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衆人圖譜(修文)

晨羲載曜,西房窗外小花圃裏,各種不知名的小花潑辣又靜谧的開着,高大的香椿樹正長滿深色新芽,兩畦韭菜鑽出嫩綠的細葉。

東房廚房裏三夫人王氏,已經帶着常家的和丫頭麥香準備一家人的早飯,忙完就去伺候婆母。

一會兒麥香過來招呼姝眉起床。姝眉早就堅持自己穿衣,只讓麥香幫她梳了個可愛的包包頭,鏡裏的小蘿莉粉團小臉上眉目如畫,尤其那雙水汪汪黑亮亮的杏眼,酷似親娘王氏,飽滿紅潤的唇型,秀挺的瓊鼻又極像老爹周三爺。

姝眉如此集三爺夫妻雙方長相之精華,不怪周三爺喜愛的無可無不可。這多兄弟姐妹中,只有目前最小的周霁相貌和她才有一拼。

據祖母說,三位堂姐的外貌大都随了大伯母,有南方女子的白皙小巧娟秀,偏偏眼睛随了周家男人特有的小單眼皮,語間多遺憾。據說深受伯父母嬌慣的三堂姐還因此多抱怨,幸虧膚色沒随大伯父的偏深。而三爺這邊,除了二少爺周霆黑些,別人都是幸運白。

收拾停當,王氏也從婆母處回來,一家人一起吃早飯。不比晚上和祖父母一起用餐的食不言,一家人邊吃邊小有交流。

吃完王氏伺候夫君周三爺,去不遠處的縣城當差,再去伺候婆母和處理家務,老二周霆等會兒就上族學,只剩姝眉,或是哄小名老疙瘩的黏人小弟周霁,或是去祖父前面書房學些三字經,或是在祖母或娘親跟前承歡。

周家祖屋是個五進的大院子,第一進,除了牆角有個小門房,進正門就轉過一個大影壁,中間過堂,東正房會客處,西正房是大書房。兩邊都有廂房。

庭院只有幾棵經年梧桐亭亭如蓋,莖粗需兩人合抱。有一超大魚缸零星飄着幾片睡蓮葉,水裏隐着幾尾錦鯉。除外只略略點綴了幾株花草,幾分雅致的小院,明顯不同于一般莊戶人家。

第二進,東正房是祖父母起居室。西正房是祖父小書房,這裏比第一進明顯風格有變。除了高牆邊幾棵棗樹香椿,靠窗有好幾叢長勢良好,果實累累的櫻桃,剩下就是規整整齊的一畦畦各種蔬菜。西邊有口井,井邊有錘衣石。幾棵樹間拉着繩子晾着不少衣服。這完全是趙老太太的風格。

話說周老太爺,作為一家之主,卻不能主宰此院風格,也是有淵源滴。趙老太太的娘家,是幾十裏外一富戶,她雖識不幾個字,卻本性精明能幹。又因父親去的有些早,為了護住弱母幼弟,她更多了幾分潑辣,這個時代這種本領的姑娘,不止不搶手那麽輕松,名聲一出,婚姻本成難題。

誰知周家太爺因只有舒眉祖父一子,讀書雖好,性情卻過于良善耿直,還有些不通俗物。周老太爺聽聞趙家女之名,幾番打聽,知其本性極好、明理能幹,正好适合祖父這款。于是乎良緣既成,夫妻格局也定。倒是夫妻相得益彰,再加上開枝散葉、子孫争氣這方面,尤其讓太爺夫婦死也瞑目。

故在老太爺夫婦相繼去世後,這個家隐形的一家之主,其實是精明能幹、略帶強勢的老夫人趙氏。趙老太太因故未能由自己挑選長媳,三兒媳就必須得親自決定,于是選了雖然近得幾乎對門的親家。一則曾經是手帕交的女兒,乖巧聽話知根知底,二則親家王家是出了名的出賢惠媳婦。

趙老太太卻不知,她三兒子在未定親前,因鄉下男女大防不很嚴重,偶然見過王氏的。對這個溫柔嬌俏、文靜袅娜、不似北方鄉下丫頭的女孩子,心裏就已經很有點意思了,基于禮法和修養沒敢表露而已。

