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将軍男主有男話要說05
韓王年紀最長, 皇室立儲一向是立嫡立長,即使沒有嫡出皇子,韓王也比其他弟弟更接近儲君之位。奈何鄭國皇帝覺得長子掌權對自己的威脅太大,自不肯封他為儲君。
不過,年長也有年長的好處,韓王成婚比其他兩位王爺早, 嫡長子今年十三, 已經是知事的年紀。而他的韓王妃不同于一般女子,是女子中頗有手腕能力的。韓王雖然倒了,但韓王妃能夠接管王府和命令韓王心腹手下, 這就比寧王妃的手段高上不少。
是的,韓王也倒了。
如果這會兒兩邊禦醫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聊一聊, 一定會驚愕地發現, 韓王與寧王今早突發的急症是一模一樣的。
韓王妃控制了整個王府, 一邊派人秘密治療王爺的中風, 一邊控制局勢,堅決不能讓消息洩露出去。但緊接着,韓王妃就收到消息, 寧王似乎得到了皇帝的印鑒,調動了皇城軍。
這還得了!
确定了消息的真實性後,韓王妃立刻出手, 派兵圍了寧王府,同時給趙王府那邊送了消息,說是寧王想要對他們下手。
趙王府那邊連忙派人過來了, 氣勢洶洶,為首的竟是趙王妃。
趙王妃一身戎裝,恨不能與寧王府上下拼命。
顯然,趙王也出事了。
趙王與趙王妃青梅竹馬,感情頗深,今年年初才成婚,還沒有孩子,趙王就倒了。得知趙王的病症後,趙王妃又是擔憂又是憤怒,更有一絲對未來的不安。
趙王一倒,什麽權勢大位,都別想了,能保住一條命才是正經。
于是,在韓王府傳消息過來,說寧王意圖調動皇城軍的時候,趙王妃立刻懷疑到了寧王的身上,心中恨極。
于是便有了三方勢力聚集在寧王府外,沖突一觸即發。
就在這時,林徽末率領皇城軍到了。
他手持皇帝私印,如握虎符,一下子鎮住了三方沖突的勢力。
Advertisement
“見此印如見陛下。”林徽末慢條斯理地道,“還不停手!”
韓王寧王趙王争皇位争成了烏雞眼,但誰都不想承一個逼宮叛亂的名頭,那一層遮羞布都拽得緊緊的。因而他們的兵馬在見到皇帝印鑒的時候,都不敢輕舉妄動。
林徽末心道這玩意兒果然好用,然後就代皇帝宣了個口谕,命立即韓王、寧王與趙王入宮觐見,不得耽誤。
人群中那幾個知情人臉都青了。
自家主子中風了,行動不能,言語不能,一進宮豈不是都露餡了!
這個說“主子身體不爽,可否遲兩日入宮”,那個說“殿下身體不适,不如改日”,總之,即使明知道是無用功,還是抱有萬分之一的希望試圖改一個時間,或是讓王府世子代替王爺觐見。
他們想着的是,即使老皇帝的病有所好轉,那中風的後遺症也不好治療,戒嗔戒怒,再加上三王勢力已經把持了朝政,再不滿,老皇帝也得調整心情,不會跟三王發怒。
面對衆人的推辭,林徽末只微笑地讓他們選,究竟是他們主子主動進宮觐見,還是皇帝派皇城軍去各府中請。不說君王威嚴不容挑釁,單是皇帝是三位王爺生父這一項,他要三位王爺進宮見見他,有何不對?
無可奈何之下,衆人只得各自回府。他們看着癱在床上動彈不得的王爺,狠了狠心。
他們想着的是,自家王爺遭了這一出,走正規流程是跟大位無緣了。既然如此,何不一搏!
