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王氏生病
灤平縣北面依山、南面傍水,中間大片平原,交通發達,真要打仗定是軍家必争之地。所以雖只是個縣城卻商鋪林立、客流充足,相當繁華。
周霆正坐在縣城一家酒樓,在二層雅間等人,楊毅說要把他介紹給他的小舅舅陳鋒。陳鋒是楊毅外祖歸鄉後才有的孩子,比起喜文的長兄,陳峰倒是繼承了他爹的衣缽,自小喜武,少年時便外出拜師。楊毅外祖去世時,他回來守孝。守完又出去闖蕩江湖。
因長兄突亡、家母重病,陳峰這才趕回來。此人是個練武奇才,雖才二十多歲,武功便深不可測。楊毅的武功不少都是他傳授的。
周霆對他早有耳聞,仰慕已久。現在楊毅要介紹他認識他久慕之人,怎麽不興奮異常,雖對着惜言如金的楊毅,也擋不往他的滔滔不絕。
俗話說語多必失,一不小心就把妺妹說的那個三種笨鳥的笑語吐嚕出來。只是還沒等他好好欣賞小面癱楊毅終于裂出笑紋,就聽門外傳來兩聲輕笑,楊毅起身打開門。
只見兩人正站在門口,一個是他小舅舅陳峰,另一個站在他小舅前面的人,讓楊毅面色一凜。雖不認識那人,但見他三十多歲,周身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尊貴,便知絕非等閑常人。
互相介紹時,他只說自己是陳峰的一位故人,姓李,有事來灤平與陳峰不期而遇,故來打擾。他說的很客氣,但見陳峰對他那份恭敬的态度,便知此言不實,人家不願說別人更不敢問。
尤其周霆已經有點暈,不僅見到仰慕已久的陳峰,果如他想象中相貌凜凜,端的一條好漢,還見到這麽個自帶尊貴之人,那隐隐的威勢讓一向大大咧咧的他,也少不得規矩許多。
寒暄過後,李爺似不經意的問:“剛碰巧聽周小公子講的那個笑話有點意思,不知出自何處?”
周霆正懵着呢,脫口而出:“是我妹妹編着玩的!”剛出口立覺不妥,忙改口:“是我哄我妹妹編着玩的。”
一旁楊毅眼神一閃,李爺也只是微微一笑:“是個好哥哥!也是個赤誠之心”。
他又轉而和楊毅聊了幾句,言語間将他也誇獎了一番。過會兒楊毅和周霆知趣的告辭,臨別李爺把自己的一枚玉佩和扇墜分別送給楊毅和周霆做見面禮,二人沒敢很推辭只得受了。
回到家中周霆有些惴惴,今天似乎兩件事都有些不妥,一是差點賣了小妹(雖然及時補救了終是不妥),二是接受了不認識人的禮物,且那人一看便是一位大人物。
猶豫再三,還是私下和父親坦白了。三爺看了看那個扇墜,玉質極好絕非凡品,一時想不通灤平這個小地方,會來什麽大人物。又想就算對方是大人物,自家卻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沒什麽利用價值,倒是不會引來什麽禍端,可是私自接受禮物,和言多語失幾乎拖累妹妹,這些都是不能輕饒。
于是悲催的周霆挨了二十戒尺,沒受傷的右手還得挨罰抄書。此事真實原由只有爺兩和王氏知道,對別人只說他淘氣闖禍受罰。
不知情的姝眉還心疼二哥,給他送藥做好吃的,這讓差點連累妹妹的周霆,更是愧悔。從此不僅更疼惜妹妹,也一下子沉穩許多。
Advertisement
只是很快周霆又遭更大一擊:不僅好基友楊毅要回上都了,他才認識的仰慕者陳峰也要去京都,這請教還沒開始呢就結束了!就像窮人嘴邊有一塊肥肉,都聞到味兒了還沒吃到口。
周霆這個想撞牆啊!他們突然的決定,實在讓周霆的小心肝兒承受不來啊!
看着周霆明明手上受的皮外傷,卻一副被鐵砂掌拍成重度內傷的模樣,讓家人都覺得好笑。好在楊毅雖然因事出突然,不告而別,倒是托人給周霆送了幾本書,其中有陳峰送周霆的一本武功秘籍,楊毅送的兵書也相當有重量。
收到這些“寶貝”後,周霆才如枯木逢春滿血複活。而三爺則覺得此番情誼太重,恐無以回報。
楊毅才離開不久,大爺周紀春的家書就到,一封給周老太爺,一封給三爺周紀秋。兩封信中都有的是:讓周霖再回上都繼續求學,以便來年鄉試更上一層。二來,後年是母親六十大壽,他将攜家眷回來拜壽。三來,周霖已經十五歲,也可以定親了,他那裏有門好親事,望父親和三弟考慮。
給三爺的信中詳細說了那門親事之後,大爺對三弟寫了幾句肺腑之言:三弟純孝,代為兄于家中侍奉雙親,兄感愧非常。然雖孝順是天,三弟大才卻埋沒無鄉野,如今四弟已成家,看父親之意定是留他與身側,三弟何不繼續科舉,展鴻志光門楣?咱們弟兄兩也互為臂膀。
三爺看完信沉默良久,他又何嘗不想一展抱負,只是老四和那個四弟媳都不省心,平時娘子雖不抱怨,他又何嘗不知四弟媳是個有些拎不清的愛攪事,母親年歲已高,又精明眼不揉沙子,難免因他夫妻兩費神,有自己和娘子幫襯,她老人家還輕松些。
大哥的好意看來暫時是不能領了。他輕嘆了一口氣,提筆給大哥寫了回信。于是周霖再次離家遠去求學,帶走一家人滿滿的不舍。
因着不舍大兒,也因無法親自相看兒子親事,再加上大伯已經四十,依然無子,過繼之事恐又要被提起,種種憂心思慮使得王氏一下子病倒了。
王氏這場病來勢洶洶,纏綿病榻很久。一家人憂心不已,三爺疼惜愧疚種種情緒必不用說,姝眉兄妹幾個都侍湯奉藥忙個不停。
看着三房的忙亂,趙老太太心裏也不好受,她能猜得到三兒媳的病更多是心病,誰也舍不得自己的親生骨肉送人,哪怕是只是過繼到隔房。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不能眼睜睜看着老大家斷了香火啊?恐怕最後也只能委屈老三了。
殊不知人有時就這樣,習慣了一個人的奉獻,就不太關心他的感受了,覺得他習慣了奉獻,就不會計較那麽多,當一個人不僅是奉獻甚至是犧牲時,受益的人甚至會刻意選擇忽視。
比如周老夫妻,他倆個都知道三子為這個家犧牲最多,而且還是子女中最孝心的,但同時卻是相比最不受重視的。
老大光宗耀祖是老周家的榮耀,老四是麽子得到無限的疼寵,老三呢?最被忽視的那個,偏偏最是讀書好,可是卻一直埋沒在鄉間。
當沒法十全十美時,最好說話的那個往往最先被舍。明知這些不能完全,只能選擇更加忽視,假裝不明白、不知道、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