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澤爾曼諾夫(菲爾茲)
斯坦福的畢業典禮通常會得到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誰會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是經久不衰的讨論話題,甚至會有菠菜網站開盤下注。
會有部分中國媒體在現場等着采訪優秀的華人畢業學子,等着報道最新的“哈佛女孩”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最能引起國內家長的共鳴。
在畢業典禮的入口,新華社的駐點記者很快就發現了葉瑄, 她長着經典的亞洲面孔, 妝容精致, 滿足大家對于精英女孩的幻想。
“這位同學你好,我們是某華社的記者, 過來接受一下采訪。”甚至沒有請求,直接發問, 高傲已經顯露無遺了。
葉瑄這個時候急中生智, 用她和實驗室日本小哥學習的蹩腳英文口音:“Sorry, I am Japanese.”一邊說還一邊低頭致意,表示不好意思。
記者連忙鞠躬道歉:“Sorry, we have mistaken you for a Chinese.”(抱歉我們把你錯認為了中國人)
等到葉瑄走遠, 記者才意識到不對, 她們明明問的是中文,那個姑娘聽得懂中文只是假裝日本人。
年長的記者搖了搖頭:“這年頭竟然有人不想在國媒中采訪露面,不識擡舉也罷。”
後面舉着攝像機的小哥若有所思:“可是, 林老師, 那個姑娘好像是葉瑄,我記得以前CETV做過她的專題報道, 16歲就帶隊中國隊拿到了兩塊國際競賽金牌……”
“哼,這麽高傲, 這輩子最高成就就是那些了, 我們再等等一會兒還有沒有其他華人學生。”
其實葉瑄并非是高傲, 只不過這些年她越來越明白保持低調悶聲發大財的道理。以前還小不懂得收斂鋒芒,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這個采訪一經播出,肯定又是全國關注。
這次的畢業典禮在斯坦福的橄榄球場進行,學生們在場中觀禮,家長們則在場外的觀衆席觀禮。
讓葉瑄沒想到的是這次的演講嘉賓竟然是DAYin的創始人Edwin,沒想到演講嘉賓竟在自己的身邊。葉瑄突然想到前世也陪陳亦桐去參加過MIT的畢業典禮。
當時的陳亦桐作為MIT的優秀畢業校友,在面臨疫情帶來的金融危機中處置得當,名聲大振,受邀參加了2021屆的畢業典禮。說是受邀參加畢業典禮,其實也是變相“化緣”,陳亦桐當然也毫不吝啬,為數學系捐了1億美元的研究建設經費。
那時的陳亦桐也同樣受邀在理學院的畢業典禮上代表發言,不過陳亦桐向來不願意在這種場合發言,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葉瑄。
當時的葉瑄自然是自知不夠格,連連推拒。陳亦桐只是留下一句話:“又不是讓你上臺,只是讓你代替我講話罷了,你大可以還用我的名字。”
Advertisement
現在葉瑄想想,陳亦桐前世不願在衆人面前演講的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了,只是她以為陳亦桐不愛說話所以重來沒有在乎過。
葉瑄神游了一會兒,沒想到四周的目光都看向了自己。原來是Edwin在演講中提到了自己,說他在創立DAYin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其中就有斯坦福的校友,現在正坐在臺下的Gloria Ye。
葉瑄在內心裏好好的給Edwin記了一筆,怪不得前日去談合同的時候,Edwin神秘兮兮地問她想不想好好出一次風頭。葉瑄曾經多次向Edwin表明過自己的态度,她不喜歡出風頭,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Edwin的幕後創始人之一,沒想到還是被爆料了出來。
葉瑄在小本本上好好地記了Edwin一筆,現在合同還沒簽,她一定要讓Edwin好好出一次血。
看臺上的葉父也隐約聽到了自己女兒是什麽什麽的創始人,轉頭看向陳亦桐:“陳亦桐,你和葉瑄還有什麽事情瞞着我們?”