府中王妃心腹等人将現在形勢跟躺在床上的王爺一說,依靠着他們勉強做出來的小動作,他們決定拼一把,逼宮,将另外兩家下獄。王爺雖然中風了,但只要治療得當,後遺症雖然免不了,但只要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态度就行。
三家都覺得自己是受害人,都在悲憤之下選擇逼宮,卻是正中了林徽末下懷。
不得不說,在一國争奪中,宗師的存在實在是太影響戰局走向了。不過,大部分宗師在摸到了一點天地靈氣法則後,都不會選擇沾染凡俗因果,一門心思想着的就是修煉修煉再修煉。哪像是林徽末和楊毓忻,仗着武力值高欺負人。
三家不約而同地謀反,然後盡數被鎮壓了。
林徽末出面代表皇帝,痛斥了三位王爺的大逆不道,還特別“大度”地表示,跟随三位王爺的家族大臣都是逼不得已,皇帝也不想一窩端了他們致使朝堂陷入癱瘓。所以,只要他們老老實實跟着皇帝做事,皇帝就網開一面,給他們一個機會。
有大臣實在忍不住了,他被皇城近衛軍壓着跪在大殿上卻仍掙紮着擡起頭,看向殿上甲胄披挂的俊美青年,問出了一衆大臣王公都想要問的話:“你是誰?”
這人手持皇帝私印,輕易指揮調動了皇城近衛軍,就連皇城近衛軍的統領都站在他身後半步處,以他為尊。
所以,他是誰?
難道皇帝還有一個養在外頭的皇子?
“林徽末。”林徽末把玩着手中的私印,一字一句:“受命于陛下,維護大鄭正統,攝朝政,統鄭軍。”
“你們可以叫我,林将軍。”
承平三十五年十二月,将軍林徽末奉皇命,鎮壓三王之亂,奉太子正統,攝理朝政,統領大軍,身兼攝政大臣與大将軍雙位。
承平三十六年十月,梁國以宋國邊關軍僞做蠻族數次劫掠梁國邊境城鎮,實屬不義為由,發兵二十萬,進攻宋國邊境。
宋國久未經戰禍,邊關防線竟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梁國奪下兩城。
消息傳到朝中,引來朝中一片震動,就連後宮都聽聞了此事。
已經晉位昭儀的曦昭儀怔了怔,駭然發現,梁國向宋國露出獠牙的時間,竟整整提前了兩年。而此時的宋國,朝中武将長年被文官打壓,竟無一人能夠力挽狂瀾。
……原本是有的。
曦昭儀恍惚間想起了林修竹。
林修竹,林将軍,用兵如神,被世人稱作戰神。
如今的宋國沒了戰神,宋國還能如她記憶裏的那樣,在與梁國的戰鬥中反敗為勝,甚至一統三國嗎?
她的心中竟生出了悚然之感。
不,不會的。
曦昭儀定了定神,一個人再強大也不可能完全撼動戰局,宋國在與梁國的戰鬥中,未必會輸。她承天命而歸,尚未有孕,還沒有成為她預想中的攝政太後,權掌後宮,宋國怎麽可能就倒下呢。
宋國好歹是一方大國,豈是梁國能夠輕易覆滅的。
對,就是這樣。
稍稍安了心,曦昭儀不禁又想起了死在了火中的林修竹,一時間又是嘆息又是落淚。
這一切,宋國禁衛軍統領都看在眼裏,目光沉沉。
宋國連失兩城,宋帝自然大怒,當即派兵趕赴邊關,同時發檄文譴責梁國的颠倒黑白之舉,并向鄭國發了國書,有意聯合鄭國轄制梁國的肆無忌憚。宋帝說得很露骨,若是梁國在宋國身上如了願,日後鄭國必然讨不到好去。
