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強敵安.本森
“維爾瑪演員換人?百老彙新星風暴下的受害者。”珍妮把雜志丢到餐桌上,“恭喜我吧,我的第一本國家級雜志居然是《美國周刊》。”
“是 的,不能不承認,你一直在讓我吃驚。”茱蒂在電話那頭說,“一般來說,百老彙的消息很少上到國家級雜志,我們預計這件事最多只是在紐約當地的八卦報紙上占 據一席之地。《紐約每日新聞》、《紐約郵報》八卦版,諸如此類,沒想到《美國周刊》會對你有所關注,我猜他們是注意到了百老彙不尋常的票房熱潮,還有網上 關于你的那些評論。”
的确,過去的一個月裏,珍妮弗.傑弗森的IMDB演員熱度蹿升得很快,她的讨論版發帖數也比一些大牌明星更 多,用戶更為活躍,這不能不說是神秘主義宣傳策略的作用。到目前為止,官方主動放出的消息只有珍妮的全名,而珍妮弗.簡.傑弗森這個名字,也給珍妮帶來了 第一個半官方的代稱:J.J.J,除此以外,關于她的履歷、學歷、家庭生活甚至是年齡,都是未解之謎。
如果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可能她的粉絲懷揣着無人能理解的熱情,郁悶地過上幾天,也就能消化掉對J.J的這種喜愛,繼續如常生活。但現在是2002年,網絡已經走進了美國兩岸的千家萬戶,以往小衆的文化,現在也能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根據地。
比 如說音樂劇,和影視劇相比,它無疑是小衆的,現場演出方式決定了大多數愛好者入門的門檻都很高,一些居住在小城市的愛好者往往沒多少機會找到同好交流,每 年的巡演當然不必多說,那屬于給什麽看什麽,沒有挑選餘地的情況,可當他們到百老彙看劇的時候,有了選擇的時候,就只能通過劇評半信半疑地買票。
但 現在有了網絡,一切就都不一樣了,愛好者們通過網絡社交,建立起絲毫不亞于現實關系的虛拟友情,他們可以盡情地通過讨論來回翻滾、發酵自己對于音樂劇的喜 愛,更方便地形成一種類似于狂熱的氛圍。在從衆心理的帶動下,很多人會為自己本來沒打算買的DVD、周邊等慷慨解囊,所以說,網絡對于小衆藝術是利好消 息。依托于網絡,‘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馬太效應已經不複存在,他們的粉絲群可以長久地穩定擴張,而不會因為人數稀少而慢慢散失。
而 J.J.J就是小衆藝術的一種,她的粉絲現在以看過音樂劇演出的《CSI》觀衆為骨幹,以及紐約音樂劇愛好者為羽翼,雖然人數不多,但彼此聯系卻很緊密, 甚至自發形成了觀劇活動,每天晚上都會有人在論壇上PO出今晚的觀劇感想,甚至會對比這個觀衆前後看過的幾場表演中,J.J.J在每首歌,乃至是每一場對 戲中的表演細節差異。
這樣幾乎是邪.教般緊密而狂熱的粉絲文化,以及每天午夜在老舒伯特劇院排隊等待開票的人群(日益擴大),當 然會吸引媒體的目光,為了貫徹之前定下的饑餓營銷,珍妮的PR茱蒂.阿克曼已經聯系了紐約的一些主要八卦雜志,希望他們不要報道珍妮的身世故事——由于珍 妮的身世其實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新聞點,只是出于營銷策略需要,而且她本人也不是那種一舉一動引發四方風雲的大明星,只是個引人注目的新人而已,茱蒂的公關 沒有遇到什麽難處。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只有《美國周刊》的這篇報道,對于她們來說是個意外。
“好在《周刊》對你的興趣不足以讓他們派遣記者進行獨家調查。”電話裏傳來茱蒂翻動雜志的聲音。“這基本上就是對紐約那幾張報紙的轉載,還描述了一下你造成的熱潮,配圖也很不錯,沒有刻意醜化,這對你的知名度是有利的。”
的 确,也許是考慮到大部分《美國周刊》的觀衆都來自非紐約地區,《周刊》的這篇報道是以珍妮上位導致黛德麗失業的事件來揭露百老彙競争的激烈和殘酷,如果說 有誰在這篇報道裏是醜角的話,那也是老舒伯特劇院的決策層。報道用微妙諷刺的口吻分析了黛德麗失業的原因,并回顧了一些舒伯特組織領袖人物的言論:‘在百 老彙,只有最優秀的人能生存下去’,整篇報道明顯是要用這種優勝劣汰的競争來滿足觀衆的獵奇欲望。
報道本身選配了兩張圖,一張是失意低沉,皺眉抽煙的黛德麗街拍,還有一張是含笑對狗仔揮手招呼的珍妮。黛德麗的配詞是:可憐的沉默輸家,而珍妮的配詞則是:現在是贏家,可能贏多久?
