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開張

一群讀書人,一走上這個山包,就特別滿意,比起雜亂鬧市,這裏反而更符合他們的心境。

這個時代,名士風流如同刻印在他們骨子裏面的東西,詩人的浪漫詞人的不羁,被所有人尊崇向往……

但這也是一個扭曲的時代,在如此物資貧乏的時代,卻追逐着精神層次的遍地開花,思想太過浪漫太過不切實際,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物資發展……

且不說這些。

他們一上山包,就看到了一些奇怪的東西,至少他們以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看到過。

一個奇怪的爐子,上面擺着一口鍋,鍋裏紅星點點,頗為美觀,鍋的上方白煙袅袅,很快被風吹散,他們一路聞到的香味應該就是鍋裏面散發出來的。

鍋的四周圍了一圈木墩子,供人圍坐?

然後就是旁邊老大一個木頭架子,一層一層的,每一層都平鋪着……用竹簽串起來的菜?讓人一覽無遺。

這是在幹什麽?

還沒反應過來,一群孩子已經“熱情”的倒好茶,将杯子往這些人面前送。

他們特別聽周複禮的話,反正人一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就上茶。

條件反射的接過杯子,杯子都是用竹筒做的,樸實得緊,但又多了一份素雅在裏面,讓人感覺多了一份說不出的樂趣和雅致,似乎用竹筒喝茶也頗有意思。

往竹筒裏面一看,這些讀書人不由得一笑,難怪這些孩子剛才敢開口說茶不要錢,當時還驚訝了一番,畢竟茶葉可不便宜。

竹筒中不過是一些清水,清澈見底,意外的幹淨。

他們趕了一路,正是口渴的時候,清水也行。

擡起杯子喝了一口,然後不由得一愣,這味道……好獨特。

特別是張嘴的時候,稍微有風吹進來,就感覺嘴巴裏面一陣清涼。

泡了薄荷的茶水的确有一股獨特的清涼感,這些孩子最喜歡喝一口水,然後将嘴巴張得老大,讓風吹進嘴裏,感覺那種獨特的清涼,感覺特別好玩。

出人意料的解渴。

一群孩子将茶送上後,就眼巴巴的将別人看着,畢竟以前他們也沒有做過買賣,偏居山野也沒見過什麽世面,都不知道拉攏拉攏。

還是這些讀書人找了個木墩子坐下後,對那冒着白煙的鍋子特別感興趣的問道,“小孩,你們這是在做什麽?”

“這是串串,特別的好吃。”這才七嘴八舌的接話。

“你們要吃嗎?”小心翼翼一臉期待的問道。

一群讀書人一愣,這些孩子在做生意?居然沒見到一個大人在這裏守着,還真是……

其實現在已經接近中午了,肚子難免有些餓,他們雖然自帶了幹糧,但聞着眼前的香味,突然就覺得他們帶的那些幹糧一點都不香了。

而且看那些擺得規規矩矩的菜,也的确幹淨。

加上他們剛喝了別人不要錢的茶,又在別人這裏休息,要是不買點什麽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

讀書人臉皮薄,周複禮讓這些孩子不問緣由一上來就遞茶,不就是這個原因。

“看着頗為有趣,要不我們就試試。”有人說道,關鍵是聞着真饞人,拒絕不了啊。

可高興壞了一群孩子,“這邊坐,圍起來圍起來。”

有人問道,“你們這個叫串串?怎麽賣的”

一串一串的串起來,名字倒是貼切。

一群孩子緊張了,有些小心翼翼的答道,“一串一個銅板。”

價格是周複禮定的,但他們覺得太貴了,一個串兒上就……就那麽一點點菜。

他們父母花一天時間上山砍一捆柴,還得背去洛陽賣,老大一捆也就賣二三十銅板。

也就是說一捆柴才換二三十個串串,他們小嘴巴巴幾口就能吃掉。

不過這些讀書人沒事兒一樣走過去,一個銅板的單價實在無法讓他們上心,他們平時要是加個葷,可遠不止花費這點。。

也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圍着鍋坐了下來。

古時候沒有什麽社交工具,他們來洛陽進行春闱,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這也是約定俗成的事情,開詩會詞宴,參加春闱的讀書人一起交流,算是讀書人之間的交流盛事,所以現在來自不同地方的讀書人圍坐在一起,倒是方便了他們互相認識,也就少了些突兀感。

這種交流方式似乎還更親近了些。

看着已經燒開的鍋,有些不知道怎麽下手,“這個怎麽吃?”

一群孩子趕緊答道,“可以自己在架子上選喜歡的菜,也可以讓我們幫你們拿,将串串下到鍋裏煮熟就可以吃了。”

“吃完的竹簽就扔旁邊的簍子裏,到時候方便數。”

聽上去挺有意思,豈不是說每種菜都能嘗上一嘗?

