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時刻

長治二年, 新年伊始, 漢軍夜襲原州,大破蠻軍, 斬首數萬, 俘虜鞑柘将帥官吏、王公貴族三十餘人。

二月, 淮南三軍收複相州。

三月底,七路大軍勢如破竹, 會師于京畿南端的涿州。不久後, 由傅深牽頭,七軍将領齊聚一堂, 商讨如何分兵北進, 收複京城。

在這個過程中, 各路節度使也都或明或暗地試探過傅深的口風。京城之戰已在眉睫,但打完仗之後他們這些人該何去何從,是繼續割據一方,還是交還兵權、歸順朝廷, 當個閑散勳貴?節度使們雖然都默認自己是在為朝廷打仗, 可誰也不想白幹活, 更不願意成為被拆的橋,被殺的驢。

前車之鑒太多,他們對朝廷信任有限,這時候倒是傅深這個率先起兵勤王的領頭羊更有號召力。

四月中旬,大軍部署已定,鞑柘二族及渤海國的使者越過金陵朝廷, 直接到城外求見北燕主帥,再度提出議和。

使者承諾三族将從京城退兵,退回關外,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相犯,并要求大周每歲增給三族歲幣,另許其每年冬春入關牧馬。

四月十八,七軍将領共登京郊黃金臺,與鞑柘使者在此會面。

這一次,沒有朝臣,沒有帝王,只有一群踏着鮮血和白骨殺上京城的将軍,與野心不死的來使當面對峙。

和談當然是談崩了,哪怕開戰,漢軍也是穩占上風,完全沒有必要答應使者這種看似退讓、實則得寸進尺的條件。傅深把人全叫過來也不是為了和談,他從青沙隘遇伏受傷後就隐約萌生的想法,此刻正要邁出第一步。

長治二年,四月十八,這一天注定要永留青史。

由天複軍使嚴宵寒主筆,北燕鐵騎統帥傅深、淮南節度使岳長風、襄州節度使王士奇、荊楚節度使岑弘方、随州節度使方杲、江南新軍主帥趙希誠聯名,共上《請立新法增開延英殿折》。

此折又稱“黃金臺折”,為七軍将領集議而成,共列有十二專條。

第一,驅逐蠻夷,收複京師,興複周室。

第二,不割地,不納歲,不和親。

第三,南北一統後,各軍歸于中央,各地方節度使仍持其“自立自保”之權。

第四,請增延英殿議事之席,許每地選派文武各一臣入殿,四境駐軍派二武臣入殿,參預國事。

第五,請開北境邊貿商路,派專人保護。

……

第十二,請立新法,頒行天下,使內外一體遵照,以裨治理,垂範後世。

這道折子在江南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幾乎觸怒了所有文臣,一時間罵聲不絕,什麽“擁兵自重”“弄權誤國”都是輕的,更有許多老臣在宮門前排着隊準備以死相谏,就怕皇上一旦答應了,國将不國,天下永無寧日。

然而不知道是哪個缺德鬼,竟将這份驚世駭俗的奏折的內容傳抄了出去,這下民間也跟着亂套了,名義上擁護江南朝廷的幾個節度使也開始私下交通聯絡,顯然是對折子上所提的內容動了心。

比起激烈反對的朝臣,民間對此事的議論卻不全然是批駁。自京城兵敗後,懷抱收複中原、一統南北之志的人不在少數。磨難帶來反思,當強盛王朝的美夢被蠻人鐵蹄踏碎,皇室在南方建立了風雨飄搖的小朝廷,卻無力召集大軍北伐,全靠傅深登高一呼,各地節度使出兵,國家才有了複興之望。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開始不由自主地對“朝廷”和“君父”産生了懷疑。

天下動蕩之時,往往是新思想新學派百家争鳴的時刻,其中雖不乏異端邪說,但也時有振聾發聩之聲。正是借着這股東風,匡山派異軍突起,尤其以希賢先生曾廣的“天下為公說”最為盛行。

傅深當年看了他的文存,感覺這位老先生年紀雖大,心卻很野,懷揣着一口吃成個胖子的美好願望。匡山派學說在當時看來純粹是荒誕不經之談,就算放到現在,依然顯得很“沖”,然而透過文字,老先生潛藏于內裏的某些期望,卻與傅深所想微妙地不謀而合了。

黃金臺集議之前,嚴宵寒曾問過傅深他到底想做什麽。是黃袍加身,由他自己來做個明君;還是手握重權,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傅深的回答十分簡短,只有四個字,但也十分驚世駭俗。

“天下共治。”

他早已不再相信賢君明主,更沒打算取而代之。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規律束縛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枭雄,盛衰興替,自有定數。傅深模模糊糊地感知到了這種“天道”,卻無法言明。那天無意中翻閱《雪梅庵文存》時,卻被其中一句話點破迷障,心中朦胧的念頭終于凝聚成型——

“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鎮守四方的将軍,各地掌兵的節度使,教化治下的牧守,輔弼谏诤的朝臣……這些人本該為黎民奔走疾呼,本該為百姓沖鋒陷陣,卻長久地帶着鐐铐,向龍椅之上、一家一姓的至尊俯首。