陳亦桐不敢得罪岳父大人,只能如實交待:“我和葉瑄前兩年參與了Dayin的設計和研發,算是一個很小的股東,葉瑄覺得不值一提,所以沒有告訴你們。”
一旁地陸嘉茵也一臉驚訝,明明她也在美國,竟然不知道兩個孩子平日裏幹出這麽大的事情:“Dayin現在的市值接近300個億美元,你們還真的是讓我驚訝呢。”
陳亦桐不敢說他倆還做了更加讓人驚訝的事情呢。
葉父算是品出來什麽了:“那葉瑄是不是也不打算繼續讀書了?”在葉父的規劃裏,女兒按部就班的讀到博士然後回國找個大學任教就挺好,
陳亦桐:“您是瑄瑄的父親 ,肯定知道她的性格,她對學術的追求肯定是沒人可以懷疑的,只不過可能她想先選擇用創業的方式積累一些學術的資源。”
葉父冷哼一聲:“解釋那麽多就是一句話,葉瑄說要申請Phd就是糊弄我的呗。”
葉宗泰就這樣冷着臉等着畢業典禮結束,就連看自家寶貝女兒也不順眼了。
不過畢業典禮結束,她們并沒有等到自家女兒,就直接被記者堵在了現場。
當紅獨角獸的聯合創始人竟然只是一個斯坦福的本科生,這對任何科技教育媒體來說都是一個大新聞。
葉瑄現在在心裏已經把Edwin戳得千瘡百孔了,她想低調,可有人偏偏不如她意。
典禮前堵住葉瑄的某華社記者很快擠到了前面來:“抱歉,剛剛沒有認出來你是葉瑄,我們很想幫你做一次專訪。”
葉瑄拉着兩個中國記者突出重圍:“抱歉啊,我已經接受了新華社的媒體專訪。”
見到兩個記者,葉瑄張口就開始抱歉:“上午不是有意的,是我實在不想太招搖,所以拒絕了你們的采訪。”
兩個記者也是能屈能伸的:“沒事,你現在把專訪給我們就很好了。”
接下來記者的問題葉瑄基本都猜到了,無非都是想聽普通女孩怎麽通過努力逆天改命的故事。
不過葉瑄在回答中盡量注意措辭,強調是父母教育的好,學校培養的好,而很少強調自身的天份,盡量把自己摘出來。
在這個采訪裏,葉瑄就是一個有一點點小聰明的普通女孩,父母從小重視教育和她的個人發展,在學校裏又碰到了很多有實力的好老師。
不過這篇采訪一經發出确實引起了國內的轟動,葉瑄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關注點并不在葉瑄身上,而轉向到了教育公平身上。
初讀這篇新聞,很多家長相信自家成績不錯的孩子只要碰到了機會也可以像葉瑄一樣成功。但是再仔細讀這篇新聞,哪有想象的那麽簡單?葉瑄的父母都是高校教授,初中高中一路走來都是頂尖名校,競賽老師是普林斯頓的博士,出國比賽有院士在指導。
葉瑄的成功把教育不公平的事實血淋淋的掀開擺在了衆多高考家長的面前。小班制教學,985碩士起步的師資……葉瑄擁有着國內最頂尖的教育資源。把葉瑄放到縣中裏會不會成功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她也會成功,就像江池和康維寧從嘉陵江邊的縣高考入京北大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教育資源的差距讓更多可以有更高發展的孩子止步于此。
對教育不公平的讨論的火最後也燒到了葉瑄的身上,她們認為這樣一個出生于中産階級的女孩踩在父母的肩膀上去了國外名校,不值得被主流媒體大肆宣揚。不過這些家長怒火的背後更多的是無奈,他們清楚地意識到教育資源差距的鴻溝,他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家庭積累的第一代大學生很難出頭。
其實也有很多葉瑄曾經的老師朋友想出來為葉瑄澄清,但都被葉瑄拒絕了。縱然她一路走來和家庭條件沒多大關系,申請本科也是全獎,但是她确實享受了最優秀的教育資源,既得利益者的澄清總顯得高高在上。
這也開始讓葉瑄開始思考更為宏觀的話題,以往的她只醉心于學術,想要在她感興趣的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現在想想,當她在CMO頒獎典禮上做出女性教育公平的演講之後,她或許就應該去關注更加深層次的話題。
葉瑄看着國內鋪天蓋地的新聞,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兩天,終于想明白了一些問題。老天讓她重生一次除了讓她關心具體的人,或許也是讓她做出一些能賦予人生意義的事情。
葉父葉母也是關心女兒的,在臨回國前遞給了葉瑄一張卡,卡裏有着這些年兩人的全部積蓄。
【力雖微薄,但是我們的一片心意,希望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作者有話說:
謝謝大家關心我的論文進度哈,不過寫小說不耽誤寫論文,論文看煩了寫會兒小說調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