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從宮裏回來後,趙诩便安心在府中“待嫁”。颍川趙氏門風極正,除去嫡庶之分外,對家中子弟,向來是能者居上,因此趙诩在族中名望極高。

也正是因此,此番外嫁,無論是族中哪房,均是幸災樂禍者少,惶惶不安者衆。幸好趙若憑提前敲打過諸人,不然還不知會有多少人來趙诩處寬慰開解、問計求方。

趙诩端坐在書齋中,面前站着四名随從小厮——白芍、白芷、白蘇、白胡。

“公子,這二十五人均是死契。”白芍呈上一張名單,上面各奴仆的原籍、序齒、所長一清二楚。

趙诩接過細細看了,用朱砂圈了十人出來,“這些人跟我走,其餘留下,歸白芷調度。”

白芷上前一步,長跪下來,“奴婢自小便跟着公子,實在不願離公子左右,還請公子收回成命!”

“你們呢?也都不願留下?”趙诩看向其他三位。

“我等也誓死追随公子!”

趙诩看他,“你以為跟着我走就是披肝瀝膽,留下就是享福無用的麽?大錯特錯!跟着我走或許艱辛,可總有我能照拂你們。若是留下,什麽都得靠自己,其間艱險困苦,恐怕比邊疆更甚。但你們要知道,若是無人留在京中做我的耳目和手腳,那我和聾了瞎了啞了殘了又有何異?”

白芷立時叩了個響頭,“我願留下!”

趙诩将名單遞給他,“我在大報恩寺旁有個賣香火蠟燭佛龛的鋪子,此番送了給你,若有人從西北邊來,便去彼處與你碰頭。至于其餘人手,安插在東市西市,我名下還有酒肆、茶樓、書坊、綢緞莊,你酌情辦吧。”

“公子,你将産業全都留在京中,不用帶些走麽?”白芍遲疑道。

白蘇快言快語,“癡兒,你當公子不懂麽?論起進項,西北哪裏比得上京中?”

趙诩冷眼看着,心中思量——白芷忠心耿耿,老成持重,關鍵是口風極嚴,他顯然是留在京中斡旋的不二人選;白蘇心直口快,不适宜接觸太過機密之事,但他跟着自己時間最長,照料起居非他莫屬;白芍乍看有些愚鈍,可心思尚算缜密,又長了張極讨三姑六婆喜歡的臉,日後用在內宅之中最合适不過;白胡身子骨壯實,腳程也快,可以讓他四處跑腿送信,居中聯絡。

趙诩心意已定,又對白芷提點了幾句,便打發幾人退下了。

男子成親本就不多見,他們此番又實在過于倉促,不可按常理論之,于是離婚期還剩三日,軒轅晦的彩禮才姍姍來遲。

趙诩帶着白芍在裏面翻找了半天,才搜出本薄薄的簿子,裏面是軒轅晦在長安和肅州的全部家當。

“好端端一個皇子,竟比我還窮上幾分,”趙诩翻着簿子啧啧稱奇,故作惆悵,“此番我當真是低嫁了,依我看這買賣虧得很。”

白芍在旁邊不敢作聲,又聽趙诩道:“祖母為我準備的嫁妝共有幾擡?”

“十八擡。”

趙诩也不意外,祖母向來疼愛他,說什麽馬上去了西北,上沒有公婆需要讨好,下沒有妯娌小姑子看笑話,何必送那許多嫁妝充門面,還不如化作私房,方才他給白芷的那些鋪子就有不少是祖母的手筆。

“如四殿下和我這般窮困的王爺王妃,啓朝開國也沒幾個。”趙诩淡淡自嘲。

從接旨以來,趙诩是一日比一日淡定,現在更是時不時以肅王妃自居,白芍心內對他家公子的景仰更上一層樓。

窗外幾只烏鵲飛過,啼聲清越。

趙诩側過頭聽了聽,笑道:“倒是個好兆頭。”

景和十五年,六月初七,上封皇四子軒轅晦為肅王,冊颍川郡公嫡長子趙诩為其正妃,賜食邑于肅州,不日就藩。

與民間男子成婚相同,軒轅晦一大早便至颍川郡公府迎親,攜着趙诩的手登上馬車,徑直向宮中去。

二人身着相似款式的吉服,唯一的區別在于軒轅晦那套繡的是四爪金龍,趙诩身上卻是一只火鳳。

“倒還真有不少看熱鬧的,”趙诩挑開車簾一角,瞥了眼道上人群,“娶男妻還搞得如此大張旗鼓,咱們也算開風氣之先。”

軒轅晦有些心神不寧,“你見過太後、皇後麽?”

趙诩留意到他人後稱呼,忍不住一笑,“王爺說笑,臣一介白身外男,如何能睹她老人家慈顏?”

“日後可不是外男了。”軒轅晦早覺他那幅雲淡風輕的樣子礙眼,忍不住出言譏諷道。

他板着一張臉,十足的少年老成,可眼裏的狡黠、靈動和得意又哪裏騙得了人?

想起日後數年注定要相扶相攜,趙诩難免生出幾分長兄的心思,便也不和他計較,只笑道:“倒還是沾了王爺的光。”

軒轅晦有些無趣地撇撇嘴角。

馬車緩緩停下,二人神情霎時肅穆下來。

軒轅晦深深看他一眼,“今日委屈了你,算是本王欠你的。”說罷,轉身先下了馬車,伸手給他。

趙诩無聲地笑笑,做出副溫順的樣子,将手放在他手上。

軒轅晦牽着他,一步步攀上含元殿的玉階。

縱是千重玉階,也終有盡頭,在宦官的唱諾聲中,二人先是拜了皇天後土,後拜了皇帝皇後,最終面對面站定。

軒轅晦還未長成,寬袍廣袖的吉服挂在身上顯得有些怪異,可他的神色格外凝重,成個親卻帶着無盡的隐忍。

趙诩突然覺得有些想笑,他也真的笑了起來。

軒轅晦拜完起身,一擡眼就見三步外的趙诩,嫁衣如火、眉眼含笑。

在周遭或惡意或戲谑的目光裏,他依舊氣定神閑、挺直如松,恐怕敵軍壓境、兵臨城下也無法讓他動容分毫。

真正的河東冠冕,名士風流。

軒轅晦心中的愁緒惶惑淡去,跟着揚起了嘴角。

衆人議論紛紛,評頭論足,而他們在鋪天蓋地的血紅裏,相視而笑。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