一 般來說,狗仔照并不會刻意把明星照美,如果看到效果堪比時裝大片的狗仔照,那肯定是事先聯系好的擺拍。而且擺拍和抓拍的區別明顯到八卦路人一眼就能看出 來,只有粉絲才會指着擺拍大喊‘原來連抓拍都這麽美’雲雲。珍妮這一張照片是明顯的抓拍,但她勝在年輕貌美,身材窈窕,服裝品味也不錯,即使是抓拍,看來 也很有時尚感,還是滿吸睛、滿有星味兒的。對此茱蒂的評論是,“大部分人看了這兩張圖都會理解黛德麗為什麽必須滾蛋。”
除了這篇 對珍妮影響總體有利的報道以外,整個換角事件并沒有鬧出什麽Drama,《紐約郵報》八卦版和《紐約每周消息》、《紐約明星》雖然都報道了換角事件,并且 采訪了黛德麗,但黛德麗對外聲稱這是正常的工作變動,她的合約已經到期,而基于‘個人考慮’,她決定不再和劇院方續約。
劇院方對此也呈現默認态度,表明在幾個月前就已經着手選拔新的維爾瑪,只是因為找到的意向人選在歐洲,合約也沒有簽訂,所以才一直沒有公布。
‘那麽,對于珍妮弗.簡.傑弗森你有什麽看法?’
幾 乎是每篇報道都有這麽一個心懷叵測的問題,挑撥是非的意圖簡直令人一目了然,不過黛德麗并沒有對珍妮做出差評,甚至是暗示記者珍妮有什麽不為人知的壞脾 氣,反而是出人意料地給與了相當不錯的評價。“她是個很優秀、很努力的女孩,非常單純,我是說,你很難讨厭她,即使有很多理由,但你就是做不到。我相信她 和劇團的所有人都是好朋友。”
Advertisement
這算是很有誠意的回答了,任何人都沒法從這句話裏挑出什麽對珍妮不利的因素。當然,作為目前非常罕見的‘合作者評價’,也迅速被貼到讨論版,激發了一連串感慨和贊揚。現在珍妮的公衆形象非常正面,以對粉絲和氣友善聞名,黛德麗的評價讓她又多了一層友好努力的光環。
“這并不奇怪。”和她共進午餐的時候,切薩雷評論道,“黛德麗對你做的一切都由失業恐懼驅動,現在既然恐懼成真,而你似乎又‘和此事無關’,只是單純‘愚蠢地運氣好’。”
他在耳朵邊上比了兩個雙引號,“那麽她在接受了失業的事實後,感到對你有所虧欠,對之前的行為稍微做點彌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聽起來你似乎并不覺得黛德麗是個壞人。”珍妮吃了一口意大利面,今天是她的谷物日,珍妮允許自己吃一碗意大利面,當然,還是醬料從缺,只是以鹽、胡椒粉等調味,佐以水煮蔬菜、雞肉作為伴食。
“你覺得她是個壞人嗎?”切薩雷反問。
“不,我只覺得她非常絕望,”珍妮說,“并且情不自禁地對将來感到憂慮——如果在這個圈子裏,底層的競争都如此激烈,競争者的心态都如此絕望了,那麽高層的競争是不是經常要出人命?”
