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糖葫蘆

“你笑什麽?”

“沒什麽。”楊祈涵忍着笑意, 坐在李思旁邊,打趣道:“青鸾還真是不夠坦率, 他們還未回來的時候呢你坐立不安,等他們平安回來了, 你倒是不願意過去了。”

“你……”李思癟嘴也不進楊祈涵下的套, 反是換了說法, “你方才也說顯兒與旦兒是去了阿耶那兒, 有阿耶在那兒還需擔心什麽。”

“如此,倒是我多慮了。”楊祈涵聽完就在心裏為李思的情商點贊,李顯與李旦兩個騎射功夫雖說不錯, 可是一到現在都沒派人過來報聲平安定然沒做什麽神勇的事情, 現在或許正在拉着李治的衣袖哭鼻子, 要這時候過去, 定然羞愧。

只是楊祈涵那裏知道,李治帳內情況還真的與她想象的所差無幾。

“讓你們練習膽氣,不是叫你們在這裏哭哭啼啼的!”李治瞧着這兩個兒子站在那兒淚眼帶花的, 心裏就一陣煩悶, 自己的青鸾都比這兩個小子有魄力。可這兩個怎麽說也是自己嫡子,最終還是軟了語氣讓他們別哭了, 先回去好好休息。

“阿耶訓斥的對, 孩兒先行告退。”李顯與李旦行禮, 從李治營帳內退出。李顯與李旦先是各自回到自己帳內換了衣裳, 擦了臉, 相互約了時間之後, 這才結伴一同去找李思。

“啓禀公主,驸馬,兩位王爺正在外面。”

“讓他們進來吧。”此時此刻李思與楊祈涵正在對弈,并且在開始時就讓梅蘭吩咐下去不想見客,若不是來者是李顯與李旦二人,梅蘭也不會親自入內禀告。

“顯兒/旦兒,見過姐姐,姐夫。”

“狩獵結果如何。”李思手持白子,倒也不曾去看二人臉色如何,只是将注意放在棋盤上。只是這話剛一出口,李顯李旦的臉色便是一白,還未開口回應就聽着李思繼續說道:“罷了,出了這般事情自然也是顧及不上。你們人沒事就好,等天轉暖之後,讓你們姐夫多帶着你們練習練習便是。”

“顯兒/旦兒,讓姐姐擔心了。”

楊祈涵下了一子,擡頭看了這姐弟三人,頓時覺得無奈。李顯李旦提前入山,加上冬季山間積雪,在路上還碰上野獸,能平安歸來實屬不易,就連李思自個兒都想着親自進山找他們,可如今回來了,倒是擺出姿态要好好訓斥訓斥兩個弟弟。

“青鸾,他們平安回來就好。”楊祈涵也是看那兩人的腦袋越來越底,毫無大唐皇子應有的驕傲,這讓楊祈涵都忍不住開口勸說,同時心裏嘆息,這兩個幾乎就是長在自家阿娘的陰影之下,如今在加上一個長姐,可想而知那有什麽膽氣敢反駁自小大的的陰影。

“若不是阿耶壓着,你自個兒都要帶一隊侍衛進去尋他們,怎麽現在倒是惱了。”楊祈涵嘆息,看着兩人神情就知道肯定是在李治那兒受了委屈,要是在這裏得不到安慰,指不定會心涼。“剛剛還坐立不安呢,顯兒與旦兒怎麽說也是大孩子了,不要總是拘着他們。”

“你……你怎麽在這兒拆我臺。”李思沒好氣的瞪了楊祈涵一眼,她都打定了讓李顯他們好好磨練磨練,“罷了,你們姐夫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今日你們受驚了,回營帳內好好休息,明日要啓程了。”

Advertisement

“是,弟弟們告退。”

李顯李旦一前一後離開營帳,李思便一直盯着楊祈涵,要她一句答案。

“青鸾又不是沒進去過,山間到處都是積雪,要不是他們回來的早,又沒有與侍衛走散,今夜怕是要在山裏過的。”楊祈涵也是被李思看着心裏發毛,最終還是将自己心中所想的說了出來。 “他們兩個自小就沒吃過苦,更不知道如何生火取暖。在這種天氣那個環境下,沒有火可是會被凍死的。能夠活着回來已經是極好的,你也就別生氣了。”

“你說得是……”

“來,繼續下棋。”

晚膳是在自己帳內用的,李思與楊祈涵又下了兩盤之後這才歇息。

次日啓程,直至二十三日才抵達東都洛陽。

東都洛陽,被隋朝稱為: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

入住洛陽宮後的當日,楊祈涵便帶着青鸾外出逛街,在市街上買了一些小玩意等回長安時送給小妹把玩。

“令月最喜的便是這樣了。”

楊祈涵臉色一黑,怎麽都沒想到那位權傾天下的公主殿下居然喜歡糖葫蘆!

這反差萌的……真可愛!

