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皇帝看起來很累了,但他仍然不讓謝宜過來,擺擺手,提高聲音喊了一句如意郎。
皇帝尚在病中,如意郎時時刻刻懸着心,不敢離皇帝太遠,此時聽見皇帝喊他,立刻跑了過來,扶着皇帝說:“陛下,娘娘親手做了素面送來,眼下正在碳上溫着,不若去嘗嘗。”
如意郎知道皇帝不願意在謝太傅面前露出虛弱之态,又怕他強撐着身子回養心殿,才大着膽子說了一句。
皇帝的手籠在大氅中,搭在如意郎手臂上,旁人看不到,如意郎卻察覺到那副力道與往常不同,他心急如焚,面上不敢透露半分,等着皇帝發話。
皇帝緩了緩,輕聲責備道:“娘娘送來的東西,也不早說。”
如意郎知道皇帝這是同意了,趕忙摻着皇帝往外走,皇帝跟謝太傅說了一句:“養心殿還有諸多事宜,太子年輕氣盛,處事還不周全,還需太傅指點一二。”
這話說的又白又直,只差沒讓謝太傅教訓教訓當朝太子,沒有哪個天子會對臣子這麽說自己的兒子。
但是皇帝顯然不同尋常,他不但說了,還讓人不敢置喙,只能點頭。
謝宜目送皇帝慢慢走遠,他垂首站在原地,不知在想些什麽。
比起高深莫測,當了多年太傅的謝宜比之皇帝猶有過之。
皇帝坐在偏殿,一邊咳一邊抱怨:“太醫院歷來不靠譜,說是半月發作一次,朕怎麽記得才過了七天。”
說着他又咳嗽了幾聲,如意郎來不及說話,一邊打開暗櫃給皇帝拿丸藥,一邊給皇帝倒水,動作行雲流水。
皇帝看着自己的首領大太監明明慌得不行,偏偏只能臨危不亂,強自鎮定,忍不住想笑。
一笑,就咳出一口血。
如意郎大驚失色,沉着氣把藥遞給皇帝,服侍他咽下
皇帝喝了水,吃了藥才感覺好些,他想說話,如意郎趕緊張羅着讓皇帝躺下,每個動作都是在讓皇帝無聲的閉嘴。
Advertisement
皇帝對守在塌前的如意郎說:“你怕什麽,我早同輝月說過,朕要是出了事,她必不可能怪你。”
如意郎臉白如紙,腦袋磕在地上咣咣響,簡直要被口無遮攔的皇帝吓死:“呸呸呸,陛下洪福齊天,萬壽無疆,什麽災啊劫的都有咱們做奴才的擋着,奴才命硬,什麽都能扛。”
如意郎謹小慎微,自伺候皇帝以來從不說多餘的話,做多餘的事,忍得,耐得,此時話裏慌張,顯然是真的害怕,
皇帝淡淡道:“起來吧,朕乏了。”
如意郎不敢起身,留意着床榻上的動靜,聽到呼吸聲漸漸發沉,才擦着一腦袋汗慢慢站起來,腿還軟着。
他這個首領太監可不是好當的,稍不注意就是草席裹身的下場。
他才陪了皇帝幾年?在這之前,皇帝身邊可還有個大太監,那是打小陪着皇帝長大的情分,還救過皇帝的命。皇帝信任他,可這人哪,得意久了容易失卻分寸,大太監收了別人的錢,在皇帝面前暗裏幫腔。
皇帝怎麽做的?那可是一點沒顧念舊情,當場令人拖下去,說殺也就殺了,臉上一點可惜都沒有,順手指着他。
“你叫什麽名字?”
“李得意?”
“你以後就是朕身邊的領事太監,也不要叫什麽得意了,改成如意,如朕的意。”
這麽着,他一殿外傳話的小太監兩股戰戰的飛上枝頭,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他沒正統的師傅教他怎麽伺候天子,都仗着自己個下苦工,有幾回他都覺得自己要被拉出去砍了。
皇帝卻沒說什麽,讓他自己去慎刑司領罰,好了也讓他回來接着伺候。
那個時候的皇帝還很健康,臉上常常沒有什麽表情,也不見他笑,也不見他發怒。
君威似海,天心難測。
如意郎天天站在皇帝身邊,看着皇帝朝九晚五的處理朝政,見大臣,商議國事。
偶爾殺個把官員,清洗某個大臣的家。
一道道敕令發出,如意郎看不到宮外的某處如何血雨腥風,但能從每日觐見的朝臣惶恐的神色中窺見一二。
如意郎不知道皇帝是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勤勉朝政,兢兢業業的皇帝就算嚴苛,也是值得稱贊的。
一年裏風調雨順他總是開懷些,要是逢着災年,邊疆異動,不但如意郎,哪個伺候的朝臣不是提着腦袋在做事。
很少有人能讓皇帝回心轉意,但皇帝很敬重皇後。
有一年某個大臣辦砸了皇帝給的差事,皇帝勃然大怒,将官員的全家下了大獄,秋後問斬,還說敢于求情的同罪論處。
這個官員的好朋友幾經周折求到皇後本家,本家試着往宮裏遞話。
皇後輕易不過問朝事,見本家的人言辭懇切,仔細盤查一遍,知道這個官員品行正直,就是因為剛正不阿才辦砸了差事。
她親自去勸皇帝,如意郎就在旁邊,皇帝的神色從最開始疾風暴雨,慢慢的變作陰天,然後皇後笑着同皇帝說了什麽,那片陰雲也掠開。
皇帝的口氣很平常,但聽得出他是高興的,一邊搖頭一邊說:“朕不殺他此人便是。”
不但不殺,皇帝還賞他個當了個巡按使,撥到南邊監修水利去了。
不但對皇後,皇帝對寄養在皇後膝下的太子和公主也都很好。
不說和藹可親,也是常常召見,帶着小皇子和小公主射箭,騎馬,放風筝。
皇帝子嗣薄弱,除了中宮便只有一個王美人,這些都還是皇帝在當王爺時納下的妾室,王美人是公主的生母,太子的母妃福氣薄,生下太子沒幾個月便病世了。
宮裏人少,大臣們就愛勸皇帝選秀,那次把皇帝氣急了,一口氣封了十七八個宮女做妃嫔,把嫔妃的編制塞的是滿滿的,堵死了朝臣的嘴。
但如意郎天天跟着皇帝,就沒看見皇帝去見過這些個妃子,他就愛往中宮走走。
在這事之前,皇帝為選妃貶斥了不少大臣,資格越老,貶的越狠。
而且撤職是撤職,沒了俸祿,朝堂上活兒還得照幹不誤,錯了要罰,幹的好了沒賞,于是滿朝的大臣閉了嘴,雖然覺得皇帝的子嗣少,但也沒人敢提這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