“我 不是說高處的競争不會更慘烈,但黛德麗之所以會為了一個繼續演出的機會試圖毀掉你的一生,是因為她一旦失去這個角色,轉眼間就将一無所有。”切薩雷享用了 一口他的小牛排,“當你進入兩千萬俱樂部以後,事情會變得不太一樣,當然,本質上你們還是要踩着對方的鮮血前進,但這種競争會被蒙上溫情脈脈的面紗,你和 你的競争者之間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惺惺相惜的情誼。畢竟對兩千萬俱樂部來說,一個工作機會對他們的影響業已微乎其微,只有連續兩次失敗的選片才會讓他們的地 位發生動搖。”
珍妮忍不住笑了,“你到底是在鼓勵我還是要吓唬我——連兩千萬俱樂部都只能承受兩次失敗的選片,這麽說,在兩千萬俱樂部以下,明星豈不是毫無犯錯的機會?”
“這不是美好新世界,所有人都值得第二個機會。”切薩雷以餐巾抹了抹嘴,轉移了話題。“今晚會是新維爾瑪第一次登臺?”
“是,你打算來看嗎?”珍妮問,“這一次會帶哪個朋友?”
她 在百老彙上演《芝加哥》以後,和切薩雷見面的機會反而變多了,只要他因公前來紐約,就一定會到舒伯特劇院來捧場,當然身邊也從不曾少了陪伴,大多數情況下 都是知名演員、導演,甚至是制作人,切薩雷一直在推銷她,珍妮知道這點,在過去一個月內她經常在演出後滞留劇場內,和切薩雷的朋友打招呼,有時甚至會一起 去酒吧小坐。她也因此結識了一些圈內的朋友,但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和她提起過新的試鏡機會——也許是時機不到,也許是檔期不對,珍妮也沒有細問其中的緣 故。
“應該是和阿加塔、羅伯一起來看。”切薩雷回答,“也許會有阿加塔的幾個朋友。據我所知,紐約和洛杉矶的評論家也都打電話來要票,他們對于這個新的維爾瑪能否和你旗鼓相當感到非常好奇。”
“這麽看來,今晚觀衆的焦點會在安身上。”珍妮和安.本森相處得不錯,不是非常投緣,但保持友好關系。在過去的一周裏她一直在和安進行雙人排練,準備合唱曲目。“我想他們會滿意的,安的專業素質的确強過黛德麗一頭。”
“所 以,今晚你就成了黛德麗。”切薩雷揮手示意結賬,“相信我,如果今晚你被新維爾瑪壓下去,明天各大專欄就會對你口誅筆伐,那些劇評家雖然對你極盡溢美,但 終究只是因為別無選擇。在百老彙,你是個來攪局的野姑娘,注定不會停留太久,而安.本森卻是科班出身、名門正派,在你和她的鬥争中,劇評家不會是個公平的 裁判。你只有做到最好,好到他們無法忽略,才能換來相對客觀的評價。”
“你還真是會鼓舞士氣,”珍妮和他一起走出餐廳,她半開玩笑地說,“接下來你是不是就要提供給我一根加了料的煙卷,讓我去降低安的競争力?”
“現在,黛德麗的心情沒那麽難以理解了,是嗎?”切薩雷反問說,他又緊接着問,“但今晚你對自己的表現到底有沒有信心?”