“最喜歡也不能放這麽久。”楊祈涵邊說邊付了錢,“從洛陽回長安可是要半個多月的時間,等你帶回去早就壞了,不如等回了長安之後再給令月帶。”

“也好。”李思應聲,張口就咬了一口糖葫蘆,樂呵呵的走了。

兩人在北市內閑逛半日,買了不少東西。等回洛陽宮時,楊祈涵雙手都已經抱了許久,好不容易來了個人幫忙拿着時,她已經感覺雙手酸的很,幾乎擡不起來。

一回寝殿內,楊祈涵就忍不住的開始在那裏甩手,試圖讓自己舒服一些。

“郎君,你這是怎麽了?”

“……沒事。”楊祈涵轉頭看了梅蘭手中的禮物一眼,最終選擇了沉默。

“郎君,方才陛下派了人來說,陛下龍體不适,今晚晚膳便先讓公主驸馬自行用了。”

“……”楊祈涵甩了甩手,腦海裏想着李治的身體真的是越來越差了。“知道了,命人傳膳。”

“是。”

李治奉行節儉,不喜鋪張,以至宮中銀錢開銷少了大半。

“青鸾,我想去将孫大夫請來為阿耶診斷。”晚膳用了一半,楊祈涵怎麽也坐不住了,“方才有人來報說阿耶身體不适,所以才……”

“阿娘曾派人請過數次,都未曾成功。”李思一想起自己這對父兄的身體,她也是憂心不少,只是那位大夫怎麽都不願參與宮中事務。

得,命運如此,怨不得人。

次日洛陽便飄起大雪,楊祈涵與李思在寝宮內宅了半個來月,偶爾在宮中禦花園閑走散步,直至十二月底才抵達長安。期間朝堂上也是發生了不少事情,比如蔣王恽去世,虢王鳳去世。波斯王卑路斯前來朝見,天後奉上意見十二條,請王公百官都學習《老子》,每年科舉明經考試,一律以《孝經》、《論語》為準則,又請求兒子當父親健在而母喪時服孝三年。

所謂十二條又稱為建言十二事,為勸農桑,薄徭賦;免除三輔一帶百姓徭役;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在全國各地禁止浮巧;節省功費、力役;廣言路;杜讒言;.王公以下皆習《老子》;父在為母服缞三年;上元以前勳官以給告身者無追覆;京官八品以上者增加俸祿;百官任職已久、才高位下者,得以晉階升遷。

建言十二事,為百姓和中下級官員着想,争得利益,贏得了百姓和多數官員的擁護。

只是當朝中大臣得知出此計策的是當今天後之後,态度便是三百六十度轉彎,更在朝堂之上與李治言明,後宮不可參與政務。

李治每每提起此事就覺得頭疼,建言十二事雖說是武媚娘提起,可意在大唐富國強民,善用人才,籠絡百官,提高婦女地位。于情于理,都是極好的。實在是不解那些朝中大臣就是與自己的皇後過不去,一國之母難道就不該關心這大唐天下不成。

“建言十二事,意在社稷,造福百姓。”李治身着龍袍坐與高位,目之所及,皆是跪坐文武百官。“大唐征戰多年,需修養生氣。建言十二事,可讓大唐國力漸盛,人口激增,萬民樂業。莫不是諸位大臣僅僅因提出此事的是朕的皇後,便在議事朝堂之上構陷朕的皇後。”

“從即日起,建言十二事施行,違令者交于刑部處置。退朝。”

李治與朝堂所說的話,自然而然的傳遍整個長安上下。

那怕是那麽足不出戶的,多少也是有所耳聞。

“阿耶待阿娘真是沒話說。”楊祈涵一面下着棋子,一面忍不住打趣。

李思亦下一棋,“從何說起。”

“後宮不得參政,首創之人不就是那位漢武帝劉徹麽,殺母立子,雖說是為防外戚專政,只是歷朝歷代除非特別帝王精明,可平衡外戚宦官皇權三方勢力,至于別的又有什麽可說。”楊祈涵想了想最終還是将心中所想一吐為快,“戾太子劉據為人孝順,為政寬厚,屢屢平反,深得民心。身死十年,方遂冒充戾太子劉據,長安城中官吏百姓圍觀者達數萬人。人情浮動,難以克止……只是可惜了這位仁厚太子,平白被人構陷身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秦滅,不正是官逼民反麽。”楊祈涵看了看棋盤,無奈笑了,“公子扶蘇乃是秦始皇長子,更是給予厚望。只因焚書坑儒多次勸谏,因而觸怒秦始皇,于是派扶蘇前往上郡監督大将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裏長城,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李思下了一棋,嘆息,“宦官為禍。”

“宦官與朝中重臣勾結,奈何公子扶蘇太過仁善自裁而亡。不然也不會有大漢天下……”

“祈涵對阿娘的建言十二事如何看。”

“四個字。”楊祈涵對着李思伸出四只手指,笑着說:“利國利民。”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