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入了浙州地界,一路朝北,市井的味道濃厚了許多。紅彤彤的燈籠有大有小,一年到頭,尋常百姓也就圖過個好年,喜慶就好。所以挨家挨戶的燈籠上都寫了各種吉祥話,高雅有之,鄉野有之,祈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
晏良打馬走過,瞧得頗有興趣,對着劉顯笑道:“等回去我也紮個燈籠!”
劉顯四處看看,這個時候已近黃昏,燭火燈籠都亮了起來,迷迷幢幢,“好,劉轼現在應該到了我營裏,到時候可以一起熱鬧熱鬧”。
劉顯笑容大了許多,他今年十七,即使性子再沉穩,也有像劉轼一樣玩鬧的脾性,只是很少有人看到罷了。
浙州屯營的守将是一個叫李善列的将軍,年紀比晏良大了許多,駐紮浙州已有數載,也親眼見證了“養兵入民”國策的施行。
李将軍出自商襄李氏。原本在世家裏并不出衆,後來因為幾代從軍,立過幾次軍功,這幾年也聲名鵲起。
不過比起秣陵淮氏,清河晏氏,臨漪謝氏,修蘭薛氏和隆關韋氏這五大世族,詩書傳家,數百年不廢,還是難以企及。
所以李善列在見到晏良的時候,盡管年紀長人許多,依舊恭恭敬敬,佩服有加。倒顯得對一旁的昭陵侯有些冷落。
劉顯也不太在乎這些,當下就坐在了一旁看着晏良和李将軍就他們在海上看到的情況進行商讨。
李将軍常年駐紮,這種異常的現象他自然早就注意到了。之所以現在還在觀望也是出于和晏良他們一樣的原因:不确定來者何人。
這就需要進一步派專門的兵士前去探查。
“……其實倭寇的可能性更大”,李善列呷了一口熱茶,“前兩日我手下有人提議派普通的漁民前去探查,我思來想去覺得不妥,雖然這樣就沒有貿然打草驚蛇之憂了……”說到這裏,氣氛都有些凝重。
不能拿百姓的性命冒險。
劉顯擡眼,發現晏良擱在膝上的左手無意識地摩挲着右手手背,這是他每次想問題的時候都會做的,現在手背上都有些紅了。
“讓探察的兵士混進去”,晏良斟酌開口。
不過這樣也有風險,百姓從來不親官,更何況帶着一起上船。更會露餡。
Advertisement
劉顯有些不贊同,“會更異常,配合不好,倭寇一問話就問出來了”。
晏良點了點頭,“容我再想想”。
“嗨!今兒個臘八,我們先好好吃個吉吉利利的臘八粥,說不定就有靈感了呢!”
李将軍豪邁拍板,打消了原本有些滞澀的氣氛。晏良顯然還在想辦法,這個時候有些心不在焉,劉顯走上前,溫聲:“景貞,先用些,慢慢想”,藥雖說停了,今天也得吃一次。
晏良擡頭眉眼彎彎,“那就偷懶了”。
劉顯覺得自己和晏良對于“偷懶”二字的定義肯定有點不一樣。
與劉轼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粥熬得很用心,軟糯細膩,入口香甜,看來浙州屯營裏年節的氛圍也很濃厚了。
晏良胃口很好,興致勃勃地聽着李将軍介紹這浙州獨特的臘八粥做法:“我這裏年年都會安排下面的兵士做。他們大都是本地人,也有膠州、連州等地征調過來的,做法又大不同。比如這紅棗”,李善列筷子夾起一顆,朝着晏良劉顯擡了擡,津津樂道:“往年裏是熬成泥糊糊的,那叫一個香!後來說熬成泥不好,其他的豆子啊,蓮子啊,還有榛仁啊,都不能這樣,說什麽‘一塌糊塗’,這在軍營裏實在不吉利。可是風俗就這樣,後來我一拍板,都做!”
李将軍笑呵呵,“兩種每年都吃,吃年味,吃吉利!”
晏良跟着也笑眯眯,點了點頭,“那我們這是年味第一咯!”
“哈哈哈哈,對,年味第一!”
劉顯也覺得有趣,看着粥裏各色的食材,第一次無比深切地體會到了尋常百姓對于美好的希冀。他天潢貴胄,看似富貴比天,其實也是第一次聽說這粥背後的居然有這麽多寓意和講究。往年宮裏家宴,也會上這一道粥,做得實在精美,不過總少了點什麽。
劉顯轉頭看着晏良,後者正興致盎然地聽着李将軍的胡侃,民俗風情,天南地北,笑聲不斷。晏良臉都有些紅了,眼睛很亮,光彩熠熠,一時間握着勺子都忘了喝粥。
劉顯見狀低頭笑了笑,心情突然之間就愉悅了起來,耳邊是晏良好奇的詢問,鼻尖是粥點的馨香,太過尋常,也太過難得。
後來,他站在了權力的頂峰,卻再也沒有看到過那個人的明眸。
偌大的宮殿裏,一如既往地備了兩種臘八粥,劉顯每次都吃得一幹二淨。
然後,對着身邊空蕩蕩的座位,徹夜獨坐。
十六年。
不過,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