“看起來某個人已經對我失去信心了。”珍妮評論說。
“我知道安.本森很優秀,她在西區可說是大名鼎鼎,而你即使天賦超群,但也只是經過短期訓練。”切薩雷簡短地解釋,他的眉峰微微聚攏,“當然我知道你很優秀,否則我也不會簽下你。”
—— 他的語氣暗示珍妮的優秀是個無需多加談論的話題,如果珍妮居然還要求一絲贊美的話,那就是她太過嬌縱了。“但即使是你也有個極限,在你和黛德麗的共演中, 黛德麗的虛弱可能讓你更為光彩奪目,但安.本森是西區的首席維爾瑪,她對于舞臺資源和觀衆注意力的運用也許會更加得心應手。”
“總之,你就是對我沒信心喽?”珍妮确定道,她假裝受傷地說,“噢,Baby,我還以為我們說好了要彼此信任。”
“我 現在在問的是你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切薩雷的情緒有些不快了,珍妮可以通過他的語氣變動和眉毛角度變化看出來。這一個多月來,他們見面的次數已經多到足以 讓她對他增加了解,發現切薩雷其實也不是她想得那樣‘機器’。他有一個小毛病,就是不喜歡人們一再地回避他的問題。
“反正你今晚總是要來看的。”瑪麗把她的車開來了,珍妮打開車門,回頭對切薩雷說,“看過以後,你不就知道答案了?”
切薩雷的眉毛擰得更加緊了,珍妮關上門,忍住對他抛出勝利飛吻的沖動——看在莉莉安份上,她一直對他格外避嫌,削減一切讓人誤會的舉動。
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忍不住笑嘻嘻地沖他揮手道別,心裏充滿難言的勝利喜悅:在這段時間裏,這還是她第一次在和切薩雷的對話中占到一點上風。
“這是這個月來最讓人興奮的一晚。”當本.布蘭特雷在他的位置上坐下來時,他這麽想道,但随後又糾正自己,“不,應該是最讓人興奮的一個下午。”
由 于半個月前所有票房就銷售一空,根本無法擠出大量贈票,而對安.本森的《芝加哥》首演表示興趣的劇評家為數不少,劇團幹脆直接在周一下午安排了加場,在滿 足了所有劇評家以及廣告商的贈票需求以後,全場僅剩數百個座位可以往外販售,視野普遍還不太良好,但即使如此,座位也是在數小時內就銷售一空。
“這簡直就是托尼獎預演。”他的老朋友帕特裏在布蘭特雷身邊落座,他不滿地張望了一下場內,“哼,看吧,迪克.斯坎蘭、簡尼.特索尼……難怪我們拿到的座位要比上次偏僻。”
因 為是下午的關系,這一次來觀看的除了劇評家以及手持廣告商贈票的商務人士以外,還有許多百老彙的名演員,他們對于《芝加哥》也是聞名已久,但因為工作時間 重疊的關系,并沒有機會成群結隊地前來看劇。他們理所當然地占據了最為中央的頭等座,布蘭特雷和帕特裏就只能坐在稍微偏僻一些的後排區域了,但他們還在頭 等座的範圍內,這已經是對紐約客的優待,很多洛杉矶的劇評家就被安排在了更後頭的位置。
別看劇評家好像一個個都能為藝術性獻身, 對于明星的光鮮外表和過人身家毫無興趣,針砭起他們的演技時用詞尖刻,絲毫也不留情面。但其實他們也并不是沒有在乎的東西,座位安排就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 影評人情緒的事情,如果看到一個觀點時常沖突的評論家拿到了比自己更好的位置,評論家心裏那股酸澀勁兒也是不用多提的。如果是以往,布蘭特雷肯定會和帕特 裏八卦幾句片方對幾個劇評名宿的座位安排是否得體,但現在他完全沒這份心思,所有精力全在期待五分鐘之後的演出。——他聽說過安.本森,蘇格蘭皇家音樂戲 劇學院的高材生,進入倫敦西區已經四年了——但沒看過她的表演,一方面,他希望安.本森這個科班出身的正統派能把J.J壓下去,滿足布蘭特雷維護音樂劇傳統 文化的希望,但另一方面,站在美國佬的角度,布蘭特雷又希望J.J能夠保持住自己的風頭,讓英國佬收斂他們莫名其妙的自信态度,停止瞧不起百老彙的藝術性。