那知天從人願,三爺簡直驚喜欲狂,于是乎又成就了一對良緣。只是在這個時代,在趙氏這樣重規矩的婆母手下讨生活,王氏雖不至于被苛待,但也肯定不很輕松。

饒是趙老太太對姝眉很好,但是看到娘親王氏,每天在祖母面前,雖不至于戰戰兢兢,但也是小心翼翼辛苦的服侍。尤其是全家一起吃飯時,娘親不僅不能上桌一起吃,還得伺候婆母,等大家全吃完飯,才能吃剩下的。這讓曾經生活在現代,男女平等理念根深蒂固的姝眉很是不舒服。

Advertisement

等姝眉長大些時,私下含蓄的為娘親呼不平,王氏愛憐的摸着她的頭,細語溫柔:“別說這本是孝道,就沖你祖母生了你爹爹,(此處語氣更添柔情)我也該好好孝順她,只要你爹知道我的辛苦、我的好,我就知足!”

想到那個性情幾乎和祖父一樣耿直的老爹,在祖母面前不顯山不露水,一轉身就對娘親體貼入微,經常偷偷給娘親留好吃的,還用少的可憐的零花錢,給娘親買女子喜歡之物。

姝眉不禁心中暗豎大拇指:原來娘親不僅是個以柔克剛的禦夫高手,還深谙婆媳相處之道。

要想處理好婆媳關系,從來都需先處理好夫妻關系,否則,你要麽成為劉蘭芝、唐婉一樣的犧牲品,要麽就會成為真的閑妻涼母。成為婆母的仆婦,男人的管家婆,家庭的一種擺設,從古至今無數女子不是前者便是後者。少有寫《你侬詞》那個聰慧女子的通透和幸運。

第三進是留給大伯一家的,雖在姝眉出生後,還沒見大伯以外的其他人回來過,但一直也被能幹的祖母打理的跟自己的院子差不多。

第四進才是三爺一家的,小院風格雅致溫馨,是三爺和三夫人共同的作品。東正房是三爺夫妻起居室,裏面隔一小間,住着才三歲的老疙瘩,因他太小,為照顧方便還沒和父母分房。

西正房住的就是周家大排行四的姝眉,原來是兩個哥哥的。等妹妹大到能分房時,這哥倆異口同聲的去住廂房,這裏要給妹妹住,且不說長輩們本就偏心些妹妹,就沖這份兄友弟恭也得成全了。

第五進是四爺的,因他現在還沒成家,一直沒住,而是暫時在第二進和父母住一起。

第五進據後門還有很長一段,前面密密蓋了幾排廂房住着仆人,中間有一口井,一個大石碾子,還有一塊超大的槌衣石。周家本來不是顯赫之家再加上老太爺致仕在鄉下,除了幾個長工賣身仆人不多。

有身契的主要兩家,一家孫貴趕車喂馬幹些雜活,孫家的幹些洗涮縫補的家務,孫家兩個丫頭杏黃跟着老太太,麥香跟着三夫人王氏。另一家姓常,男人常遇青自小跟着周老爺子識字會算賬,周老太爺做官時他作外管家,現在主要負責收地租管賬一些外事。

常家的原是趙老太太身邊貼身丫頭,前幾年得病沒了,好在兩個兒子都已成家,老大常歡一家跟着大爺去了外任,老二常樂跟着三爺,常樂家的主要掌廚,獨子常世安作為書童跟着大少爺去了上都,另有兩個小厮一個周來跟着老太爺,一個周往跟着四爺。

還有一個特殊的看門人周大順,他是大爺送來的一起打過仗的退伍老兵,傷了一只眼睛不好謀生,沒有家人無處安身。因為同上過戰場又是同姓,人有幾分本事品行也很信得過,因此周家多了個“門神”也給他了一個安身處一舉兩得。

離後門最近的地方有馬棚、豬圈、雞窩、倉房,後門有寬近四米帶頂的長長門洞,裏面放車輛和雜物。出了後門還有屬于周家的一個大菜園。一開始這個五進的大院,可是讓現代蝸居的姝眉差點如劉姥姥進大觀園。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