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富貴堂中富貴經
世人都道富貴好,卻不知富貴之家也有難念的經。就拿這靜王來說,外面看起來是花團錦簇,烈焰烹油。誰知這心裏頭竟是苦比黃連!姑且不說他與珍珠公主那段傷心事,就是這朝堂之上,也是如履薄冰——唯恐一個不小心,着了虞國舅的道,害了自己不說,更加連累了當今聖上——這也是靜王娶馨悠的一個原因——家世單純的女子做靜王妃要安全的多!
如此種種,還得從靜王的父皇說起。聖元年間,武德皇帝崇尚節儉,宮中嫔妃不多,卻是枝繁葉茂,單單三位夫人中,就有恬淑妃育的李瑞昙、李靜昙二子,劉德妃育的李栗昙一子,虞賢妃育的李成昙一子。其他嫔妃生育的皇子、帝女自是不提。只一位帝女甚為特別,年幼時曾經一夜不知去向,皇帝為此不知找了多少回。所幸後來并無大礙,重返皇宮,賜名“永昌公主”。
這李靜昙便是後來的靜王,乃是當今聖上——康瑞皇帝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兩人都是皇子的時候因保護永昌公主有功,便一起受了親王的爵位。當年那虞賢妃還未生育時,因見着李昭儀生了永昌公主之後日益得寵,生怕他日又誕下皇子,威脅到虞氏家門。于是便痛下殺手,毒死了李昭儀。本來想放着公主不管,可虞國舅卻說:“難道要讓她日後嫁了驸馬,再來尋仇?”兩人便商定“将公主引至後花園,推入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溺死!”眼見形式危急,幸得恬淑妃及時施以援手——用計将小公主抱到宮外撫養,這才救了她的命,也才有了日後的父女相見。正因為如此,武德皇帝便立了當時的瑞親王為太子。
照理說皇兄當了太子,這做弟弟的也該輕松輕松了,可是還沒等兩人歇上一歇,虞國舅又故伎重演——妄圖将虞賢妃所生的成王供上太子的寶座。
他出乎意料地懇請武德皇帝賜永昌公主下嫁虞氏,還說府內成婚禮品俱已準備妥當,就等皇上的聖旨。武德皇帝這邊因思念李昭儀,再加上對公主早年失蹤的愧疚,自從女兒回宮後,便一直對她十分寵愛,因此也想給她挑個好人家。皇帝心想:虞氏一門貴為皇親國戚,自是不會虧待于公主。幾番思量下來,便應允了。
恬淑妃聽後,當然要阻攔——她是少有知道內情的人,只是當年做那件事的人都被滅了口,這無憑無據的定不能往虞賢妃頭上扣上“毒殺內命婦”的罪名。可這越是急,越是理不出個頭緒,她還沒想出辦法,可憐的永昌公主就已嫁作後虞門婦。
接着便有了震驚朝野的“木子之變”——虞國舅打着保護太子的旗子,将朝堂上擁戴栗王的吳侍郎一黨鏟除不說,還連帶着把多次彈劾自己結黨營私的趙拾遺也一并被捉拿,最終讓他死的不明不白。一時間長安城內血雨腥風,人人自危。經過此次事變,虞氏一門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排除異己的陰謀,成為掌控朝廷的“虞半朝”。見此情形,兄弟兩人自是小心謹慎,從不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
私底下,靜王倒是派了雁霖、鍺契兩位心腹暗中調查“木子之變”,可自從永昌公主突然薨逝後,一切線索就都斷了。
自從太子登基後,兩邊還是若明若暗,似有似無地鬥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