他 特別看了看左手邊的方向——那裏坐了幾個不斷低聲交談的生面孔,從口音判斷,應該是倫敦方面過來看劇的評論家。可想而知,今天下午的演出中,他們肯定會專 注發掘本森的亮點,而對珍妮弗的亮眼表現視而不見,甚至可能會抓住她履歷薄弱,以及本人太過漂亮的弱點,大肆暗示百老彙在選才方面的淺薄。
對于百老彙晉升文化的忠誠與愛國情緒的沖突,讓布蘭特雷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該希望珍妮弗繼續壓倒安.本森,還是希望結果恰恰相反。他連明天的劇評專欄該如何構思都毫無想法,俗話說‘沒有無立場的評論’,而布蘭特雷現在恰恰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立場。
在他的心慌意亂之中,劇院燈光黑了下來,伴随着熟悉的開場音樂,第一幕開始上演,而安.本森也在她和劇院經理的對答中,完成了自己從容不迫的第一次出場。
“你妹妹呢?”
“今晚就靠我自己。”
低沉、徐緩的對白在抑揚頓挫間帶有強烈的節奏感,僅僅是第一句話就讓布蘭特雷感覺不妙:她的臺詞功底很強,而且維爾瑪的發音毫無倫敦痕跡,說着純正的美國口音,這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英國人來說并不容易。僅僅從這句話來看,安.本森就是個不容小觑的專業演員。
很快,随着維爾瑪的第一次亮相,布蘭特雷肯定了自己的看法——安.本森的專業水平在百老彙也稱得上數一數二。
黛德麗在第一次獨舞中已經表現得相當優秀了,她是個出色的舞者,雖然長相平庸、嗓音條件在黑人中也不算太好,但勝在舞姿充滿力度,而且唱腔寬厚有力量,她的維爾瑪是充滿力量的,在沒有珍妮弗的時代也足以震懾住觀衆,讓他們忽略維爾瑪的長相和演技。
但安.本森完全是另一個風格的表演者,她的維爾瑪一樣充滿了迫力,在全程舞蹈中,她的雙眼一直望着臺下的觀衆,表情寫滿自信,展現出一種‘美女豹’擇人而噬的主動感,但和黛德麗相比,第一,安要更漂亮,第二,她的維爾瑪要更嬌媚。
手撫過身體的角度和手勢,沖觀衆的一個媚眼,嘴巴張開的角度……她的舞蹈性暗示意味更強,在她的演繹下,維爾瑪不再是個強勢的女戰士,而是更貼近原始人設,更像是個樂于賣弄風騷,和觀衆打情罵俏,老于世故、游刃有餘的當紅舞女。
當第一出獨舞結束以後,在換景切燈的短暫空隙裏,帕特裏側身過來,對布蘭特雷耳語,“不能不說,這一次,她是遇到強敵了。”
布蘭特雷讀過他的報道,知道帕特裏簡直把J.J當作他的女神,現在連他也不能不承認,安.本森已經對珍妮弗造成了威脅。
“誰才是《芝加哥》的第一女主角?”他又一次用錯了詞兒——畢竟身為劇評人,布蘭特雷幾乎沒有在下午看過劇。但不論是他還是帕特裏都沒有在乎這個,他興奮地咽下一口唾沫,“看來,今晚有好戲看了。”
作者有話要說:注:1 這一章提到的八卦雜志都是真的,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國周刊》,它和《人物》、《In touch》都是很暢銷的八卦資訊雜志,在2014年還有TMZ和一些八卦博客、社區什麽的,不過2002年,還是雜志的天下。
2 安.本森是虛構人物,迪克.斯坎蘭、簡尼.特索尼是真人,都是2002年的托尼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