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女主是婆婆(完)

就算是老了,寧蓁蓁也是最優雅的老夫人。

用了點發油,讓有些飄起來的短發牢牢固定在發髻上,今天又是特殊的日子,丫鬟小心翼翼挑了紫茉莉粉,用指腹揉搓開,再給老夫人描好眉,動作穩又快地帶給她帶上了發簪、耳飾與抹額。

等到妝容好,幹燥而又溫暖的手搭在年輕丫鬟的手臂上,微微用力,站起身來。

抹額正中是一塊兒翠玉,耳朵上也帶着玉墜,因為不再年輕,面上是皺紋,眼尾也是細碎的魚尾紋,笑起來的時候皺紋格外明顯,只有一雙眼,不至于說是像是年輕人一樣幹淨,但也遠比同齡人澄澈通透,讓人覺得像是午後的湖水,安寧靜谧。

謝謹之看到了自家夫人站起來,也笑呵呵地伸展開手臂,寧蓁蓁走上前,替他整理衣衫。

自從圓房之後,過去的幾十年都是這樣,他穿戴好最後一步正衣冠,都是寧蓁蓁做的,不同的是過去要帶梁冠,現在不用了。

裝扮好了之後,他扣住了夫人的手,走出了門。

年輕的時候,只有無人,或者是依靠衣袖的遮掩,才好意思牽她。等到年齡大了,反而覺得夫人一直秉承的理念是對的。

在人老了之後,陰天下雨的時候有些骨頭疼,行走的時候,都有些難受,就後悔年輕的時候,為什麽要太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多與她在郊外走一走,有人無人都扣着手又如何?

慢慢走在回廊裏,這木制的長廊都是新鋪的,極其平穩,就像是他的為官之路。

沒有了安平侯府嫡子的身份,他也從兵馬指揮司請辭,去了書院裏專心讀書,從童子試開始,一路到金銮殿上,被聖上點為了狀元。

入了翰林之後,在中樞六部打了個轉,外放為官十餘年,謝謹之從來都是帶着夫人一齊赴任,在不惑年歲以前,回到了京都。

他是開恩科那年的狀元,那年的春闱就是為了太子繼位選定鞏固之臣,等到回到京都,他就從太子門客,身份一變,成了天子近臣。

五年前,做過閣老、太子太傅的謝謹之就告老了,陪夫人在大梁走了一圈,現在嫡長孫要成親了,這才又回到了京都。

這次之後,恐怕就不會離開了,畢竟兩人都已經老了,上次去了瓊州島,風稍微大一些就受不住。

謝謹之知道,他們兩人的壽數應該快要到了,尤其是妻子的。

Advertisement

在她出生的時候,柳家是一場亂仗,待她刻薄,她先天不足,未嫁人時候也是饑一頓飽一頓,後來雖說一直有補,年輕的時候身體還好,年老了就有些不足了。

謝謹之知道了妻子的身體不好之後,從憤怒到惶恐,到最後的接受的安寧。他們兩人攜手一生,要是她走在自己前面也好,起碼不至于太寂寞。

謝謹之并沒有想太多關于妻子身體的事,今日是嫡長孫的婚事,應該更高興一些。

兩人說起了院子裏的布置,一個帶溫泉的別院也翻修了,過幾日可以去小住幾天。

為了方便年邁的父母,謝文宸拆了家裏的門檻,見到兩人,首先迎了上去,此時謝文宸身份是國子監祭酒,在父母面前是畢恭畢敬,領着兩人入正座。

受了新人的拜禮,兩人年齡大了,謝謹之自己站起來,讓妻子坐着,由兒媳婦陪着她,手中拄着拐杖和兒子一起,與來賓寒暄一二。

謝謹之這幾年都不在京都,此時長孫成親回京,先前告老的幾位大人也都帶着兒孫來參加這一次的婚宴。

年輕的公子小姐們好奇地看着謝謹之與寧蓁蓁。一個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掌權閣老,另一個則是開了女醫院的一品诰命夫人,身份與經歷都堪稱是傳奇。

公子們傾慕謝閣老的風采,沒有了世子之位,一介白身步步青雲;少女們則是豔羨謝閣老與夫人的伉俪情深,她們剛剛可都看見了,進入到正廳之前,謝閣老都是扣住夫人手的。

因為《瞞天過海》這個話本的火熱,如今不少話本都是取材與現實,或者是早先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出閨閣》,取材的就是謝閣老的夫人,熱度不低于《瞞天過海》,雖說有改寫,但是凡是在京都的,都是知道,裏面的女主角是以閣老夫人為原型。

《出閨閣》這個話本,主角是叫做林素素,小時候娘親因生得貌美被禦史強納為妾,郁郁而亡,林素素兒時得仙人點化,有一手好醫術,她醫術仁心,人美心善,但是因為是庶女身份,父母想要給她訂的婚事不大好。

禦史當年能貪圖美色,在別的方面也是私德有虧,因為兒子的婚事得罪了人,被人告發,锒铛入獄。林家寥落,但是不代表林素素的命運不好,曾為帝師的太傅之妻十分欣賞林素素,林素素便與太傅之子在一起,林素素在婚後與夫君伉俪情深,一首又一首纏綿悱恻的小調,首首都堪稱經典,讓人回味。

對男子來說,覺得《出閨閣》這個故事大多是停留在情情愛愛之處,寫小調咿咿呀呀,雖說說不上靡靡之音,也稱不上有趣。

女兒家來看,就是另一種感覺,林素素美麗聰慧又果敢,和夫君伉俪情深,實屬難得,裏面的調子更是出奇的多,有紅袖添香的唱詞,有春日踏青歌,有月下邀舞曲,讓人向往兩人的感情。

寧蓁蓁雖說老了,耳朵還是很敏銳,聽到了有人悄悄說起了《出閨閣》這個話本。

很多人都以為,這位匿名的話本作家是個女兒家,誰也不知道這本子是謝閣老的作品。

究竟是誰拿當年養外室的事給了柳禦史最後一擊,謝謹之為了避免別人往寧蓁蓁身上猜測,直接在話本裏給了答案,就是禦史私德有虧。

另外為什麽後面的部分纏綿悱恻,那是因為謝閣老本就文筆佳,落筆時候心中又有纏綿之意,才會格外戳人。

寧蓁蓁還記得當時寫這個話本的時候,謝謹之要比先前寫《瞞天過海》認真的多。

點燃了水晶宮燈,他的手拍着手心,做節拍。

寧蓁蓁在搖晃的燭火裏,見那俊秀少年,清唱着悱恻曲調,反複斟酌之後,唱的是他最喜歡的,便笑着對她唱一遍,然後鄭重其事落下筆。

謝謹之的歌聲很好聽,帶一點缱绻的低沉,絲絲縷縷繞在寧蓁蓁的耳側……“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此時作念何時止?直到燭灰眼下才無淚,蠶老心中罷卻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