪愛女色的人,可能與自己的殘缺與寡淡的性子有些幹系,後院也是只有這麽四個女人,和這輩子一樣。
只是那個時候他終歸有着延續香火的想法,不像這輩子這麽寡淡。駱璟上輩子有一子兩女,其中一子一女均是景王妃蕭氏所出,另外一個女兒則是出在喬側妃的肚子裏。
上輩子的駱璟享年三十,死于晉帝賞下來的鸠酒。
這輩子駱璟回來的時候,剛好是他臨行前往景州就藩的前一天。
上一世駱璟也是在這一天大病,即使是病了,他仍然強忍病痛下令啓程,為的就是不想惹的父皇更加厭煩。
這輩子他大病卻是換了上輩子的自己歸來,彼時他仍然下令出發,可是很多東西終究是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