這場山河破碎的浩劫颠覆了一個王朝,而在劫灰之下,仍有星星餘火。

天時地利人和具備,這個轉變的時刻終于即将來臨。

就在北方大軍遲遲不動,金陵的朝臣們吵的頭昏腦漲,誰也不肯退讓妥協,陷入僵局之際,江南節度使、嶺南節度使、福建節度使忽然聯名上疏,請長治帝允準北方七軍所奏。東海水師提督緊随其後,也跟着上了一折。沒過多久,劍南節度使發來太上皇敕旨,明言可“博采輿情,斟酌定之”。

傅深萬萬沒料到江南三地節度使會這麽快就站出來為他們說話,他原本打算以收複京城向金陵施壓,拖上一個月,不信皇上不答應。這下更好,大局已定,連太上皇都出面支持,長治帝點頭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這方面,嚴宵寒倒比他更清楚:“江南商業繁榮,江淮富甲天下,福建、嶺南海運發達。你想想,節度使們養兵的錢都從哪裏來?巨賈富商當然也想有朝一日能登堂入室,節度使如果能向延英殿選派文臣武臣,巨賈們在中樞就有了代言者,與自身利益攸關,他們當然願意支持。”

五月初四,長治帝傳旨至涿州,準其所奏。

六月底,京師收複,鞑柘殘軍敗退至密雲。北燕鐵騎繼續北上肅清殘敵,九月,北燕三關重歸漢軍之手,北疆防線重建。同年,渤海國內亂,起義軍縛其原國主出降,願歸順大周,稱臣納貢,永為藩屬。

十二月,長治帝到達京師,次年正旦,于太極殿受群臣朝賀,封賞諸将,冊封中宮皇後嫡子孫晖為太子,并頒布《殿議法》。

長治三年春,傅深晉為靖國公,加封上柱國将軍。他雖是新制的首倡者,卻并不怎麽戀棧權位,剛受封就以腿疾複發為名,上表請求辭去北燕統帥之職。

北燕軍早在去年九月收複三關時,就已被傅深重組過。整軍被一分為四,駐守薊平燕同四州,分別由北燕四位大将統領。傅深不再領兵,手上的軍務大部分都移交給了俞喬亭。

本來當初上奏時,北燕鐵騎是按整軍論的,結果拆分之後,按照新法,四位将軍每人都相當于一州的節度使。長治帝簡直頭大,傅深請辭了也不消停,硬生生把入殿的北燕武臣從兩個擴成八個。

君臣拉鋸半天,最後終于敲定:北燕四州每軍派一人入殿,此外,傅深雖不領兵,但仍以北燕軍統帥身份入殿。

天複軍則歸于禁中,嚴宵寒以天複軍使入殿。

至此,北境八州,中原五州,南方六州,西南一州,東海水師,天複軍及原金陵八位舊臣,共四十八位殿臣,成為了大周朝新的中樞。

新制初現雛形,正悄然走上正軌,一切仿佛都朝着預想中最好的方向發展。

——除了西南。

西平郡王段歸鴻率先提出“自保”,而且說到做到,此後再沒與中原有過任何往來。當年衆人打仗的打仗,內鬥的內鬥,自顧尚且不暇,誰也沒工夫關心他究竟意欲何為。如今聖駕還朝,新政初行,眼見着要迎來太平盛世,可西南仍沒有任何動靜。

長治帝也曾派使者前往西南交涉,卻連段歸鴻的面都沒見到。一來二去,西南的态度不言自明。西平郡王竟是翻臉不認人,打算與朝廷對抗到底。

金瓯缺了這麽一角,這事落在被南北一統催生了虛榮心的長治帝眼裏,便成了一根卡在喉嚨裏的魚刺。

春末夏初,京城連下幾場大雨,傅深老毛病又犯了,告假在家休養。嚴宵寒有樣學樣,非說自己在荊楚落下的舊疾也犯了,也跟着告假。

傅深當然知道他那所謂的“舊疾”不是什麽正經毛病,然而兩人前前後後奔波了快兩年,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正該把那些虧欠的溫存纏綿都補回來。這麽一想,也就随他去了。

六月裏的某一天,兩人午睡方醒,正就着冰盆的涼意,膩歪在羅漢榻上閑聊分果子吃,管家輕手輕腳地進門,隔着屏風,站在外間禀報道:“老爺,宮裏來人了,陛下宣靖國公觐見。”

嚴宵寒的臉頓時拉了下來:“大熱的天,中暑了怎麽辦?不去。”

“你當誰都跟你似的,是個嬌氣鬼。”傅深摘了個葡萄堵住他的嘴,翻身下床穿鞋:“別哼哼了,走了。”

嚴宵寒就是喊的歡,也不能抱着腰不讓他走,郁悶地咬開一嘴冰涼的葡萄汁。

誰知下一刻,那說着要走的人突然俯身壓下來,舌尖迅速在他唇瓣上勾了一圈,輕佻又風流偷了個香,含笑道:“真甜。”

嚴宵寒:“你……”

傅深眉梢一揚,不無調侃地道:“大爺,買路財已經交了,這回能放我走了嗎?”

作者有話要說: *前半句來自王夫之,後半句來自黃宗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