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搜救人手

“真香!”

在新村幹活的村民們,人手一大碗五花肉炖土豆粉條,另一只手拿着馍,一口馍配着熱乎乎的菜,蹲在施工到半截子的現場邊上,吃得噴噴香。

豬肉,粉條,還有土豆,都是從朝圩村裏帶來的。

自打穿越了以後,原本銷路不錯的這些農産品,都被迫只能內銷,價格大跳水。

王家人準備這一批豬娃子長大以後,就要減量三分之二了。

張家粉條廠倒是減得不多,畢竟粉條子經放,而且份量不壓稱,完全可以在打開市場以後,賣到全縣去嘛!

至于土豆,勵志成為土豆大王的趙小二都來新村了,他爸媽就拿出了家裏的一部分土豆換了工分,雖說價格也不高,但總比壞了強,更何況他們一家三口也能吃上,這買賣劃算!

趙小二他老媽本來是想着新村這邊都是大老爺們,聽說加進來幾個古代人,還都是沒成年的小孩,做飯可不就沒人給做嗎?

正好老頭要來做活,她就也自告奮勇地來做飯,沒想到來了才發現,原來已經有一個做飯的了,還是個古人!

那位古人賀氏看着瘦小幹巴的一個老太太,可是幹起活來,那是真能幹呀!

一大早的,天不亮就起來收拾,挑水,掃院子,做早飯……

好多人都不是被院子裏養的那只小公雞叫醒的,而是被早飯的香味給香醒的!

這小老太太還特別會過,帶着幾個孩子上野地裏拔各種各樣的野菜,弄回來不知道怎麽處理的,加點鹽和香油一拌,就清爽可口得緊!

這老太太這兩天不光把三餐給包了,她還給那幾個大小夥子洗衣裳,王大軍都覺得不好意思,賀氏卻說這都是輕省活,根本不累……

這不,趙母來了以後,兩位老太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你蒸一個包子,我做一道好菜,有那麽點較勁的意思,不過相處了兩天,倒是熟悉了起來,一起幹活的時候,還能唠唠嗑。

趙母聽着賀氏講她們村遭遇的慘事,也跟着掉眼淚。

賀氏聽趙母說自家兒子一直光棍,找不着媳婦,也跟着嘆幾口氣。

“大姐,我瞧着你們家境不錯,大哥又有手藝,二兒子小夥又有人才,為何娶不到媳婦?”

賀氏其實對新村的人一直都很好奇。

善人倒都是善人,但也實在有些與衆不同。

首先人家這些壯年漢子們,個個瞧着就人高馬大,有把子力氣,像是殷實人家好米好面養出來的子弟。

再一個人家能弄來這麽多糧食,豬羊雞這些,就搭個棚一放,态度随意,要擱着她們村吧,雞可能略差點,但豬羊這些可都是值錢的畜牲,誰家有一兩只都得精心地伺候着啊!

而且對他們這些逃荒的人也實在忒好。

他們都是些什麽人?老的老,小的小,說是給人家扛活,也不過做點細碎活計,小的就是能拔野菜拾個柴火,頂多再喂喂畜牲。

而她這個老婆子也就是能做個飯,洗個衣裳……

人家給他們吃的啥?

一般的精面和雜糧,都不讓她做兩樣飯,還讓他們盡飽吃!

就這位趙家的大姐,看着面嫩,可實際上人家都六十歲的人了,比她大了快十歲呢。

要不她一把年紀了,也不好意思管人家叫大姐的。

這位大姐跟老伴一起過來做活,還帶着一包袱衣裳,說是他們村裏人聽說了這邊來了幾個孩子,專門尋的舊衣裳,給孩子們的。

她瞧得分明,封大牛,二牛,許小山,小雲他們四個,一人都有三身,看着還是七八成新的,料子做工都極好……就是,樣式略有點怪。

趙母說他們來的時候不知道賀氏和喜鵲也進了新村,就從自己帶的衣裳裏勻了兩件給賀氏,賀氏自然是千恩萬謝地收下了。

趙母給賀氏的一身,是單衣,可穿在身上挺厚實,還柔軟舒服,賀氏還從來沒穿過這樣的衣料,要擱着她從前能有這麽一身,一定是得逢着年節或者去吃酒的時候才舍得穿,至于送人那絕對不可能,但趙母就随手送出來了……

可看趙母那做飯的熟練架勢,又不像是大戶人家的老太太。

總之,這些主家們慷慨大方待人好,勤快聰明又能耐……賀氏是可惜自己沒有個閨女,不然非得嫁給趙家小二郎不可。

趙母就嘆了口氣,“還不是小二他太死板!我說讓他去城裏吧,先娶了媳婦再回來,他非得在老家種土豆……嗯,就是咱今兒吃的那個圓溜溜的菜。我們村又在深山老林裏,姑娘們不樂意嫁過去,這不就耽誤了嘛……還好,今年我們村長和幾個幹部,哦,就是有本事的人,一起讨論了,大夥慢慢地搬出來,在外頭建新村,這才出來了!”

