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離帝都回鄉守親孝,留幼弟巧得禦賜名

離帝都回鄉守親孝,留幼弟巧得禦賜名

雖然昭德皇帝未降罪承恩公府,因林老太爺是戰敗之身,且屍身已尋不至,林翊便取了林老太爺生前穿過的幾件袍裳放入棺木內,與母親孫氏一并裝椁用,簡化排場發喪,将棺木寄放存恩寺內,林翊又呈上回鄉守孝的折子。

昭德皇帝不喜林家,大筆一揮,極痛快的準了,還叮囑一句,“你這次回鄉守孝,父孝母孝,加起來便是六年時光。皇太後素來疼愛你,你便去慈恩宮去跟皇太後道個別吧,省得她老人家惦記。”父母過逝,按理該守孝二十七月。但有父母一道過逝的,便一道守個三年便也足夠,鮮少要這樣父孝母孝疊加六年的。如今昭德皇帝點明六年,林翊自然要守滿六年。

林翊恭恭敬敬的領旨。

皇太後林氏乃是林老公爺嫡親的妹妹,林翊嫡親的姑母。

林太後坐于榻上,已近四十的年紀,卻有着二十幾歲的美豔,綠發如雲中只嵌一枝銜珠鳳釵。這樣的裝扮,便是在貴婦中亦是過于簡薄了,何況林太後乃太後之尊。林翊明白,林太後定是傷心兄長之死,方減了妝飾。

“發喪可還順利?”林太後問。

林翊道,“娘娘放心,一切都順利。”

林太後微聲一嘆,“這就好。”

“記得少年時,哥哥一心仰慕開國孟大将軍英雄氣概,立志沙場。”林太後幽聲道,“如今兄長馬革裹屍……”若非當年林家功高,身為嫡女的她或許不會被選入宮吧。若未入宮闱,如今的她,或許是另一番命運吧。

林太後一時怔神,半晌方問,“聽說你準備回鄉為父母守孝。”

“是。”林翊道,“臣不能在帝都孝順娘娘,還望太後娘娘保重鳳體。如此,千裏之外,臣亦安心。”

林太後溫聲道,“回鄉也好。只是一去六年,不知何日方能相見了。”昭德帝剛在禦書房說的話,林太後于慈恩宮便聞了音,可見其消息靈通了。頓一頓,林太後又問,“哥兒可好?”這問的便是林翊剛剛落草的兄弟了。

“四兒很好,就是身子弱些。”

何止是身子弱,如今剛剛滿月,承恩公府已尋了三四趟禦醫,吃的藥湯比吃的奶還多,就這樣,也得人眼不錯的看着,方留得一口氣在。

承恩公府傳禦醫之事,林太後如何能不知道,聞言一嘆,“山東離帝都雖不遠,只是如今天寒地凍,四兒又是剛剛下生,哪裏禁得起跋涉之苦。”見林翊面上亦露憂色,林太後道,“也罷,不如将四兒留下。我看這孩子像是個有福氣的,在我膝下,也為我稍解煩憂。”

Advertisement

林太後既然開了口,嫡親的姑姑,再加上回鄉之後,山東境內畢竟不比帝都好尋名醫。林翊又着實擔心弟弟的身子,正色道,“臣代弟弟叩謝娘娘恩典。”

林太後擺擺手,示意林翊不必多禮,道,“午間随我一并用膳吧。”

林太後向來厚待娘家,既留下林翊用午膳,昭德帝聽聞,竟也來一湊熱鬧。每次來慈恩宮時,昭德帝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他不喜歡林太後,卻也得在心下暗暗服氣。瞧遍整個後宮,修建的最奢華的的并非慈恩宮,而是皇後謝氏的鳳儀宮。但,就宮殿雅致而言,鳳儀宮連慈恩宮的邊角尚不及一二,更遑論林太後的才幹了。

林太後甫一入宮便是先帝的繼後,先帝膝下只昭德帝一子,偏偏死的早,閉眼時昭德帝尚不足八歲。而後,昭德帝的生母榮貴妃母憑子貴升為聖母皇太後,位居慈寧宮,與林太後同排并列。只是禮法上,榮太後依舊是差林太後一頭。但論及與昭德帝的遠近親疏,自然是以榮太後為先。亦是由此,待先帝死後,林太後便以傷心太過為由,安心于慈恩宮榮養,不問世事。

榮太後是個有野心的,因昭德帝尚小,榮太後仗着乃皇帝生母,便欲來個垂簾聽政、女中則天。榮太後此人,偏偏有則天志,無則天才。朝中被這女人攪的烏煙瘴氣,須知滿朝文武亦非擺設,一番争鬥下來,榮太後不知何故,不明不白的歸了天。別人尚可,昭德帝先吓去半條命。