“我覺得蠻有道理的。”林徽末抖了抖那封來自宋國的國書,将這封國書放在案上,跟另一封國書并排放着。
另一封國書,自然來自梁國。
梁國的國書寫得就很藝術了,表示不是自己先搞事的,是宋國不義在先,梁國就是要教訓宋國一下。三國會盟結下的約定,梁國還記着,不會真正逾矩的。對了,宋國毗鄰鄭國的那個燕城景色很好,上次會盟的時候,貴國還想拿着其他城池換來着。要他們說,燕城本就在渭水以北,合該是鄭國的地盤,宋國忒小氣了。宋國行事不厚道,他們讨公道的時候順便幫鄭國将燕城讨過來了,勿忘梁鄭兩國之誼。
林徽末:那好吧,他就不客氣了。
林徽末原也沒打算現在就插手那兩國的戰事,不是他怕了,而是他發現掌管一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他發現,鄭國上下有很多需要整改的地方,無論是官制還是日常設施。冒冒然出手,鄭國未必會輸,但即使勝,也是慘勝,附帶一個綿延至少二十年的爛攤子。
走過兩遭現代社會後,林徽末的眼界自然也就不同了。某種意義上,修真界的發達程度其實不遜于現代社會,只是技能點在了不同的方向上。但在這個最高武力值也就築基期的古代社會裏,還是前兩個世界的發展模式更加适合這裏國家的發展。
那就來吧。
真正撸起袖子動手的時候,林徽末深深覺得,前兩世他是看了不少的書,腦袋裏裝了不少的知識,但真正動手的時候,竟然還略顯不足。還是系統369411出了聲,表示自己在前兩個世界的時候沒有虛度,它打包了N多的知識,有林徽末能夠用上的。
林徽末越發覺得系統好用,慶幸當初楊毓忻打算捏死系統,以神器昆侖鏡為跨越時間空間的媒介時,自己攔了一下。
……好吧,其實是因為林徽末見過楊毓忻被昆侖鏡吞噬修為生命作為使用能量時的模樣,林徽末哪敢讓他再用昆侖鏡。即使後來昆侖鏡已經被楊毓忻收拾服帖了,還送給了林徽末的弟弟做法寶,林徽末也再三囑咐,這等神器能不用就不要用。
林徽末現在忙着帶領鄭國上下搞改革,暫時沒有空理其他兩國的恩怨。當然,若是他們将爪子伸過來,林徽末不介意提前摁死他們。
比起這個……
林徽末歪頭看向楊毓忻,道:“小太子如何了?”
林徽末說的小太子,指的是鄭國皇帝剛滿一歲的嫡出皇子,滿月就被鄭國皇帝宣布為太子。不過,這太子身份并沒有經過正式的晉封,因為還沒有到那一步,鄭國皇帝就中風倒下去了。
等三位王爺輪流接管朝政後,朝堂上下誰也沒提太子的事情。皇後帶着小太子在後宮活得凄風冷雨,直到林徽末以着攝政大臣和大将軍的雙重身份奪下了大權,小太子才恢複了他本該有的生活。
不過,他這個太子之位依舊沒能正式過明路。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末利用特權,給楊毓忻冠了個太子太傅的官職,直接做了小太子的太傅。那皇後也是個果斷的,她其實并不相信林徽末的身份,但她覺得林徽末和楊毓忻皆是人傑,不會苛待一個小孩子,咬牙将太子交給他們照料教導,自己則去照顧老皇帝。
倒不是說她對老皇帝情深義重,而是她意識到,如果林徽末想對太子做什麽,一場風寒就能夠要了性命的小嬰兒根本無法幸免,不如表明态度,保住兒子的命便可。
