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寧寧小小年紀,卻說出如此洞明人心的話,是讓太子驚訝的,但驚訝只是一瞬,他随即就感嘆了起來,說道:“世間權勢,不過過眼雲煙。人世沉浮,生于帝王之家,同那些百姓,又有何種區別。人求而不得,皆是一般。”

寧寧不由問:“哥哥你所求為何?”

太子道:“天下太平,百姓安樂,我所願。”

寧寧詫異地說:“哥哥你身為太子,比起一般人,能做的事多太多,想要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只要你以此為夙願而竭力而為,如何做不到!不僅如此,你如此為民,天下民心所歸,為千古一帝也不難。”

沒想到太子卻說:“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即使天下太平,也不過是眨眼之事,之後亂世又會到來,人力又能做到什麽。”

寧寧覺得自己哥哥已經沒救了,他只能去成仙了。

連宇宙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太子卻不能忍受天下分分合合,他是處女座的吧。

寧寧說:“當世之人做當世之事,哥哥,你想太多了。”

但鑽了牛角尖的人,是很難把他拉回來的。

寧寧不得不問:“哥哥,你東宮裏有修佛之人麽?”

太子說:“父皇不喜過分推崇佛家,東宮裏未曾有修佛的大師。”

寧寧在心裏嘆了口氣,想太子這模樣簡直是天生有佛性,要是條件允許,他簡直可以做另一個釋迦摩尼,不過,條件不允許嘛。

寧寧只好和他說:“父皇最近過分偏愛翠羽宮,這可不是好事。母後身體不好,我們不要讓母後過分操心才好。”

太子當然明白妹妹這話是什麽意思,他還以為是皇後在寧寧跟前有說什麽話,他像是上心了,又像是不上心,倒是被寧寧這板着臉一副教訓人的模樣逗得笑了,說道:“好,本宮都聽公主殿下的。”

寧寧又無奈又好氣,伸手去擰太子的臉頰,發現太子瘦得沒肉可擰,不由又心疼起他來。

宮裏的團圓宴是很盛大的,這次照樣是在綠濤閣裏辦。

Advertisement

楊貴妃所出的七皇子已經有十歲了,他已經不再如往常一般坐在楊貴妃的身邊,而是坐在了太子的下手位,這個位置安排,似乎也有些深意,因為太子的下手位,一向是坐五皇子顧世景的。

在用完了團圓宴之後,皇帝便興高采烈地要享受兒孫繞膝之樂。

于是兒女和孫子孫女們都圍在他的身邊,不過因皇帝一向嚴格嚴肅,威嚴十足,大家都怕他,所以都很拘謹,并不敢随意說話。

皇帝卻并沒有發現大家的拘謹一般,依然讓衆人陪在他身邊,他開始一個個地詢問問題,算是考察,大家便也恭恭敬敬地回答。

寧寧作為小女兒,本來是最受皇帝喜歡的,但自從出了東宮的事情,他就對小女兒也稍稍疏遠了一般,這次并不把寧寧抱在懷裏,只讓她坐在了一邊。

他很快就問到了七皇子的頭上,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你談談其意。”

本朝太祖皇帝不算起于草莽,但他最初也只是一個中級軍官,所以接他班的啓元帝也不是什麽博學皇帝,他早年一直在征戰,估計沒什麽時間讀太多經史,所以到他兒子這一代,他就請了好老師教導他們,要求他們是治世之才。

寧寧想,太子的思想那麽超脫,說不定就是讀書讀傻了。

除夕夜,本來應該是喝酒賭牌的日子,大家卻要苦逼地接受皇帝老爹的學業考察,此時這些人都是各有心思,有心想好好表現的,心情應該還不錯,平時就不好好學習的,就會夠嗆。

大皇子已經被封秦王,而且兒子都能打醬油了,被皇帝考察還要挨罵,所以臉色就一直不好。

太子是個學霸,回答皇帝的問題,雖然答得沒有錯處,還是被皇帝呵斥了兩句。

五皇子回答得規規矩矩,皇帝也不滿意,但是沒有罵他,只是搖頭不語。

這時候問到七皇子仁政的問題,只要有腦子的人,心裏估計都要咯噔一下子。

畢竟這是應該問太子的問題,用來問七皇子,實在是過了。

而七皇子雖然小小年紀,卻是淡定從容,說道:“回父皇,此句出自《論語為政》,是要為政以德,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百姓求能免于犯罪受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治理,用禮制去教化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知道歸服。可見道德教化比嚴刑厲法要高明。”

皇帝便又問要如何做到用道德去教化,七皇子便開始說要開學校,要任用德高望重的賢能,諸如此類,皇帝便表揚了他。

皇帝對七皇子的偏寵是這樣明顯,只要不是瞎子,便都該能看出來了。

皇帝對女兒們的要求倒是不高,随意問了懷仁公主和寧安公主兩句,就到小公主寧寧了。

寧寧坐在一邊,對看過來的皇帝落落大方地笑着行禮,“父皇!”

