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信箋

看膩了同一式樣的符, 珍嫔便好心建議:“麗妃姐姐多畫幾個符呗,老是畫一個,多膩啊。”

麗妃為難了:“可我就知道這一種防痔瘡的畫法。”

什麽?珍嫔猛的扭過頭盯着麗妃, 麗妃支支吾吾:“這個, 皇後娘娘讓畫一個複雜的花裏胡哨的符篆, 要知道大道若簡至聖則樸, 大凡有些大神通的符篆也都形态簡單,想來想去只有這道防痔瘡的符篆花哨複雜, 能唬得住外人。”

珍嫔捏着下巴:“修仙人士居然也怕得痔瘡?”

“哪有什麽稀奇?常年打坐不挪窩,若是趕上大型的論道問仙的法會,好幾天打坐論道也是有的。”麗妃幽幽的說。

朱煙寒下令追訪皇後蹤跡的第三天,宮裏便收到了來自南邊的信箋,信是茍大将軍府送進的宮, 茍三訓用了茍家密布的耳目,寫了這樣一封信進了京, 叮囑留守在大将軍府的門客送往皇宮。

跟随皇後及兩位嫔妃離宮出走,這在歷朝都是不可想象之事,茍三訓又不傻,為了項上的人頭還能老老實實待在該待的位置, 他選擇了說服三位娘娘向皇帝求助。

朱煙寒拿着信箋, 神情複雜。茍三訓在信箋上寫:三位娘娘定要出城,罪臣說服不了,為避免說教過多引起娘娘們反感繼而抛下茍三單獨行動,臣只好假意贊同跟着娘娘們, 茍家的幾個家丁也暗中跟着, 以免萬一。

朱煙寒心裏知道,什麽茍家的家丁, 多半是茍家的暗衛,不過私自豢養暗衛的事情向來被朝廷所不容,因而茍三便在信裏輕描淡寫說是家丁。他嘴角譏诮一笑,這些世家都養着暗衛呢,不知道為什麽滿清真的揮兵南下時這些暗衛沒有帶着他們的主子們逃離?

不過茍家确實對他忠心耿耿,也因此,他下令讓茍家的兩位夫人都随軍了,茍老将軍卻是個有成算的,雖然謝過了皇帝,卻做主将兩位孫子留在了少夫人的娘家,也就是主動給皇帝做質子的意思。

朱煙寒繼續看下去:

本想去少林寺上香,但途經臨湟縣城,饑民甚衆,且前路鼠疫橫行,皇後娘娘不顧阻攔,毅然決然留下要幫助城民。

朱煙寒“忽”的一下站起來,臉色煞白,鼠疫,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瘟疫,它曾經讓整個歐洲大陸都顫抖不已,因此也被歐洲稱為黑死病,即使在醫藥水平發達的現代社會,鼠疫都棘手難以治療,何況在這個朝代?朱煙寒不敢想象,若是皇後感染了鼠疫,那該怎麽辦?

他還沒看完信,就趕緊下令:“命人派一半禦醫去臨湟縣城,要快!”,想了一想,又補充道,“全國張榜招募名醫良醫,揭榜者也派去臨湟縣城。”

門外候着的小黃門摸不着頭腦,皇上這是怎麽了?自打今年就沒有下過什麽正兒八經的口谕,時至今日,怎麽執行口谕他都有些生疏了,楞了一下,忙去太醫院傳旨。

朱煙寒看那小太監小跑着出了宮門,心裏放下心來,才繼續看下去:

Advertisement

臨湟縣城的縣令不認皇後娘娘的鳳印,将他們當成騙子趕出了縣衙,皇後娘娘使了些神通,唬得當地百姓對她們極其信服,娘娘被呼為“仙人”,她指引縣裏的人們打掃街道內外、養貓、煎藥,讓疫情不再蔓延。

有了這些成績,縣令喜出望外,想将三位請進縣衙,皇後娘娘當衆說了一句“昨天的我你愛搭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被當地民衆奉為金玉良言。

朱煙寒捂上了眼睛,不忍卒讀啊不忍卒讀,這是自己當年胡亂忽悠皇後的一句話,沒想到被皇後煞有其事的引用,QQ空間金句之王。

看到皇後拿出在末世系統裏歷練的組織能力,四處疏導,朱煙寒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開挖城市下水道。

要說城市設立到現在,不管是歐洲還是本國,都逃脫不了城市的排洩詛咒,整個城市沒有完善的下水系統,市政管理功能嚴重缺失,街道上污水橫流,飲用水系統遭到污染,存在着嚴重的衛生隐患,是以一旦發生疫病,很容易便全城傳染,變成大型的瘟疫。

