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鍋盔是墩餅

上頭一句話,底下忙翻天。

又要炖肉又要燒洗澡水,還要剃頭發,幸好李家莊這裏有個剃頭匠,原本只是買來的種田奴隸,結果因為這一手,被管事的記住了,以後專門給家裏人剃頭,也不用下田了。

一把小刀片子耍的威風,大家都剃了頭,才洗澡,然後換上新衣服,可能是李季陽這位少爺表現的愛幹淨,大家也都收拾了一番,講究衛生從自我做起。

折騰到了中午,李季陽又餓了!

但是這個操蛋的朝代就吃兩頓飯!

李季陽這個郁悶啊!

就別提了!

更何況,這個時代木有點心!

就等于無法在餓的時候填飽肚子!

李季陽就想弄點點心出來,起碼,餓的時候能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且昨日他看到的人們,不說骨瘦如柴,可絕對沒他吃的好!

他自己尚且吃的那麽糟糕,下面的人就更別提了!

所以這點心必須要早點弄出來!

可是弄什麽點心合适呢?

他來了這麽久,就吃了小米和白面,那白面還不是太白的那種!

小米倒是味道不錯,要不,用小米做點心?

小米碗糕?

但是裏頭要求雞蛋跟白糖,雞蛋他倒是可以弄到,可現在他哪兒弄白糖去?

別說白糖了,現在這個時候最多吃的是蜂蜜,還是野生的!

他都不敢吃!

因為怕吃出毛病來!

誰知道野生蜂蜜裏頭有啥啊?

萬一吃壞了,這地方,缺醫少藥的,他可怎麽辦?

這個不行就換一個吧!

李季陽仰殼兒躺在那裏,想着做個什麽點心,想着想着,他就想起了老陝人民的智慧結晶:鍋盔!

據說這東西還是秦朝時期的行軍糧呢!

雖然堅硬無比,但是只要讓廚房燒上一大鍋肉湯,中午的時候,大家可以領半個鍋盔,肉湯随便喝,不就行了?

這個辦法不錯!

李家莊裏頭還有兩個大糧倉的小麥,足夠磨成面粉做鍋盔吃了!

鍋盔是後來的叫法,現在應該是叫文王鍋盔!

陝西鍋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纣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在陝西西府一帶,至今還有一個鍋盔品種叫“文王鍋盔”。

鍋盔到了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推廣。秦人制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五十到六十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十五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裢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

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

“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

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幹糧,也有着突出貢獻。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适合長時間存放和攜帶,這和鍋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

鍋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講究,要用上好的小麥面粉,用水攪拌,和成面團,待發酵後用擀面杖擀成大圓餅,置于平底大鐵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幹水分、皮微焦黃而瓤幹香醇。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十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黴變質,适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幹糧媲美。

其他各個國家的軍隊在這一點上,已先輸給秦軍一籌。

更主要的是,現在做這個,不需要什麽別的食品材料!

最最主要的是,這個東西,他們肯定會做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