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威脅

第二日一早,扶蘇正要出門去上朝,李由就面無表情地塞給他一個香包。

對于代妹妹送東西這種事,李由已經幹得駕輕就熟,并且從一開始的滿心尴尬變得波瀾不驚。

扶蘇把香包捏在手裏,聞到了安神助眠的淡香,一下子便明白小裳華的用心,含笑把它揣進懷裏進宮去。

嬴政今天心情仍不怎麽好,大家都覺得是邯鄲郡那事弄的,上朝時沒敢說太多話,怕自己引火上身。

扶蘇早朝時也沒提想去邯鄲郡的事,只在下朝後去求見嬴政。他昨晚回去後想了挺久,發現問題還是出在自己的年紀上,父皇不是真覺得他撐不起場面,而是他實在太小了,父皇不放心他出遠門。

見到嬴政後,扶蘇立刻對自己昨天的一時沖動進行深刻反省,表示自己已經知道錯了。

不過扶蘇話鋒一轉,又說起自己的觀點:邯鄲郡已經是秦國的一部分,不應該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他是作為秦國公子、代表秦國朝廷過去的,如果有人敢在邯鄲郡對他下手,那不止是他們自己活得不耐煩了,還是全家乃至舉國之人的命都不想要了。

嬴政一邊看着手裏的折子,一邊聽扶蘇反省,聽到後面才把折子放下,看向言之鑿鑿的扶蘇。他說道:“如果是一些已經淪為喪家之犬的家夥,他們早就沒有家人,連國都已經亡了,你以為他們能有什麽顧忌?”

扶蘇一聽,明白了,父皇果然是在擔心他。他說道:“我們大秦有最精銳的将士,師兄他們就很厲害,要是真有人敢來,師兄他們一定能讓那些家夥有去無回!”

嬴政冷笑:“天真!”他站起來走了兩步,又轉頭罵扶蘇,“愚蠢!”

在鹹陽到處跑扶蘇當然是安全的,沒人敢在他眼皮底下作妖,離鹹陽遠了可就不一定了。

看他平時也不像個蠢的,到了這種時候就開始犯傻!

他嬴政的兒子又不止一個,哪怕那群小的被他哄得服服帖帖,別人未必沒有別的心思,到時他能防得了明槍還能防得了暗箭?

別人要是有機會,肯定死抓着到手的權柄不放,扶蘇倒好,偌大的少府衙門給他管着了,他還不抓緊機會在朝中站穩腳跟,還去管什麽邯鄲百姓,邯鄲百姓能給他什麽?邯鄲百姓能幫到他什麽?難不成他嬴政還真生出個悲天憫人的聖人來了不成?

嬴政破口大罵:“你是不是覺得你自己有個仙人師父就很了不起,你遇險了他還能從夢裏出來救你不成?”

扶蘇已經許久沒見到嬴政這麽生氣,心裏卻莫名地并不害怕。他起身跑到嬴政身邊,抓着嬴政的手仰頭說道:“孩兒是覺得有父王在,去哪兒都不會有事。”

嬴政本想繼續發飙,對上扶蘇澄澈明亮的雙眼,滿腔怒火散了大半。

這小子被他罵了也不傷心不害怕,反而還一臉感動,無非是對他敬愛有加,一點點關心和擔心就叫他開心成這樣。

其實比起幾年前,扶蘇已經長高不少,再不是那個容易紅眼眶的半大小孩了。他的兒子能有這樣的膽識和擔當,他不僅不該生氣,還該高興才是。

當初甘羅十二歲就敢出使趙國與趙王談判,扶蘇執掌少府衙門那麽久從無纰漏,朝中上下無不誇贊,比甘羅能差到哪去?只不過是歲數上少了那麽兩三歲罷了。

扶蘇說得也有道理,現在普天之下,還有誰敢對他嬴政的兒子動手?

嬴政說道:“你非要去,吃了苦頭可別後悔。”

扶蘇兩眼一亮,馬上說道:“孩兒既然是去赈災的,斷沒有還想着去享受的道理。”

嬴政讓他先找人交接一下少府衙門的事,再挑一下随行人員。

扶蘇聽嬴政答應讓他去邯鄲,又得寸進尺地提出想讓李牧一起去。有李牧在,趙國百姓會更願意服從朝廷安排,能避免掉很多原本可以不發生的動亂。

嬴政說道:“你能保證他不會召集人手反秦複趙?”