皇帝便也對她笑了,說道:“到父皇身邊來。”

懷仁公主和寧安公主都長得不差,畢竟身在皇宮,吃得好養得好,即使基因不好,也不會醜,更何況她們倆都有漂亮的生母,所以都是如花少女,不過和小公主比起來,便總讓人覺得差了一大截。

漂亮小女孩兒總是惹人喜愛的,更何況這還是自己的小女兒,所以皇帝即使想疏遠慈元宮,此時還是把小女兒抱在了懷裏,他問她:“老師近來教了什麽?”

寧寧知道皇帝無非是問學了什麽,累不累,又說朕的女兒不愁嫁,不用太辛苦,前面兩個公主便是這種問答模式,不過寧寧卻不想放過皇帝,奶聲奶氣裝乖又高興地想賣弄地說道:“老師教了父皇剛才問七哥哥的句子。我會背呢,之前回答老師問題,還受贊揚了。”

皇帝看小女兒眉飛色舞,漂亮得好若天宮仙童,不由笑道:“那你說給朕聽聽。”

于是寧寧就開始掰着手指頭把那句論語背了,又說:“不過,我不覺得七哥哥說得對。”

“哦?”皇帝挑了一下眉,“那你說說呢,說得好,朕賞你。”

寧寧便笑着說:“那兒臣想要一匹小馬駒,父皇可要賞我。”

皇帝笑道:“你倒覺得自己定能說得好嗎?”

寧寧被他一說就苦惱了,道:“不能比七哥哥好,但父皇你就不賞我了嗎。”

皇帝哈哈大笑,說:“你且說來聽聽。朕賞你小馬駒。”

于是寧寧便開始大言不慚地說:“兒臣覺得,以德治國,現下可不行。嗯……誰說過……那個……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要是百姓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卻要他們一味講究道德,兒臣想,這怎麽做得到呢。沒飯吃就會餓死,沒衣穿就會凍死,百姓都死了,再談道德,又有何用。那個……何不食肉糜……就是這樣嘛,不知人間疾苦,才會說這種話……”

她雖然說得大言不慚,但眼睛一直在瞄太子,皇帝一看,就會知道,以小女兒的學問水平,肯定說不出這種道理來,即使歷史上有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但他畢竟也是十二歲了,寧寧才六七歲,不可能知道這些,再說,她出宮的範圍也只是到過太子東宮,哪裏知道百姓疾苦是怎麽回事,所以皇帝認定是太子教寧寧的。

皇帝裝作自己沒有看到寧寧的小動作,說:“那以德治國不行,寧兒覺得要怎麽辦呢?”

寧寧便苦了臉,眨了眨眼睛,只得求饒了:“要不,讓太子哥哥來答吧。”

皇帝輕輕捏她的嫩臉,轉頭看向了太子,說:“你說呢。”

太子沒想到自己的小妹妹居然在皇帝面前耍這種把戲,但他不能不接招,于是就開始說要如何讓百姓安居,如何法治徳治結合,總之,還是讓皇帝頗滿意的。

一下子就把七皇子的存在感刷下去了,七皇子恐怕在心裏恨得咬牙切齒,卻還要做出兄友弟恭的模樣來。

即使寧寧算是為太子解了圍,但皇帝表現出的對七皇子的偏愛還是讓人擔心。

既然寧寧都已經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皇後怎麽會看不出,所以之後她把太子叫到她跟前去過好幾次,都是交代他好好讨皇帝歡心,不要總是一副沒有幹勁的模樣,當然,讓他在後宅裏努力,也是必定要交代的。

寧寧并不覺得太子不好,他作為她的哥哥,她如論如何都是愛他的,但是,卻也知道他不是個亂世中的好皇帝。她只盼着能有什麽事情發生,然後讓太子醍醐灌頂,從此能夠勵精圖治,在将來做個笑到最後的皇帝。

但讓太子醍醐灌頂的事,似乎沒有那麽容易遇到。

皇帝果真送了寧寧兩匹小馬駒,而且是千裏馬的後裔,既漂亮又威風。

但皇後只讓寧寧看,不讓她騎。

時間往後走,西梁和大周國是真的和睦相處起來了,不過北齊卻開始蠢蠢欲動,甚至差點策動了一位大周的鎮邊将軍往北齊跑,最後還是被老将軍榮國公發現了端倪,及時制止了此事,那位将軍當然被召回了京都來,兩月後被皇帝找其他理由殺掉了。

邊關有所震動,但又慢慢地歸于了平靜。

這些寧寧是聽劉和說八卦聽來的,劉和很多時候要回家,所以消息倒比被關在深宮的公主來得靈通。

除此,對寧寧生活有一定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越發不安分,已經要和皇後鬧到明面上來了。

而且她還拿走了後宮的一部分管理權,宮裏都知道楊貴妃在得勢,慈元宮自然就沒有了以前那麽重的威信。

☆、第 13 章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