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874(一)
2010年,深秋。
接下來的幾天,夏若安每天都忙到半夜。好不容易到了周六,她決定回學校看望郁澍。郁澍是她的導師,一位2000年的海歸,自诩英文名叫Mr. Smart。雖然不是玉樹臨風,但也器宇軒昂。他不喜歡別人以剩男、老男人這樣的稱呼來評價他,他說像他這個歲數的男人在美國根本搭不上“老”這個字。他在美國念到了數學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了五年,後來還是決定回母校教書,他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解析數學,求導人生”。在他看來一切都是數學,數學是你,數學是我,數學是天,數學是地,但是數學永遠只是工具,常揶揄自己其實是科學界的藍領技工。郁澍今年43歲,依然單身未婚。
夏若安是大一下學期,在一次城市水源徒步調查的活動中認識他的,當時還是菜鳥志願者的她見到博士海歸教授像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樣,驚嘆不已,而且還發現這位保護動物所學的專業居然和自己是一樣的。于是,兩人從勾股定律說到歐拉定理,從阿基米德洗澡的真僞說到牛頓的愛情,從數學說到文學,郁澍也很喜歡她的開朗、熱情,兩人相談甚歡。郁澍把回國的理由說的很簡單,冠冕堂皇地曰為報效祖國,樸實無華地說是我行我素。他說在美國讀過書,打過工,也享受了中産的生活,覺得都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回來教書,所謂傳到授業解惑他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到那麽好,但至少能幫助青年人認清自己的路。他很少參與大型的課題研究,一年只招收兩名研究生,一名本校直升,一名外校推薦,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本科生的基礎課教育上,每年的他的通選課都人滿為患,學生喜歡他妙趣橫生地引經據典,喜歡他不拘一格的講課方式,喜歡他輕松自由的考評手段,學生們甚至聯名要求他去百家講堂開設數學專欄。
郁澍熱衷于參加公益活動,和夏若安的忘年交之誼也日漸深厚,也是這樣,夏若安才得到了研究生免試推薦的機會。碩士三年,郁澍不但縱容她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課、選題,還支持她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甚至在寒暑假和她一起去看望農村裏的孩子。畢業的時候,夏若安特不好意思地跟郁澍說:“Mr. Smart,你覺得如果我從事跟數學不相關的職業,如何啊?”雖然她是有些忐忑的,但也暗自相信郁澍會支持她的決定,他不是經常說“解析數學,求導人生”嘛!果然不出所料,郁澍說,當然可以,做你想做的。
畢業快三個月了,夏若安第一次回學校,誰都不會懷疑這樣一個腳踩帆布鞋的學生。她記得周六下午郁澍有一堂通選課,她從教室後面悄悄進去,坐下。
秋日的陽光尚有溫度,經過淡淡的雲層,經過樹葉的縫隙,經過玻璃的折射,懶懶散散地照在她身上,除了溫暖她想不到更合适的詞。那種溫暖從眼睛蔓延到整個臉龐,從皮膚滲入心底,慢慢把把她包圍,像慢慢浸入海水中一般,任由它肆意包圍,卻不想掙紮,原來她是如此渴望這種安靜的溫暖。安靜,讓她覺得世界只有他,溫暖,讓她覺得一切都是因為他。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