在朝圩村的時候,那特別會編故事的崔小強就給他們編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還做成視頻放在了官網,每天一集,聽着還挺有意思,多看幾遍就跟被洗了腦一樣,張口就能說了。

這不,在這位古人大妹子面前,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話裏有水分,說得特別自然。

賀氏就十分惋惜,拍着大腿。

“哎呀,早知道,我們村就有好幾個不錯的姑娘,我給您家的小二郎做個媒多好?”

尤其是有個長得俊俏的姑娘,還管她叫表姨呢,又能幹又懂事……可惜,唉,不想了!

趙母是聽賀氏說過她們村遭了土匪的事的,也知道後來村裏的地痞勾結外人,把剩下的婦女們都給拐賣掉了……想到這裏,也覺得痛心!

那些該死的惡棍!

把附近村落裏的大姑娘小媳婦都給禍害了,讓她家小二子上哪去說親去?

兩位老太邊吃邊唠的時候,司村長也在跟王大軍說起招人大計。

“我看新村的建設已經有了基礎了,接下來的活那是幹不完的,關鍵咱們還得招人進來。”

王大軍也有這個意思。

這兩天圍牆已經建起來了,兩米高的牆,又有捕獸夾,野獸們吃過幾回虧就不敢再來了。雖說這個高度防不住人吧,但在這荒山野嶺的,各村都沒住戶了,一時半會的也不會有外敵來。

靠着圍牆起了兩排的小平房,其中一排已經住上了人,另外一排還空着。

接下來的活就是水磨的工夫,由老趙頭這個木工師傅牽頭,在附近砍些木頭,做個引水的小水車,把山泉水引到新村裏來,再打幾樣小家具,鋪個木地板什麽的。

餘下的勞力可以把附近的荒地開出幾塊,先種上土豆,這個趙小二又很在行。

所以招人大計,這時候就能開始了。

新村看着初具規模,可要做的細活多如牛毛,不管是基建,還是養殖,耕種,紡織,都需要人手,不可能朝圩村的村民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好了,再去招人……

“招人肯定得招,但咱們去哪招呢?”

他們去省城的時候,在城外看到了成百上千的流民。

那些流民,還大多都是壯年男人,估計只要給口吃的,就能跟他們走。

但他們那時候也不敢招惹啊。

一個是還沒想出新村的法子。

二是誰知道跟着他們走的,會不會有心懷不軌的,到了半道上,來個裏應外合,把他們三個一鍋端了?

“省城那麽遠就算了,縣城……也不要去了,咱就在這方圓百裏的各個村子找找吧,就像是賀大娘那樣的我看就可以。”

司娓娓對這幾位新村民比較滿意。

封家村的幾個小孩子年紀小,現教現學,很容易就能讓他們對衛星村産生依賴和歸屬感。

賀大娘則是家破人亡,過去的村子又不可能再回去,她為了小孫女也會在新村裏盡力表現和融入。

而賀大娘這個年紀,放到別的村裏那都是拖累,不太可能被接受,何況現在是荒年,誰家也沒餘糧,但在衛星村,不差糧食的村民們,只會覺得這位老太做飯好吃,又勤快又會來事,不會覺得賀大娘不能下地就不是勞力了。

畢竟,新村開出來了荒地,也會大量采用機械作業,用不着純靠人力那麽累的。

如果真的碰到壯年流民,司娓娓反而會有點疑慮。

畢竟一個年輕男人如果反骨起來,那破壞力,那可是相當大的。

她甚至跟王大軍商量出了今年收容壯年男人的上限,最高不超過三個。

而且這三個還不能沾親帶故。

女人,老人和小孩則不在此列,當然了以目前的規模來看,今年村裏最多還能再容納二十個人,二十個也是上限了。

禀承着這個原則,司娓娓帶着三個人,組成了搜救小組,早出晚歸,這樣花了十來天,總共帶回來了五個人,一位老人,兩個十三四歲的雙胞胎少年,還有一個帶着嬰兒的婦女。

這裏頭,兩個少年是一對兄弟,老人是婦人的爹。

能幸存下來,都是運氣。

兄弟倆是全家人逃荒的時候,因為後媽動手腳,故意丢下了他倆,他倆幸運地在山裏撿到了不知是誰家逃荒時漏下的一袋子幹餅,靠着這些幹餅和野菜泉水熬過了兩個月……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