危急之時,榮養慈恩宮的林太後出面,為九歲的昭德帝廣選後宮。雖說皇帝年輕,暫且當玩伴亦無妨。反正,名門貴戚的女孩兒弄了一堆放在宮裏,朝中一時安靜下來。林太後方騰出手細細梳理朝政,此後,朝臣的感覺絕逼是驅狼引虎。榮太後只是蠢,卻好擺弄,實在不行,也能叫榮太後神不知鬼不覺的歸天;換了林太後,世家嫡女出身,先帝皇後,今上嫡母,有謀略有手段,那種不聲不響弄死榮太後的手段,對着劉太後,想都不必想。

就這樣,天翻地覆一通鬧,最後反是林太後漁翁得利,大權得掌。

昭德帝親政前,朝中政事皆為林太後作主。

要說為權利,甭說是嫡母庶子,就是親娘親子,翻臉的也不是沒有。

而且在昭德帝心裏,當初他的生母榮太後過身,最終得利者便是林太後。盡管昭德帝沒什麽證據,夜半深處時,也不是沒走過此心。

只是自榮太後過逝,昭德帝便是養在林太後身前,林太後又非蠢人,幾年相處下來,昭德帝對這位嫡母則是既敬且淡,又夾雜朝中的一些龌龊,說不出的複雜難言。但,若叫昭德帝對林太後下手,他又下不了這種狠心,且沒這種本事。

昭德帝先給林太後請安,林太後面上帶着親切的笑意,仿佛這就是自己的親子,一把拉過昭德帝的手坐于自己身畔,問,“外頭怪冷的,皇帝從哪兒過來的?”

昭德帝笑,“批了這半晌的折子,兒自禦書房來。”

林太後拍拍昭德帝的手,“這手暖的很,身邊兒人伺候的妥當。”很是贊了昭德帝身邊服侍的人幾句。

昭德帝笑的親昵,“母後疼兒子。”

林太後笑,“午間我留了翊哥兒一并用膳,皇帝也陪我這老婆子一并吃吧,熱鬧。”

昭德帝自然應了。

皇家之人,好啊歹的,最起碼的面子情做的比誰都好。

母慈子孝臣子忠的吃過一頓飯,林翊正式與林太後告辭,帶着父母的棺木,收拾收拾回了山東老家,獨留下剛出滿月的弟弟于林太後身畔承歡膝下。

一日,昭德帝來給林太後請安,見到瘦弱似貓的林四,随口問一句,“可有名字了?”

林太後活了幾十年,還從未親自帶過孩子,又因林四體弱,更加疼他三分。見昭德帝有問,林太後嘆,“唉,承恩公夫婦先後過身,翊哥兒又回了山東,忙忙糟糟的,哪裏有給他取名。”

昭德帝心情正好,道,“忘了跟母後說了,關庭宇打了勝仗,捷報剛剛送來。”

林太後頓時大喜,贊,“這都是皇帝治國有道,方有名将輩出。”

昭德帝唇角微翹,謙道,“朕哪裏有母後說的那樣好,朕有今日,皆是母後教導。”

林太後欣慰一笑,拍拍昭德帝的手。昭德帝心情好,憶及林太後昔日的好處,再望向那宮婦懷中的瘦弱可憐的林四,倒也不覺礙眼,反多了幾分喜歡,道,“朕看這孩子生的好,若是他尚未取名,朕就賜他一字,母後看可好?”

林太後笑,“這是四兒的福氣。”

昭德帝沉吟片刻,道,“如今牧州得勝,邊關靖寧,承恩公一門将是武将出身,朕賜他一個靖字,盼他日後長大,亦可為朝廷出力,靖寧天下。”

宮婦忙抱着剛得名兒的林靖,屈身謝恩。

昭德帝用意雖好,只是林靖很顯然辜負了昭德帝的期望,他因早産,自幼身子不好,甭說舞刀弄槍,三歲之前,林靖因身子病弱,走路都磕磕絆絆,樣貌個頭都不若人家兩歲的孩子大。他常做的事便是一身軟衫伴于林太後身畔,聽林太後教他念書認字。

說來也奇,或許是身體不好,林靖鮮少出門玩耍,他于書本上的東西卻是頗有靈性,過耳成誦完全不誇張。林太後讀過一遍,他便可一字不差的複述而出。林太後喜他靈慧,對林靖的教導更是用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