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三峽
? 接下來的兩天孫亞和我進入長江,乘租來的游艇順江而下,欣賞沿江風光,孫亞不願意待在倉裏,就喜歡站在船頭,他甚至恨不得就睡在船頭甲板上。
艇至江中卻看不到兩岸,高高地堤壩擋住了我們的視線,但遠處的山巒疊障,還是令人無限激動。越往下游走,堤壩越矮,風光越好,不停有驚喜展顯在艇的兩側,可謂“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而進入三峽區域後,所有風光像是集中在此似的,讓人目不暇接。
三峽因有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而得名,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全長204公裏,世界知名的百年三峽大壩和葛州壩都在宜昌,兩壩相距僅40公裏,出宜昌市後再往東50公裏左右便是宜都市,也是雙湖海入海口。
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縣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地面高度均在千米以上,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只有100米左右。三峽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三峽大壩和葛州壩的發電量在百年前占到全國電量的5%,自從核聚變發電技術成熟後,兩座大壩幾本處于停運狀态。
全長達192公裏的三峽山水畫廊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湧湍急,北魏郦道元有詩道: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解釋:在三峽的七百裏中,兩岸山連着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诏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裏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着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着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着許多姿态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裏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确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到了唐代,李白曾游三峽,離開白帝城時也曾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眼前的壯麗風景如夢般美麗,回想到在虛拟世界時整天擔驚受怕,每天經歷死亡,如此巨大的強烈反差,讓我慶幸自己能遇上孫亞。
而孫亞在我身邊,望着兩岸的山巒出神。
“太美了。”孫亞幽幽地說道。
我點着頭說:“是阿,世界是美好的,我們的夢想是美好的。”
“我們接下來去西藏。”孫亞突然說道。
Advertisement
孫亞直視着我繼續說:“西藏也有雄壯的大山和大江,但顏色不是綠色的,但那裏有綠色的草原,我要去看看。”
“我十年前去過西藏,那裏氣候濕潤,草美羊肥,水系發達,是重要的産糧大省,有高原魚米之鄉的說法,人們富有、好客,獨特的宗教文明把它籠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圍裏。但百年前可不是這樣的,這一切都要拜北極冰蓋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所賜。”我說。
“哦?為什麽?”孫亞好奇的說。
“作為全球海拔最高的地方,印度洋暖濕空氣被喜瑪拉雅山脈阻擋,太平洋暖濕空氣遇到西藏高山而沉降,降水量發生了從東南方向西北遞減的現象,而到了西藏西北地區,百年前年降水量僅有50毫升左右,所以西藏西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寒冷幹燥而缺水的,也就不可能成為産糧大省, 而西藏東南方成為我國大部份的河流的發源地。”
我停下來,清清嗓子,賣賣關子,孫亞用求知的眼神望着我:“然後呢?”
“然後嘛,去給李老師倒杯冰糖柚子茶來。”
“切~~~!”孫亞不屑地瞟了我一眼,沒再理我。不過五分鐘後他再也忍不住了,到船倉裏為我端來一杯咖啡說:“沒有冰糖柚子茶,下船了為你補上,先就喝咖啡吧。好了,告訴我吧。然後呢?”
“然後,然後北極冰蓋融化了,海平面上升了,歐洲作為海拔最低的大陸,大部分都被淹沒了,地中海也不再是地中海,成為了大西洋的一部份,北冰洋和歐洲海的濕空氣得以從西藏北面進入,西藏瞬間就變成了高原水鄉,甚至連新疆的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都在逐年減小,但江南水鄉卻成為一片汪洋。
“有得必有失嘛。”孫亞說。
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使用的技術仍沿用的百年前的船閘升降技術,聽着轟鳴的水聲感受身體和艇在水壩中升降,雖是百年前的技術但仍感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