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蘿蔔
更新時間2014-6-3 19:18:19 字數:2071
從王妃處回來,梅清只覺得心底輕松,雖說王妃稍有不悅,這個倒是不妨事的,只要不留在這王府整日和一幫女人陰來陽去的,就算成功了。
至于理王爺周宏,總共只見過那麽兩回,還被她氣的拂袖而去,應當也不至于作梗。這樣算來,不入選之事幾成定局。
放下選秀的事兒,便要忙活過去給曹敏的外祖母陶老太太拜壽了。梅清點了點自己的家底兒,其實甚少,屋裏的各色瓷器陳設等物,都是王府所有,若是弄壞了只怕還要賠的。随身帶來的只是些衣料首飾等物,顏色款式均是年輕女子所用,不适合給老人家做壽禮。
尋思了半晌,梅清決定特地畫幅畫帶去,自己不過陶老夫人外孫女邀去的客人,又是年輕的女孩兒家,最重要的是自己對陶家并無所求,因此應是無需貴重的禮物,心意到了即可。又知老人家最喜多子多孫,便畫了一幅小兒戲春,且是人多熱鬧的景色。
畫雖是沒兩日便畫好了,梅清卻頭疼起來,手邊竟一枚印章也無。多半兒是因着陳父的命令,說來也是,既然不許自己讀書寫字畫畫,又怎麽會帶着印章呢。
梅清便讓在書房裏當值的木棉去廚房拿一個蘿蔔過來。木棉忙問:“這蘿蔔要如何整治,讓廚房的馬大娘做個蘿蔔絲湯如何?這大夏天的吃個湯水又宵夜又解暑。再加兩樣點心,可不齊全了。”
梅清便笑起來,道:“這個你別管,只管将那生蘿蔔拿一個來,還有削蘿蔔的小刀也拿來,我自有用處,也不用你在這裏服侍。”
木棉滿心疑惑,無法只得拿了一只蘿蔔并小刀過來,便被打發去了。
梅清便将蘿蔔切成印章大小的條塊,開始刻她的首枚蘿蔔章。
刻印章倒是極容易的,雖說小刀不甚趁手,幸好蘿蔔要比金石容易雕刻得多,梅清的功力十分老到,不一會兒便刻了一枚,上面是陽文的“小東”二字。
“小東”乃是梅清給自己起的筆名,打算各色書畫作品等處均用此名,取自目前自己的姓氏“陳”,耳東為陳,取其中的東字。且梅清一直十分推崇京劇老生孟小冬,“小東”與“小冬”同音,也算是一種紀念。
蘿蔔好刻,蓋印卻難,皆因這蘿蔔多汁,不停地有汁水滲出,所以蓋出來的印效果很差,多是花的。多蓋幾次,那蘿蔔已軟了,只能重新再刻。如此弄了幾個均不成功,梅清無奈只得放棄了。
轉念一想,這蘿蔔不行,那蘿蔔章的傳說是怎麽來的呢?應該是用胡蘿蔔。對,胡蘿蔔沒有這麽多汁兒。
梅清便又讓木棉去找胡蘿蔔,木棉竟瞠目不知應對,顯是不知胡蘿蔔是何物,看來此時尚沒有胡蘿蔔,到廚房去問了一回,自然也是沒有的。梅清只得讓木棉将那些切成小塊的蘿蔔扔了,另想辦法。木棉看着這堆七零八落的蘿蔔塊兒,自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日梅清在院子裏東游西逛,四處張看,終于想到了合适的材料,卻是竹子。竹子易得,只是截面較小,便制了兩枚帶弧形的小章,一枚刻“小”,一枚刻“東”,果然好用。梅清甚是得意,将畫兒蓋好印,讓旺財媳婦拿出去裱了。卻将那兩枚小竹印用絲線串起來,放在妝臺中備用。
旺財媳婦過了幾日便将裱好的畫兒拿了回來,并按梅清的吩咐配了盒子并用紅絲繩兒紮了,看着且是喜氣。
因左右看看丫鬟們都離得遠,旺財媳婦又低聲道:“昨兒那個韋博過來找我當家的了。”
梅清聽了,精神一震,也擡頭四處看看,見無人在近前,便問道:“可說了什麽?”
旺財媳婦道:“只說是上次送去的材料都用完了,讓再送些個去;又說陶陶齋在京城管事的吳家七少爺想見見姑娘,不知方便不方便,所以來問問。”
梅清想了想,道;“材料且不忙送去,這吳七爺見見自是不妨的,只是如今在這府裏,不知見外人的規矩如何,你去打聽一下再來回話。”
旺財媳婦忙道:“這個奴婢已打聽過了,如今管着出入事項的是劉娘子,她原是跟着王爺料理書房的,後來指給了二管家劉彬。
姑娘若是要出門,需将理由報給劉娘子知道。譬如出門去訪親也好,參加花會什麽的也罷,只要是個正經由頭,将請帖給劉娘子,抑或劉娘子跟前的小丫鬟燕子轉交也行,若是沒有駁回,到時按着時辰出去就是了,劉娘子自會安排車馬并婆子跟着。
若是有外人要進來,也是一樣,二門上将拜帖并緣由報給劉娘子,到時自有婆子帶着進來,別的姑娘們也時不時有家人來探望,都是如此的。
至于各項出入人等事項是不是要報給王妃或王爺知道,這個自有劉娘子裁度,咱們不用理會的。
只是這吳七爺和咱們家不沾親不帶故,又是外男,無論姑娘出去見抑或讓他進來都不太妥當,只怕有些麻煩。”
梅清便問道:“你和這劉娘子關系如何?劉娘子平日喜歡些個什麽?”
旺財媳婦便笑笑:“這等管事兒的娘子,奴婢自然是想結交的,只是平日裏也沒什麽由頭兒,不過是出入見了打打招呼,熱絡兩句罷了。上個月端午,趕着送了些粽子并個二兩的荷包過去,雖說收了,看她也只是淡淡的,實是不知喜歡些什麽。她身邊兒的小燕子貪着姑娘屋裏的點心,時不時給她一包,如今倒是極熟的。”
梅清心知這等能得主子信重曾負責料理書房的丫鬟,必是謹慎的,如今做了管事娘子,只怕更加小心。如此只能走光明正大的路子了。便讓旺財媳婦去輾轉告知吳九,反正吳家的鋪子四處皆有,只說與陳家在湖南的鋪子相熟,恰好要進京,因此父親陳老爺托他帶些物件過來。并囑咐最好攜女眷同來,如此方合理易取信。旺財媳婦自去告知旺財處理。
轉日便是陶府老夫人的正日子,朱槿齋三位姑娘一早便打扮齊整,出門向大學士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