扶蘇一頓,堅定地搖頭:“李将軍要是看到邯鄲郡如今的困境,斷然不會在百姓快要餓死的時候還讓百姓跟着他興兵作亂。”

嬴政淡淡說道:“要是他真有那心思,第一個死的可就是你。”

扶蘇說:“如果李将軍真的那麽做了,那我死得不冤,是我信錯了人。”

嬴政擺擺手讓扶蘇退下,沒再多說什麽。

李牧這人嬴政還是了解的,李牧真要能做出殺死扶蘇的事,當初就不會傻傻地一腳往死局裏踩。

哪怕再不願意承認都好,嬴政還是得面對現實:從某些方面來講,扶蘇與他留在身邊的那些人是非常相似的,至少他們都在很多事情上存着幾分莫名其妙的堅持。

既然如此,那就讓這小子出去吃點苦頭好了。

嬴政派人去帶李牧入宮觐見。

李牧幽居鹹陽,平日裏深居簡出,幾乎不與人往來,更不主動探聽外面的消息,還是他的半個鄰居陶樂過來串門時會和他聊一會。

聽人說嬴政要見自己,李牧有些訝異。他到鹹陽這麽久,并沒有和嬴政見過面。

李牧隐隐察覺嬴政讓王翦父子倆留他性命絕非出自什麽愛才之心,再結合傳言中嬴政對扶蘇的愛重,他可以确定想讓他活着到鹹陽來的應該是扶蘇無疑。

這才能解釋為什麽嬴政叫王翦留他一命,卻壓根沒打算見他。

李牧想不出嬴政為什麽突然要見他,不過也沒耽擱,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物便随着來人入宮觐見。

嬴政少時也見過李牧,不過印象已不太深,等人領着李牧進來,他打量了上前朝自己見禮的李牧一會,覺得這人瞧着也不算特別器宇軒昂,不過眉宇之間還是能看出獨屬于當世名将的氣勢。

嬴政和氣地讓李牧坐下,沒說多餘的話,只遞給他一份邯鄲郡的受災情況。

這是扶蘇整理出來的,上頭沒有太多贅語,只有一排排簡明扼要的數據,清晰又直觀地展示了這場饑荒有多嚴重。

李牧看着看着,手開始輕輕發顫。

戰亂之後百姓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這是他能夠預料到的,只是他沒想到災禍會來得這麽快。

接連不斷的戰事耗光了存糧、能跑的富戶豪強都帶着家財跑了、許多地方還趕巧遇上旱年,簡直是所有問題湊到了一起。

可想而知,要是不放糧赈災,這個荒年會餓死多少百姓!

趙國已經不在了,如今趙國的百姓已經成了秦國的百姓,能伸手搭救這些百姓的人也只有秦國朝廷。

李牧心中悲苦,起身伏拜在地,朝嬴政行了一直沒有行過的大禮,沉聲懇求:“請大王救救邯鄲郡百姓。”

嬴政見李牧伏拜在地,靜默片刻,親自上前扶起李牧。

他叫李牧來并不是想用趙國百姓逼迫李牧朝他屈服,他對李牧效不效忠自己沒多大興趣。

嬴政說道:“寡人喚你來,是要你随扶蘇去一趟邯鄲郡。”

李牧沒想到嬴政會說出這樣的決定。

扶蘇去邯鄲郡?

回想起那個連少年都算不上的小孩,李牧不太相信嬴政舍得放這麽小的兒子出去。要知道哪怕是尋常百姓家,那也是二十歲才算是“丁”,可以代表家裏出去服兵役和服勞役,扶蘇連十歲都沒有吧?

嬴政見李牧一臉的不敢置信,心裏也覺得自己有點鬼迷心竅了,怎麽就被扶蘇那小子說動了?

可惜再怎麽不樂意,他都已經答應下來了,不管是作為一國之君還是作為一個父親他都不好反悔。

嬴政說道:“赈災的法子是扶蘇提出來的,自然也由他負責。”他注視着李牧,語氣平淡之中隐含威脅,“扶蘇走這一趟,是為邯鄲郡百姓而去。寡人将他交給你,要是他出了事,趙遷和那些趙國俘虜一個都別想活,便是邯鄲郡百姓,寡人也不介意讓他們全部一起陪葬。”

