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莫辜負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皇上說此物叫做鋼筋, 是用來建房子的材料。

很快又用鋼水造出了鋼筋網、鋼板,有了這些,皇上又命令“皇家建築隊”(這是他給泥瓦匠們新起的名字)利用原來的水泥、石塊混合, 澆灌入這鋼筋網和鋼板組成的模具中。

有聰明的泥水匠很快就醒悟了:皇上這是要造房子。

可是原來就有新造出來的水泥和紅磚來造房子, 為何還要加這麽多鋼板?

很快就有消息流傳出來:皇上要建造城牆。

衆人恍然大悟, 原來是要增加京城防衛。

消息假假真真, 城牆未見建,高樓卻拔地而起:皇上命人在紫禁城前面的上朝之處建了一座“金閣堂”, 以後大臣們上朝便改在這裏。

那座金閣堂共有三層,鋼筋混凝土鑄就,看上去就覺堅固無比。遠處一看只覺白牆金頂,上面的金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近處外立面卻是潔白的大理石板。奇就奇在那大理石板上還有金色字體寫就的小字。仔細分辨,居然是賢能大德們們的治世名句。:‘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之類。白底金字, 分外醒目,就有大臣啧啧稱奇:“京城不産石料,居然将大理石板從遠處運來,這是何等耗費人力物力?”, 就立刻有相熟的大人拉他的袖子, 示意他不要多說。

議論是不議論了,可是個個心裏在嘀咕,碩大的石板,又平整又光滑, 從遠處運來, 何況還要在其中雕刻金字,這其中耗費的人力, 物力又豈是一點一滴?

當天上朝時便有四五個大臣站出來,忠君谏言:這石板奢靡,不是賢君所為。史上那些愛好奇石、生活奢靡的皇上都亡國了。

朱煙寒:呵呵。

他心中道:魏忠賢好奇石你們怎麽不敢勸谏?當初有人巴結他,從太湖運來一塊太湖石,石頭太大,一路上見村拆村,見房毀房,害得多少百姓家破身亡,如今貴為天子,天下之主,又不是為自己修建行宮,還是為大臣們修建了個辦公場所就遭此诟病。

但僅限于腹謗而已,朱煙寒面上還要保持冷靜:“諸位愛卿稍安勿躁,大理石粉末這是燒制而成。再加以模具壓制,很是節儉。至于千裏運送奇石那等奢靡浪費,不顧百姓死活的行為……”,說到這裏,他特意加重了奢靡浪費不顧百姓死活幾個字,停頓一下,環視下面的大臣,“那定要聽從各位愛卿的,嚴懲不貸!”

聽得下面的人一陣心驚膽寒。也有魏黨之人心裏暗罵幾個勸谏的大臣:若不是你們提醒,皇上也不知道要斥責運送奇石之風,如今皇上一開口,誰還敢給魏大人送奇石?

偏偏魏大人和他所收的幹兒子就好這個,說是擺在庭院裏各位雅致,太監要附庸風雅,下面的人當然巴結送禮。那些還在路上的奇石怎麽辦?那些已經送過禮的官員怎麽辦?

Advertisement

不論那些官員們如何心懷鬼胎,就有大臣啧啧稱奇,驚訝于這人造之物的渾然天成。

有個大臣不死心,接着勸谏:“其中金粉鑿字,過于奢靡。”

旁邊就有個別的大臣踩了他一腳,畢竟皇上不用金,誰用金?誰還有資格用金。

朱煙寒:好氣哦,還要保持微笑。

他努力做出一副仁慈寬容的樣子:“其實那金色字體是銅汁留在模具裏澆汁而成,并非真金。”

這般一解釋,很快下面的大臣就釋懷了,有的人肉眼可見的送了一口氣,朱煙寒哭笑不得。

朱煙寒這一番苦心沒有白費,很快京中便有人打聽:“金閣堂是怎麽造的?”、“那大理石雲板又是如何做成?”、這種耗費極少又外觀美觀的建築風格很快引起了世家和臣子們的好奇。

就有人去問皇家建築隊:“可能建成金閣堂類似的風格?”、“建成這般可是違制?”

皇家建築隊自然一口應承下來,這是皇上早就吩咐好的,若有人來打聽,他們便答應下來,只管開工就是,只要要價高些便是了。很快,京城裏就流行起來這種風格的建築。

皇後特許,皇上也不說什麽。壓制的大理石板很快就流行起來。畢竟不是人人都開采的起大塊的大理石的,這樣燒制的大理石板,外形與山中開采的石板并無不同。何況可以随心所欲訂制所需的形狀、樣式。

有的人家定制了好看的六角形石板;有的人家在花園裏建了一座觀雲亭,采用了大理石板雕刻成镂空的窗棂,格外精巧;最讓人轟動的還是祁家小姐,居然訂制了粉色大理石板,修建了一座三層的繡樓,每一塊石板上,都用金汁澆出祁家小姐所做的詩詞。

這可謂風雅,一下子在京城流傳開來。皇家建築隊忙得腳不沾地,就在那些前來投靠的民衆中篩選出心靈手巧和氣力大的做學徒,倒也人手齊備。

朱煙寒很是高興,橫豎賺了一大筆錢。

有了這些錢,便可讓鋼廠做下一步的事了:大批量研發槍支彈藥和農具。

朱煙寒将鋼廠再次分化,分成一個民用廠和一個軍用廠,鋼廠原來的工人中腦子好使經驗豐富的便派去做軍工廠,其餘的人去了民用廠。

民用廠的生産任務很明确:改良農具。

這還是宋應星提醒的。他上傳奏章給朱煙寒,大意是聽聞皇上開建的鋼廠可以大規模冶煉金屬,那何不造福于民,大範圍生産一些農具。

朱煙寒這才想起來此事,于是他派出農業部的官員前去直隸、京郊等京城附近的農莊裏調研。說來慚愧,現在他可以調動的人員只有自己成立的農業部。

雖然要朱煙寒自己出錢供養他們,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聽指揮、效率高。沒多久他們便帶回來了調研結果。

