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評估
盜匪四起,民衆面有菜色,這是白起對于陳國的評價,此次的陳國之行,讓白起倍感自信,如此陳國要是不滅,天理不容。
剛剛回國的白起馬不停蹄的來到了宣政殿的側殿,這裏是趙烈每日辦公的地點。
“君上,臣回來了,此次出使陳國可謂是收獲頗豐,臣已了解清楚,現在的陳國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強大的陳國,而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陳國,除了我國,如此的陳國,已經讓周邊的越國和蔡國垂涎三尺,只是這兩個國家現在并不與陳國接壤,可以說現在的幽運國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白起的言論引起了趙烈的注意想,謝天謝地,幸虧自己啓動得早,變法已經完成,現在的幽運國可謂是兵強馬壯,八十萬大軍枕戈待旦,似乎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此外新軍軍營、騎兵大營以及禁軍營三大軍營還有剛剛征召的三十萬大軍正在訓練,現在的幽運國不缺兵源、不缺裝備更不缺人才,雖然不是天下第一強國,至少拿下陳國似乎輕而易舉。
“兵貴神速,白起将軍打算用多久拿下陳國?”
趙烈現在更加關注即将開始的滅國大戰,然而白起的答案卻讓趙烈有些沮喪。
“君上,恕臣直言,速戰絕對不可能,雖然陳國不行,但是三十萬鐵騎還是有自己的獨特的威力,我軍雖有八十萬,但是騎兵也只有三十萬,因此從這一點看,直接對陳國開戰,我軍勝利理所當然,但是速勝,卻很可能因為首戰的失利而軍心渙散,如此一來,八十萬大軍很可能不堪一擊,現如今,幽雲國軍二十萬人拿下代國已經威震天下,要是現在輸了,那麽我軍的實力大家也就知道了。”
趙烈站了起來,看着眼前的地圖,心情似乎有些沮喪。
“沒想到還是那三十萬鐵騎啊,八十萬大軍到底還是懼怕三十萬鐵騎。”
“君上啊,八十萬大軍不怕三十萬鐵騎,然而龐統大人說得好,雖有八十萬大軍,然絕不可以揮霍,必須做到每戰必勝,不過臣帶來一個絕好機會,那就是漳水的下游!”
白起指着地圖,似乎胸有成竹。
“每年夏日,漳水都是汛期,若能在汛期到來之際,改變漳水走向,使用水攻,三十萬鐵騎也只能是一盤散沙,等到時候,我軍突然出擊,必然解決掉三十萬鐵騎!”
趙烈突然想起了三國的典故,那就是郭嘉的計策,水淹下邳,很可惜,郭嘉已與世長辭,然如今之幽雲國人才濟濟,白起的出現就是郭嘉的功勞。
“既然将軍已胸有成竹,那就去辦吧,戰術上你來負責!”
白起剛剛離開,趙烈就坐不住了,如此的戰鬥即将打響,雖然鹿死誰手已經清楚,然鹿如何死亡,還需要各位的不懈努力。
勤政殿,蘇秦正在寫着奏報,作為外交大臣,此次雖是白起的掩護者,然對于陳國的民情考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蘇秦啊,白起剛剛向寡人做了彙報,他認為能戰,然不能速勝,你怎麽看?”
此刻的趙烈還是希望蘇秦能夠支持速勝,如此的二比一,白起應該可以接受速勝論。
“君上來問臣,臣以為君上早有定論,然臣之看法與上将軍白起不謀而合,此刻的有雲國有着讓陳軍全軍覆沒的可能,然而直接發動滅國大戰,陳國必定同仇敵忾,這陳前可不是劉輝,此人在國中人氣頗高!”
面對蘇秦所反映之問題還是引起了趙烈的不解。
“蘇秦啊,一個玩忽職守的君上,一群六神無主的臣民難道還能托住我八十萬人的大軍嗎?”
“非也!君上可以,然陳國民中不答應罷了,陳前雖然開始腐化,然答題思路很清楚,若現在攻打,則會激起民衆的意見一致,白起将軍提出水淹陳國國都是一個好計策,然而如此一來,陳國很可能分裂,到時候會各個擊破,因此所謂的速勝應是在占領國都之後,陳國國民素來以忠誠和愛國著稱,因此東方諸多強國都不願意觸碰如此眉頭,既然如此陳國是我國東出絆腳石,臣以為胡大人應該發揮作用!”
“教育?”
趙烈十分詫異。
“然也,陳國國民大多文盲,殊不知知識改變命運重要性,新法也不涉及,因為可以讓胡大人和右丞相一起頒布一套和教育有關之法,如此一來,或許可以解決陳國國民問題!”
蘇秦之意則是奴化教育,以此等方式,最短時間內解決棘手問題。
趙烈心中有數了,看來此次出訪陳國可謂是收獲頗豐,看樣子即将到來的滅國大戰志在必得。
“君上,臣以為現在的幽雲國不必視若了,如今鹹陽已經建成,君上不必拘泥于如此小城,這不僅僅是為了幽雲國之臉面,更為了幽雲國之未來。”
來自衛鞅的提醒似乎也說到點上,如今的國都已經不再使用。
“而且,以幽雲國目前國力,滅國大戰可以和遷都同時進行,臣建議,前線作戰讓白起和蘇秦負責,遷都事宜可以由臣和蕭将軍一起負責!”
此刻的蕭将軍顯然已經淡出了趙烈的視線,這并不是趙烈的有意為之,而是如今人才濟濟的幽雲國,趙烈确實顧不過來。
衛鞅建議重新起用蕭将軍,其用意則是不要忘記有功之臣,否則對于變法是有害的,雖然變法達成,然根基未穩,複辟勢力始終存在,若支持變法大臣或将軍直接倒戈,對于變法則是沉重打擊,衛鞅絕對不能容忍自己一手創立的變法毀在趙烈的疏忽。
“蕭将軍,看來孤需要去蕭将軍家中看看了,此人不善言辭,做事卻恨得力,是孤之過失,孤來彌補!”
此刻的蕭将軍正在府上喝酒,錯過了滅代之戰,此次滅陳之戰再次被冷落,空有一生本領卻無法報銷國家,就因為自己非科舉出身,蕭将軍心中之苦卻是難以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