趙遷指的自然是趙王。

這就是扶蘇一旦在邯鄲郡出事,趙國人一個都別想活的意思。

李牧與扶蘇雖只有幾面之緣,卻也沒把扶蘇當真正的小孩看待,如今聽嬴政這麽說,更确定扶蘇在嬴政心中的分量。

李牧一口應下随行之事,保證會護扶蘇周全。

別說扶蘇出事可能會讓所有趙國人陪葬了,便是嬴政沒這麽說,光憑扶蘇為趙國百姓走這一趟李牧就不可能坐視扶蘇遇險。

嬴政聽李牧應下,不再多留他,只賜他寶劍良駒,讓他回去做好出行準備。

見過李牧,嬴政又分別召來王翦和蒙恬,叫他們各自挑一批精銳護衛扶蘇出行,以保證絕不會讓扶蘇有任何閃失。

嬴政這邊在挑人,扶蘇那邊也在挑人,既然是要赈災,自然得帶上一批用得順手的人,免得到了地方上對着各種複雜事務無從下手。

除了帶上一批必備的能吏之外,扶蘇還懇請許、謝兩位老先生借出幾個弟子,好因地制宜地解決邯鄲郡那邊的災害問題,有專業人士評估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到時該修渠的修渠,該防災的防災,不至于浪費人力物力。

得知是要去救災的,許老先生和謝老先生沒有猶豫,把自己的弟子借出了大半。

請完農家和墨家的人,扶蘇又去挖來包括徐福在內的一批太醫。

大災之後可能會有大疫,他挑的都是擅治時疫的太醫,可以及時做好防疫工作。

兩邊的隊伍一會合,出行的隊伍就比較龐大了。

扶蘇得知嬴政還給自己派了兩撥軍中挑出來的精銳,有些感動又有些發愁:這樣出行是不是太勞師動衆了?

這還沒算上押運糧食的隊伍呢。

扶蘇跑去和嬴政說了自己的擔憂。

嬴政說道:“既然你大言不慚說要去穩定人心,多帶點人不是正好?”

扶蘇一想也是,自己到底還小,多帶點人更能安撫人心。

扶蘇不再推拒,轉而關心起另一個問題:“出使燕國與魏國的使者選定了嗎?”扶蘇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建議,“孩兒覺得燕國那邊可以讓丹叔回去一趟。丹叔來鹹陽這麽久了,想必也想念燕國,正好讓丹叔回去小住幾天。由丹叔開口的話,燕王必然會答應征用邯鄲郡百姓到燕國修路的。”

這事擱誰身上都會犯嘀咕:秦國會這麽好心送他們的百姓過來做白工?肯定有詐!

所以要是讓燕太子丹回去游說燕王,說不準會順利很多。

嬴政沒否決扶蘇的提議。

其實燕魏兩國不樂意配合更好。

按照扶蘇所說的幹活給糧法子,秦國各郡也能幫邯鄲郡百姓度過這個災年。

等邯鄲郡緩過勁以後,正好可以譴責燕魏兩國見死不救,發兵把它們給滅了!

相信到那時候肯定不必再擔心邯鄲郡那邊的百姓在背後使絆子,畢竟在他們快餓死的時候燕魏兩國可是拒絕給他們半口飯吃!

至于扶蘇覺得讓燕太子丹回去游說燕王,嬴政也覺得不錯。

不過他的看法正好和扶蘇相反,這事要是換別人去說,燕王可能還會答應下來,但是讓燕太子丹回去提這件事,燕王只會更加确定燕太子丹已經投靠秦國,絕不可能答應燕太子丹所說的事。

燕王必然會勃然大怒,認為燕太子丹賣國求榮,自己背燕投秦就算了,還要回來坑燕國的糧幫秦國救濟災民。

這都不止是敗家子了,簡直是大逆不道的不孝子,挖牆腳挖到自己家來,是一個兒子、一個太子該幹的嗎?!

估計這次燕王和燕太子丹該徹底翻臉了。

嬴政沒有和扶蘇說起燕太子丹現在在外邊是什麽形象,只說這事不用他操心。

扶蘇一走,嬴政又親自召見了燕太子丹,與他說起邯鄲郡的百姓過得有多水深火熱,希望燕太子丹能回燕國一趟,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燕太子丹聽了,頓覺一股巨大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這麽多百姓快要餓死了,既然有兩全其美的法子,他理應為他們跑跑腿!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你死在外面我可不會心疼,我還有很多兒子。

扶小蘇(小雞啄米點頭):deideidei

嬴政(轉向李牧):我兒子掉一根汗毛,我殺光趙國人陪葬

李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