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過冬
元寧就笑着說:“我們不是在縣城裏認了個幹親?人家告訴我怎麽修剪果樹,來年結的果子能更好的,我這不是想着試一試麽?”
那人嘆了口氣:“沒爹沒娘的孩子可憐啊!要是有什麽困難,跟大叔說,能幫的我們一定幫。”
不過是個順嘴的人情,元寧當然不會當真,笑着應了,又道謝。
回到家中,就開始籌備過冬的事情了。
這一次他們沒有請外人幫忙,就是元寧爬到屋頂上把原來的茅草都挑開了翻曬,免得黴爛。
隔壁趙六叔看到了想要幫忙,也被拒絕了。
趙六叔就去幫忙抱了一些茅草過來,捆紮好了,教給元寧怎麽弄會更加牢固一些。
“我看來年找幾個人幫忙把你們的房子翻蓋一下吧,哪怕只收拾出來兩間房也好,”趙六叔一邊說一邊嘆氣,“總這麽下去也不是法子。”
這老房子的基本結構已經不行了,再怎麽修補也不過是湊合。
元寧道了謝,把幹燥的茅草鋪上去,用幹土壓實了,然後再鋪另外一層……
一直忙活了好幾天才把房頂修補完畢。
他們的後牆也有些歪斜了,這個光靠他們的力量辦不到,就請了幾個鄰居的大人幫忙,用木頭頂住,又在牆體上圍了一圈秫稭,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不知不覺就到了十月初一。這一日乃是寒衣節,民間的習俗,是要給過世的親人燒棉衣的,防止他們在地下受凍。
原本在自己的世界中,元寧是不參與這樣的活動的,但如今入鄉随俗,也跟着買了一些紙錢,就在路口帶着弟弟妹妹一起燒了,一邊燒還一邊念叨着讓家裏人來領錢買棉衣過冬。
因為季秀還小,所以他們的速度很快,燒了紙,便回家去了,許多人家才陸陸續續出來。
進了十月裏,天氣已經很冷了,但是鄉下人為了省柴炭,一邊都會熬到實在受不住了才生火。
元寧卻考慮到家裏全是孩子,尤其季秀更小,絕對不能受凍,所以早早就把棉被換了厚的,前兩天還試着燒了燒火牆,做飯的地方也從屋外挪到了堂屋裏。
如此這般,一做飯連帶着火牆也是暖的,屋子裏的溫度自然也就跟着上升了不少。
到了晚上的時候,還會燒一把炕,也不用燒太多柴,炕上有點溫度,屋子裏就不會太冷。
因為之前攢的柴火着實不少,就這麽大手大腳燒一冬也不成問題。
接下來的時間,除了必要的鍛煉,和進城之外,元寧就窩在家裏教弟弟妹妹們識字、背誦簡單的詩詞,以及算術。
別看叔毓年紀小,會認十個數之後,讓他做簡單的四宮格數獨都完全沒問題。
仲靈則記憶力比較好,學過的字,背過的詩,很少能忘記,但靈活性比較差一些。
而伯鐘則比較綜合一些,各方面都還不錯。
如此這般過了一個月,伯鐘認了二百個字,仲靈也認了一百個,叔毓則認了二三十個字。
元寧對這樣的結果還算是滿意,畢竟他們沒有教材,一應教具都是她随手做出來的。
家裏也沒紙張,練字就是拿着樹枝在地上畫。
他們屋子裏比較暖和,之前種下的草莓長勢良好,原來的木槽已經長不開了,元寧又做了兩個,分了苗,有個別的草莓苗已經要開花了。
元寧就格外注意給它們保暖,晚上甚至會把它們挪到竈邊、火牆邊上去。
其餘幾個都覺得這東西稀罕,“長姐,它們還爬蔓兒呢!”
“是呀,”元寧笑眯眯的,“過段時間,結了果子,給你們解饞。”
“啥?”叔毓不信,“這東西還能結果子?”
元寧笑笑,“過段日子你就知道啦!”一邊說着一邊把草木灰順着木槽邊緣撒進去。
鋪子的經營情況也還算不錯,基本上開支都能賺回來。當然這也是應為快要過年了,出來買布的人比較多,朱記的布質量上乘,價格又不貴,所以才有了如今的銷量。
因為這樣不顯山不露水的,倒也沒引起別人特別注視。
思量着快要過年了,元寧就帶着伯鐘坐了張二狗的車去縣城,打着的旗號是給幹奶奶送禮,其實也是置辦年貨。
一進縣城就聽說蘇縣令最近又破獲了一起大案,受到了上面的嘉許。
這一次捉到了連環命案的兇手呢!
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議論聲。
元寧與伯鐘說道:“你聽,這位蘇縣令正是因為讀了書才能中進士做官,經歷的事情多了,才有辦案經驗,能夠這麽快破案。
“當然這肯定也少不了他對細節的觀察,雁過留聲,但凡做過的事情一定會有痕跡留下,只要循着蛛絲馬跡,就一定能夠發現線索。
“往後你做事也一定要格外細心才成,蘇縣令就是你學習的好榜樣!”
伯鐘對這位傳說中的縣尊大人也充滿了敬佩之心,“蘇大人來了咱們這裏之後,咱們這裏是越來越好了!”
蘇縣令到任之前,他們這天慶縣也是亂象叢生,民生不好,盜匪橫行。
他來了之後,先是以雷霆手段治理匪患,然後帶着全縣百姓開荒種地、挖渠、修路……
百姓窮苦沒有糧種,他就做主讓百姓跟官府借貸,并且不需要支付利息。
短短兩年,天慶縣的氣象就扭轉過來了。
而蘇縣令受到嘉獎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只不過他年輕,也不急着升遷,前陣子還跟天慶縣父老發誓,一定要帶着整個縣的百姓走上富裕之路才肯離開。
伯鐘自然而然将這位年輕有為的蘇縣令當成了自己的“偶像”。
元寧對此人也是十分敬佩,少年成名,還能不驕不躁,沉下心來真正為百姓做事,實在是難得。
兩人進城除了帶了一些家裏的白菜蘿蔔之外,還買了四樣點心,去了林大娘家一趟。
剛巧近日林越不當值,也在家,非常熱情接待了他們。
林大娘其餘的兒孫看到他們這一次也不是空手而來的,臉上的笑容自然也就多了幾分,還挽留他們吃飯。
元寧當然看得出來,沒有幾個人是出自真心,也就客客氣氣婉拒了,說還要急着趕回鄉下去,就告辭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