而開挖城市下水道這一招一舉兩得,一是有效衛生,二是需要雇傭工人,這就為流離失所的饑民難民提供了社會機會,防止社會動亂。

只是工程錢卻不是個小目标,朱煙寒心裏算了一筆賬:罷了罷了,稅收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如果不招募饑民,只怕真的會像明末一樣,難民起義,一呼百應,對于流離失所的難民反正也沒有什麽好失去的了還不如放手一搏,可是你若給他可期許的未來、還存活的家人、日子有了盼頭,便能踏踏實實過下去了。再者,防疫衛生的錢、赈災的錢、這些也不是小數目,比起來,倒是開挖下水設施更劃算呢。而且防疫、赈災,都要經過官員的重重盤剝,不如自己親自派人去,倒也省下些錢。

信裏還寫:皇後托他囑咐宮中,将原來裁撤掉的宮女全部送走,也節約了養着她們吃喝的費用。先前皇後裁撤宮中諸人,那些宮女暫時搬到行宮,一直沒有合适的去處。皇後娘娘下令讓那些宮女自行返鄉,若是不願意返鄉的,送至東北茍家與将士成婚,每人賞銀三十兩。若是還有不願意的,就送來皇後跟前幫忙。

為何皇後忽然想起這一出?原來是因為先前皇後就惦記着要把那些宮女清理出去,可是又沒有一個穩妥的去處,她們在臨湟縣城确實需要幫手,就想起了那些個宮女。

珍嫔猶為興奮,一拍大腿:“趕緊将她們遣散,每個月養着她們的銀子拿來咱們赈災。”再想起東北的大嫂嫂寫信過來,道是邊疆空地衆多,無人開采,士兵又多正值壯年卻無伴侶,軍中不穩。

這下可不是一舉多得?

朱煙寒看着書信,一會皺眉,一會微笑,我家的皇後啊,就是機智。

再想到東北的情況,黑土肥沃,卻人煙稀少,由着滿清在那裏肆虐,皇後的主意啓發了他,讓他想起另一個可能性:各地饑民紛紛湧現,不如将一批批饑民,送至東北屯田;或稻米一季三熟的嶺南。

一則解決饑民四起的紛亂,二則充實邊疆人口,可将這些人編做軍戶,閑時練兵,農忙種地。再減輕賦稅,這些饑民本就是本分種田的老百姓,天災人禍才逼着他們走上了流亡他鄉的路線,他們的所求不過是吃飽,若是朝廷不滿足,只怕會揭竿而起,可是若是朝廷滿足他們的訴求,給他們免費的肥沃田地又不征收或少征收一點點的稅賦,他們也會比誰都珍惜,會積極作戰維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于是這個下午,朱煙寒拿着皇後的信,發出了一道道政令:

勒令臨湟縣城縣衙全力協助皇後;

命令瘟疫肆虐的鄰近各省推廣開來皇後的辦法;

命令遭受蝗災和幹旱煙寒導致顆粒無收的各省清點災民,将其一批批送往或東北,或福建屯田。

東北還好,福建卻沒有人願意去,傳說中老虎肆虐,又多山,難以開墾良田,還有瘴氣四起,中毒就難以救起,真正政令頒布的時候,很少人願意去福建。可是後續的流民又實在太多,怎麽辦?

朱煙寒只好咬着牙成立了海軍,還成立了大明海上公司。由大明海上公司統管原來海外船隊的一切事宜,并且将收益全部用于海軍建立事宜。那些難民中的青壯男子全部被送去這兩個去處。饑餓的難民一聽可以吃飽飯,便是去當兵也在所不辭,本來會建立白蓮教、成為推翻大明主力軍的難民們,就這樣被朱煙寒無意中一一分化,成為日後大明縱橫海上的有生力量。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為一個皇後任性的離宮出走,讓萬千被帝國的官僚們隐瞞着的流民和饑荒、瘟疫,提前走進了朱煙寒的視野。

多年後歷史學家評價這位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朝代走向的皇帝:他洞察了整個帝國的運作,及時提出了向海上擴張的方略,縱觀歷史,沒有一個小冰河時期的統治者能像他這樣反敗為勝,将糧食減産帶來的大批不穩定流民化作帝國海上縱橫捭阖的籌碼。命運給了他一手爛牌,卻被他打敗了王炸。整個大明,整個華國,都要感激他的誕生。

作者有話要說:

剛開始只是堵了一場氣,卻無意中讓朱煙寒看到本來被官僚們瞞而不報的信息,進而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本來一開始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能改變我們的一生。

朱煙寒一開始建立海軍,真是咬着牙建立。為啥?因為沒錢。可是不得不,硬着頭皮去做,結果最終起到了大作用。

嗯,有些對我們有益的事情一開始也是這樣難于上青天,但是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獲的時候。

加油啊,小湯圓。

大家也加油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