三三兩兩開始選菜,自己摸索了起來。

旁邊的幾個爐子也圍滿了人,還加了凳子,趕緊将準備好的裝有底料的鍋放了上去。

有了開始就順利多了,一邊看着鍋裏的菜一般談論着,論古今,論時政,論文章,論名士……

甚至比平時的詩會詞宴還要熱鬧,今日之事說不定要傳遍洛陽。

等鍋裏的串串熟了,提着串頗有意思的往嘴裏一放。

然後讨論聲突然就少了起來。

他們聞着味道就覺得這串串應該別有滋味,但沒想到居然這麽好吃。

口中的味道豐富到了極點。

也對,連吃慣山珍海味的司馬荷華小世子都能為了吃上串串每天跋山涉水。

其他還沒有動手的人一看別人這表情也忍不住了。

這串兒拿着就吃也方便,趕緊也嘗嘗味道。

這一嘗就停不下來。

看得外面沒有位置的人一愣一愣的,讀書人啊,斯文斯文。

心裏這麽想着,但身體卻城實,“各位同窗,我等也加個位置如何?”

看着吃不着,這不是讓人渾身難受嘛。

于是,在第一圈外面又圍了一圈。

這些孩子也沒有閑着,見人的杯子裏面沒了茶,趕緊提着個壺就去滿上,見鍋裏的菜少了,趕緊上前詢問要不要幫忙拿菜,見爐子裏面的火小了,趕緊加一點柴火……

忙得不亦樂乎,熱火朝天。

明明是鄉下的一個小山包,熱鬧得卻超乎想象。

那些讀書人也驚奇得很,無論什麽性格,一起吃上幾口串串,居然都放開了,聊天聊地好不痛快。

這也達到了周複禮的目的,将這些人阻在這個地方。

好不容易第一批人吃飽了,又有新的讀書人加入。

一群孩子開始換底料,準備新的一鍋,第二批繼續……

吃飽了的人等着結賬,順便吹吹風,欣賞欣賞風景,暇意非常,也沒想着立馬去拜訪周複禮,這個時間是飯點,哪有剛好飯點去拜訪人的。

這些孩子沒讀過書,更不會算賬。

不過周複禮将知墨安排來了,知墨雖然算不來複雜的賬,但數數他還是會的,周複禮将一串定價為一個銅板也不無這個原因。

等知墨數完竹簽開始收錢,一群讀書人也有些驚訝,他們不知不覺居然吃了這麽多,平均一人怎麽也得五十串往上了。

不過味道的确絕了,這錢花得值得。

而一群孩子,看着放筐裏的錢,直接就有些傻眼了,這得有多少啊他們平時有一個銅板在身上都能高興好久。

要不是他們現在忙活不過來,他們能傻樂呵得跟白癡一樣。

以及還有點小羞澀,地裏的一棵菜他們都能串出好多串兒。

不過問題還是來了。

首先茶水沒有了,他們準備的好幾壺茶水居然這麽快就消耗光了。

幾個孩子提起茶壺往山上跑,“我們去請知墨他娘再幫我們燒一桶。”

再然後就是菜也快沒有了。

他們準備的菜其實挺多的,估計周複禮也沒有想到會來這麽多人,往年在洛陽太傅府都是陸陸續續來的,所以倒沒覺得有多少。

“我們家地裏還有一些菜,我去拔一點。”

“我們家地裏也有。”

然後又紅紅火火去拔菜,今天絕對是他們最充實的一天。

拔來的菜就現場清洗,串成串兒,總算是供應上了。

看着這些孩子認真的洗菜,穿串,異常的仔細,每一張菜葉子都認真的清洗。

這也是周複禮告誡他們的,寧可不賣,也不能将不幹淨的食材端上桌,他們記得特別清楚。

吃東西的人看到這一幕也頗為滿意,哪怕現在上菜的速度慢了不少。

周複禮算着時間從山上走下來的時候,山包旁的馬車都停了好長一排。

他不得不下來,不然飯點一過這些人就該上山了。

山風徐徐,吹動周複禮月白色的袍子,吹得額頭上的束帶向後飄飛。

風波不止,卻吹不動臉上靜若止水的表情。

風度,姿容,儀表,這時的周複禮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個大晉第一名士。

如果山中有仙,指的恐怕就是現在的周複禮了。

下山的路十分明顯,所以周複禮一出現,就落在了山包上衆人的眼中。

山包上的聲音停了下來,齊刷刷的站了起來,讀書人該有的謙卑和禮儀一一俱到,“見過小聖人。”

只是風有些大,将他們的聲音吹得散了,估計也就近一點的人能聽得清楚。

周複禮也拱手回禮,張了張嘴。

風大,聽不清,倒也沒什麽,總不可能讓堂堂小聖人像山野漢子一樣拉開嗓門吼吧,要真是那樣他們眼珠子估計都得掉地上,撿都撿不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