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奶作坊

第二天,紮西一家人便幫着林真住進新房子。

洛桑單獨趕去城裏,專程為她去買一副地質勘探工作者野營專用的帆布帳篷。開支的費用當然是林真自己來出。潮氣未褪的木屋裏暫時不能住人,林真打算在自個兒的小庭院裏搭個帳篷玩野營。這一點對她非常重要。因為日後她最愛的那個小凡,會成長為一個登山高手,并不幸慘死在最後一次攀登雪山的途中。

今生,林真并不打算阻止廖凡去登山。他是那麽熱愛自然,也熱愛挑戰,林真怎麽可能阻止得住呢?

林真打算認真鍛煉自己的野外能力,今生,她不會再放小凡一個人出去獨自登山和攀岩,她要陪他一起去。要麽就親手阻止他的死亡事件再度發生,要麽就痛痛快快跟他死在一起。

洛桑騎着馬進城去了,央金和卓瑪兩姊妹留在鄉裏,她們細心幫林真挑選出一整套的杯盤碗筷,刀叉棍棒,還有斧子、火盆、火鉗等等雜物。算是借給她用的,過日子少不了這些零碎小物件兒。

但是,手工打制奶油用的木桶和杵子,紮西家只有唯一的一套,暫時沒辦法幫她解決。

這東西是個全封閉式的圓肚子大木桶,一根巨大的杵棒貫穿其中。運用的原理好似漢族兔子替嫦娥姐姐搗藥所用的石臼碓子一樣。打奶油,打奶昔,做奶酪全靠它。其實,打奶油和打雞蛋的方法相差無幾。職業廚師有時候用筷子或者打蛋器單手就能打得出來,可是,奶量很大的時候,手打效率太低,手腕也會累得不行。

藏家女兒使用半人高的封閉式木桶,中間嵌入特制的杵芯。就好像碓臼和搗杵的關系一樣。只不過,搗杵需要無數次費力拎起來又砸下去。藏族奶桶的設計精巧,比漢族碓臼的思路更加取巧一些。甚至都不需要男人來幫忙,姑娘們圍着木桶,兜着圈子搖動杵杆就可以達成類似于玉兔搗藥或者廚娘打蛋的工序。

讓牛奶分離成上油下奶兩層,如果采用靜置方法的話,需要靜置36個小時。倘若是在冬季,就可以使用這樣的懶辦法搞定它。但是春天和夏天,鮮奶可不敢擱那麽久,只能盡快打出來油奶分層的狀态。

這需要一次性連續打制兩到三個小時。就和打蛋一樣,中途一旦停頓就會導致最終的成品無法成型。藏家女兒打奶油的時候,因為不能夠半途而廢,一般就會唱歌跳舞來打發那個漫長的時間。她們圍着奶桶載歌載舞,分別伸出一只手推動當中豎立的杵杆,鍋莊舞的由來就是如此這般。在愉快的心境中,在美妙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就把鮮奶打得分出了層次來。

當油脂從奶水中分離開來之後,這其實還不是真正的奶油。只是含油量最高的第一層奶皮。這時候就要把它們撇出來,裝在質地細密的布袋裏包裹好了,吊起來繼續捶打,然後才可以得到奶油。

因為牧民們沒有冰箱,于是,除去每日喝掉的鮮奶和烹饪用掉的新鮮奶油之外,其餘的就讓它發酵變酸,做成酸奶酪。酸奶酪裝進瓦罐,可以貯存很久很久。

卓瑪和央金忍不住向林真發問道,“這奶桶也需要買一個呀,為什麽你只讓洛桑幫你買帳篷呢?”

林真笑而不答。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正如紮西老阿爸昨晚所說的那樣,是時候改改舊式生活習慣了。奶業工廠分離奶油的時候,直接使用高速馬達驅動的離心分離機,就好像洗衣機甩幹機似的快速麻利,既不需要靜置36個小時,也不需要藏家姑娘圍着木桶子唱歌跳舞持續三個小時之久。

當然,離心甩幹機甩出來的貨色,就像機械化批量生成的機工餃子,其口感肯定不如手工打制的餃子更加勁道。不過1990年還是個短缺經濟時代,輪不到大家夥兒挑剔手打食品與機制食品在口感上的細膩差別。這時代必須抓緊時間帶領着農村牧民們甩開大步,趕緊脫貧奔小康去。

Advertisement

所以林真根本不打算買進那樣一只傳統手工打奶桶。

她私下委托了紮西老阿爸,去縣城裏的官辦糧油食品加工廠,打聽一下廠子裏的設備究竟是從哪裏購進的。麗江這時候還是個很小很小的小縣城。食品廠自然是有的。食品加工用的專用機械裝備,麗江縣顯然是生産不出來的,那東西大概得跑到上海那邊去訂購。林真已經記不清1990年內地山區的工業狀況細節,反正,8?年代的時候,想買只牌子可靠一點的壓力鍋,都得托人去上海稍回來。

紮西老阿爸今天本來就要進城去,他和前世一樣,今天一定要去城裏為林真選購海螺,再找到熟悉的打磨匠,将其研磨打制成砗磲珠串。

順路就去廠子裏打聽設備訂購的消息。運氣夠好還能巧遇到食品廠的倉庫裏庫存有富餘設備,又或者淘汰下來的二手貨舊機器。這件事情,只能由老阿爸去辦,他是貧困鄉的鄉長。憑着興辦鄉鎮企業帶領牧民們脫貧致富的名義,辦什麽事情都能夠得到官方負責幹部們的用心扶持。倘若換了別人去,只怕會遭致冷眼斜視。

興辦工廠,帶領大家奔小康。這是林真前世傻乎乎錯失掉的一件大事。

原本盧天民是個華僑富豪的來歷,在西部山區的若幹投資項目尚處于空白狀态的時候,盧氏企業先期搶灘介入,為盧氏帶來的長線利益是極為可觀的。同時也有力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當地藏族牧民帶來莫大的福利,也可以令得白玉鄉有機會領跑在改革開放的潮頭前列。

這是個一舉多得的雙贏打算。

前世的林真眼睛裏除了愛情便只有愛情,根本就沒有瞧得見賺錢自強和民生疾苦。今生,一切都變得很不一樣。

不過,此刻她并不着急,盧天民要等到1994年才會出現。還早着呢!

奶制品加工廠,和大規模的奶牛農場,是一對兒相輔相成的孿生關系。缺一不可。沒有集約化出奶的大型奶牛農場,奶工廠根本就會因為原材料不足而歇業賠本。反之,如果沒有像樣的奶工廠存在,牧民們根本也不敢多養奶牛,牛奶那東西壞得飛快,一頭良品奶牛的身價又是那麽的嬌貴,跟一臺拖拉機價格相接近,大概抵得上小半臺托兒車的成本。誰願意多搞那麽多奶牛來白白浪費啊。

所以,在盧天民出現之前,林真自忖自個兒很難雙管齊下同時出擊這樣大的兩個投資項目。這顯然是資本早期積累完成之後,才适合破土開工的項目。事實上,在林真重生之前的那一世,伊利集團和蒙牛企業都是在2000年之後才敢于大規模擴張的。其原因也就在此。

這種事情急也急不來的,林真第一步只打算整一個機械加工奶制品的小型奶作坊。

……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