朱煙寒特意給他們下了任務:共多少戶農家?每戶農家用木制農具的有多少戶?、用鐵制的多少家?用鐵制農具的又是為何?用木制的為何?每村有幾個鐵匠?如此這般事無巨細。

說來他們的适應能力也極為強大,從傳統的官僚制度到這種新式的組織形式,從慣常的歌功頌德辭藻華麗的文章到如今實事求是的算數,他們很快便适用了,還快速便捷的呈現上了統計結果。

朱煙寒:果然不能小瞧古人。

調研結果跟朱煙寒猜的差不多:大多用木頭所制,越靠近京城的農戶用鐵越多。這個原因倒是顯而易見,京城富庶,此時的鐵礦石開采和冶煉都不容易,因而鐵器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京城附近基本一個村莊有個鐵匠,但京城以外多是幾個村莊才能有一個鐵匠。

農用的廠就制造這些鐵制農具。

但朱煙寒不想白給:憑什麽呢?我花錢給你們造鐵,你們生産出來的糧食卻老老實實進貢給不被我控制的財政?

朱煙寒本來想借口皇後生辰,他要賞賜皇後幾個封地。然後将這幾個封地的賦稅都收歸皇後不就成了嗎?

朱煙寒一拍腦袋:皇後的不就是我的嗎?我真是機智!

但是真的招了幾個臣子試探着問了幾下就他就死心了,這種給皇後加封封地的方法本朝真的沒有先例,剛提出了苗頭便被臣子們堵回來了。

唉,政令不出紫禁城啊。朱煙寒對着上蒼長嘆:狗作者!主角光環為何時靈時不靈?

自然是無解,朱煙寒便召集了穿越協會衆人商議,總算想出了個主意:德政。

皇上要推行德政是挺常見的一種治國手段,比如哪位皇帝的生辰、或者太後做壽、或是新皇登基,這時候皇家為了普天同慶,皇帝都會站出來推行施恩:或大赦天下、或減免賦稅。讓天下人也感受下皇恩浩蕩。

于是朱煙寒便将京郊、直隸三年的賦稅免除了。

消息出去,全民歡欣鼓舞。

朱煙寒:……接下來我還要收稅的。你們這樣我很難下臺啊。

他采用了另外一種方法,讓鋼廠生産出來鋼鍬、鋼鋤、鋼叉等農具,于是農具廠裏,一件件軋片、制鍬、鎬鋤、犁铧生産出來。

朱煙寒又命令農業部的人去免稅的地方推廣農具,卻不是無償,這農具用租的方式提供給農戶,租賃期間五年,每年農戶要用秋天收成的兩成去當租金交給農業部的官員,等到第五年,便可直接拿走農具。

這種新穎的模式一推出就受到農戶們的歡迎,有經驗的老農都知道鐵具可比木頭農具要好用的多,同樣的一個勞力,有了鐵器便可多耕一畝的地,何況這三年都沒有賦稅,正好買這農具。

一開始還有人持觀望态度,等到夏收之後有鐵犁鐵鋤的人家明顯比沒用的人家多收了好幾鬥糧,頓時其餘人都坐不住了。好在如今農業部的官員指點他們可以一年兩種,因而秋播的時候家家都用上了這鋼鐵之物。

冬季收獲的時候,家家獲得了大豐收。百姓們都對皇上感激不盡:以往他們離皇上遠,如今又是有玉米土豆可種、又是有鐵農具、再加上免稅,可以說他們處處受到皇上的恩澤,心裏對皇上就越發的感恩戴德。

于是皇莊裏時不時就有附近的百姓推着一筐蘿蔔、或是幾個臉盆大的饅頭要來“叩謝天恩”。如今消息傳得快,民衆倒也知道除了紫禁城這是第二個能見到皇上的地方。守衛們不收,他們就扔下籮筐就跑。後來守衛每次一開皇莊大門,便有幾個甜瓜、一擔子青棗放在那裏。

朱煙寒哭笑不得,只好命令送去食堂讓食堂當食材。

可是與此同時,他的心裏還有一絲,甜滋滋。

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幫助百姓,能獲得百姓發自內心的愛戴和擁護。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要不負重托,為大明的子民踏踏實實做些實事。他讓人刻了一枚印章在案頭,晝夜提醒自己,上面刻着三個字:“莫辜負”。

作者有話要說:

湯圓:我的小說男主終于活得像一個爽文男主了。

湯圓的好基友餃子:爽文?……(眼睛忽然發亮)……難道你有寫不可描述?

湯圓(義正言辭):啊呸你想到哪裏去了,我指的是呼風喚雨財大氣粗。

還沉浸在幻想裏的餃子:……器是得粗啊(流口水中)……

湯圓(驚恐睜大眼睛,奮力掙紮捶窗):快放我下來!這不是通往幼兒園的早餐車!!!!

周末湯圓考試,拼着一口老血更新完本章後要去複習啦,周一再更。

感謝小天使們給我灌溉了營養液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潇湘閑人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_^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