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慧機當沒聽到,這幾年,劉顯心情不好就會來他這裏。
而心情不好的原因只有一個。
他跟劉顯說了無數次!
真的是無數次。
景貞這個時候太小,佛骨根本就察覺不了它存的靈竅的人在哪裏,除非長到十五六歲。
劉顯怎麽可能聽。
走過去換了茶水,慧機別有所指:“這雲雀針過了兩次水就沒有味道了……可惜。”
劉顯不在意地看了一眼,“慧機你要是喜歡,我差人給你送些來”,手中抄着的經文沒有停,行雲流水,細致妥帖。
慧機白眼,“我的意思是,等鞑靼再得了膠州——”
“不會的,我心裏有數。”劉顯開口淡淡,“再怎麽樣,李氏也不會垮,也得撐到景貞回來”。
“那你是在做什麽?”
“逼謝行退出禦史臺。這是我給頌陽的籌碼。”
“這怎麽可能!”慧機雖然不參預朝政,但是朝中一些大事他還是知道的。
比如,自從昭陵侯劉顯“回來”,領旨抄了清河晏氏後,謝行對劉顯的懷疑就沒有停過。
可是劉顯這幾年一直“規規矩矩”,令出必行,是個不折不扣的“忠臣良将”。
即使是頌陽,也放松了警惕。
“我知道不可能……”劉顯抄完最後一節,小心翼翼地停墨擱筆,等墨跡風幹,再次開口卻是篤定無疑:“也只是現在不可能。”
“上月月末,謝行提出拆毀晏氏宗堂,被我給壓了下來。頌陽猶豫不決,我怕再生事端,等景貞回來傷了他的心,所以這次得下一劑猛藥。”
“嗯……”慧機想了想,還是覺得欠妥,不過——“中規中矩吧,要是那小子還在,法子肯定比你這個好,不會像你這樣太過出頭……”
劉顯目光溫柔,笑了笑,宣紙上的墨色開始沉澱下來,折射着淡淡的日輝。
“他要是知道我這麽笨,又會笑話我……”
已近夏末,東頤閣內東西兩大扇镂花镂金的窗戶依然大開着,一大幫太醫剛剛問完診離開,屋子裏悶得很。
泰康帝好不容易午睡着,頌陽守在一旁仔細瞧着自家弟弟的臉色,嘆了口氣。
“長公主……”貼身婢女綠雁輕手輕腳地走進,低聲恭敬禀告:“謝丞來了。”
頌陽聞言蹙眉,精致的妝容下依然可見眼角的憔悴,有些不耐煩,但也沒說什麽:“嗯,讓他等等。”
“是。”
謝行的腿越來越不好了。這幾年只要天氣涼下來,就沒日沒夜地發痛。
不過也沒有他親眼看到淮秉正頭顱的時候痛。
此刻坐在偏殿裏,緩緩摩挲着膝蓋,謝行開始仔細琢磨劉顯這幾年的所作所為。
太不正常了。
按照他和淮秉正的策略,只要晏良一死,劉家不可能沒有反應,劉顯的逼宮已經使他們成功了一大半……到時候這通倭的罪名就能更順理成章地落到劉家身上。
只要那時延聖帝能清醒片刻——
片刻之間,就能除去劉晏兩家。
除去劉家,除去廣陽王這個一直被先帝器重的親弟弟……是延聖帝一直想要看到的。
可是。
本來還可以說動頌陽動用另外的九重禁去查封大将軍府,誰知劉顯在消失了一天後竟然回來“恭敬”領了抄檢清河晏氏的旨意。
不過抄檢的過程很蹊跷。
一夜之間,清河晏氏上下幾百口人,全都憑空消失了。
消失得一幹二淨。
劉顯也就象征性地摘除了門匾。
回來後,頌陽也沒有說什麽。她作為皇位的實際掌權人,似乎與劉顯之間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
有窸窸窣窣的腳步行進聲,是頌陽長公主來了。
謝行跪下行禮,看着面前這個女人并沒有立即叫他這個老臣起身,謝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背艱難地佝偻着,謝行低頭看着青灰地磚上被來回走動帶起的微末塵屑,在斜斜的日影下雜亂無章地四處碰撞……
頌陽要的不過是李氏的正統。劉顯要的,不過是晏氏最後的保全。
頌陽不是延聖帝。
她沒有上一輩的恩怨。
她怎麽可能犧牲李氏的正統,只是為了毀滅晏氏。
而對于劉顯這個執掌十八重禁,北抗鞑靼,南禁倭寇的昭陵侯,她更不會動。
除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