生死面前,權勢富貴反而顯得沒有那麽重要。
林徽末遂了對方的意。
林徽末本也沒有對付一個小嬰兒的意思,甚至于,他本就打算好好培養小太子。
原本的劇情中,這個小太子不久後就死于一場風寒,卻一點波瀾都沒有掀起來。誰也無法确定那是天災還是**,若是**又是出自誰之手。
如今林徽末掌了鄭國,他雖然準備一統天下,但一個王朝想要延續下去,總需要繼承人。這小太子先養着,若是資質不錯,拿來做繼承人正好。
雖然小太子做繼承人會帶來無數麻煩,但他恰恰不怕麻煩。
“脆弱,愚鈍。”楊毓忻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一歲的小娃娃,當然脆弱得很。至于愚鈍,林徽末自然而然地忽略過去。
若楊毓忻是拿自己做的标準,那可以說世人皆愚鈍了。
“再看看吧。”林徽末安慰楊毓忻,“就是個挂名弟子,等六歲開蒙的時候還這個樣子,咱們就換人。”
以着林徽末的計劃,小太子六歲的時候,鄭國應該已經參戰了。
楊毓忻勉強點了一下頭,行吧。
鄭國在林徽末的管理下,關上門努力發展,幾乎是一天一個樣。反觀宋國,面對梁國的攻勢,即使宋帝加派兵馬,意圖反攻,仍是在梁國的攻打下節節敗退。
戰事的接連慘敗直接影響到了前朝和後宮,曦昭儀幾乎是膽戰心驚地從宮外探聽到戰事情況。今天梁國又奪下宋國多少城池,明天又是多少萬兵馬慘敗梁軍之下。
朝堂上吵作一團,他們是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不願再打下去了。占了朝堂大半江山的文官咬文嚼字,話裏話外都是割地求和之意,唯一存在争議的是,還有官員希望走鄭國的路子,給鄭國一些好處,鄭宋兩國聯手給肆無忌憚的梁國施壓來求取和平。
無論是哪一條路,宋國都不免傷筋動骨,皇帝心情自然好不到哪裏。
皇帝心情不好,負責伺候的宮妃自然也讨不到好去。即使曦昭儀手段百出令自己占據了宋帝心底的一席之地,但跟江山社稷比起來,還是太輕了。以至于宋帝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很自然就遷怒到了曦昭儀的身上,只因曦昭儀在伺候的時候不盡心。
曦昭儀被罰閉宮思過,她在殿內捧着靈泉水卻完全沒有飲下的心思。
她後悔了。
原本這點悔意只在林修竹死後萌生些許,她一直不覺得自己對戴雨莺和林修竹下手有什麽不對,但現在的局勢一出,一直沒有人出面力挽狂瀾,恐懼滋生了悔意。
行軍打仗不是過家家,不是她以為大宋兵強馬壯,領軍的人換個人依舊能夠帶來勝利以及最後的一統。林修竹是百年難遇的将帥之才,他是率領宋國在逆境中走出一條輝煌血路,但現在,都被她毀了。
而她自己,雖然毀掉了林修竹和戴雨莺,但她的人生并沒有她想象得順利。皇帝待她有幾分真心,但從未将她視作與他平等的人,不然也不會有今日随意斥責教訓。還有她以為徹底收服了的禁衛軍統領,他越來越不聽話了,他有時落在她身上的眼神讓她心生恐懼。
為了克服這些恐懼,曦昭儀只能在禁衛軍統領面前更加驕縱,頤指氣使,仿佛如此才能夠顯示她才占據了主導位置。
她該怎麽辦?
***
承平三十七年二月,宋國割讓城池十五座與梁國,兩國停戰,宋國歲歲納貢,以示兩國交好。
至于鄭國,林徽末并沒有插手兩國争端,也沒有試圖在其中分一杯羹,但梁國主動贈予的城池,林徽末自是笑納。
林徽末很清楚,梁國不是不想一鼓作氣幹掉宋國,但梁國終究還是在防着鄭國出手。而林徽末确實沒有出手的打算,可若是梁國一門心思想要幹掉宋國,他其實不介意繞路攻打宋國的後方,直接跟梁國分了宋國,來個兩國對峙。
梁國雖然節節勝利,宋國其實也不是什麽好啃的骨頭,梁國也不想自己将宋國打得半殘然後讓鄭國撿便宜,回頭還有充足的實力對付自己。
于是,打了五個多月,最慘的就是宋國了。
看來重生女的氣運值雖然高了,但她的氣運值明顯沒有點在宋國的戰事上。她就是在後宮稱霸了,宋國一旦倒了,她就什麽都不是了。
這也是林徽末沒有留在宮裏對付她的原因。
與其算計君王寵愛,不如釜底抽薪。
承平三十九年的時候,鄭國老皇帝雖然仍在皇位上,病症也得到了些許控制,但他的聲音早已淹沒在林徽末的聲音裏。偌大朝堂,只聽得到林将軍一個人的聲音。
不對,楊太傅的聲音也不容忽視,這兩人聯手把持了鄭國的朝政,雖然仍有不死心的大臣想要叫嚷一句奸臣誤國……但看看現在的國情,這句話閉着眼睛似乎也喊不出來。
鄭國百姓只知林将軍施仁政恤萬民,不知在位皇帝于國于民又有何益。
承平三十九年六月,梁國不滿宋國所納歲貢,又一次發兵了。
這一次宋國雖早有防備,依舊不是梁國的對手。
梁軍一路高歌,直逼宋國國都。
宋帝不得已,決定遷都,保存實力,再謀大業。
就在這時,前線傳來消息,梁國突然退兵了。
原來,鄭國發兵,趁着梁國大舉進攻宋國的時候,抄了梁國的國都。
還未等宋帝松口氣,又有人來報,梁國退兵了,但鄭國對宋國也發兵了。
宋帝:“………………”
雖然之前梁國與宋國接連惡戰,耗費了不少兵力,但鄭國想要以一敵二,未免太過張狂了些。可不管宋帝符合惱怒腹诽,宋國的軍隊依舊沒能擋住鄭國的鐵蹄,沒多久,鄭**隊就兵臨城下了。
宋國京城已是一片亂象。
領兵的正是林徽末。
林徽末覺得原主應該跟過去來個徹底了斷,便跟楊毓忻分了工,楊毓忻領兵偷襲梁國,而他則帶人幹宋國。
兵臨城下後,林徽末懶得跟宋**隊玩圍城負隅頑抗,入夜後憑着自己宗師的實力,悄然潛入城中,将城門給打開了。宋國守城的軍隊反應雖快,但梁國蓄勢待發的軍隊更快。
鄭**隊長驅直入,最終占領了宋國的國都。而林徽末作為領軍,騎馬走在了最前方。等他帶人闖入皇宮中時,曾與他共事過的皇宮侍衛竟一個也沒能認出他來。
宋帝自知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也沒有露出醜态,只平靜地坐在龍椅上。陪在他身邊的不是皇後,而是曦貴妃。
曦貴妃是主動要求陪在宋帝身邊的。宋帝以為曦貴妃深明大義,要與他共存亡,親手寫下聖旨,封了曦貴妃為皇後。全然忘記後宮裏那位中宮皇後和其他妃嫔已經被他下旨賜了毒酒,是曦貴妃沒喝,提出要陪在他身邊一同赴死。
曦貴妃心中頗不以為意,但面上卻做足了貞靜之态。
她當然不是要與宋帝共生死,宋帝還沒有重要到那個地步。她只是在稍微調查了一下領軍的鄭國将軍後,動了勾-引他的心思。
其實,有靈泉在,毒酒也要不了曦貴妃的命,但除了靈泉以外,她只是一個弱女子。她原本依靠的禁衛軍統領,早在半年前就跟她撕破了臉,還強要了她。
曦貴妃心中憤恨,利用靈泉的特殊性,在食物裏下了毒并跟禁衛軍統領一起食用後才借此弄死了他。至于禁衛軍統領突然失蹤會帶來何等後果,她只是一個後宮女子,一切自然由皇帝自己頭疼。
曦貴妃弄死了禁衛軍統領,固然是給自己出了口惡氣并祛除了桎梏,但往日裏從禁衛軍那裏借到了助益就不能有了。好在當時她已經徹底籠絡了皇帝,依附着皇帝也不覺失去禁衛軍的特殊照顧有什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