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王朝末路
宇文邕準備乘勝追擊,命梁士彥鎮守晉州,随後率軍追趕齊主。不久,周軍便到了晉陽。齊國大赦天下,改元隆化。
高緯原先打算晉陽要是守不住,就一路向北投奔突厥,雖然衆臣都認為不可,但高緯不肯聽。這次周師逼近,他更是起了逃走的念頭,直到大臣再次勸谏,高緯才決定去邺城。
敵國入侵,兵臨城下,天子只想棄國逃走,這樣的舉動導致齊國人心渙散,跟随高緯一起走的也不過幾十人。
齊國在這種危急的情形下,寵臣穆提婆選擇抛棄家國獨自投奔周朝。高緯聽聞此事,不禁大怒,對左右說道:“朕要砍了他的腦袋,砍了他全家人的腦袋!”
穆黃花此時已在門外,聽見高緯一聲大叫,心裏便慌亂起來,生怕他會因為穆提婆叛國的事,而遷怒到自己。
穆黃花內心越發不安,正要進門向高緯解釋,卻有人拉住她的胳膊,把她拽了過去。她回頭看了看那人的面容,驚訝地道:“小憐?”
穆黃花随她到了一座園子,聽她說道:“殿下,我要是你就絕不會進去。”
“為什麽?”穆黃花不解地問。
馮小憐道:“現在聖上正在氣頭上,娘娘若是進去,只會更加惹得聖上惱怒,到時候娘娘又豈能有好果子吃。”
“可是,聖上說要殺了穆氏全家,陸太姬是我的義母,我肯定會受到牽連的。”
馮小憐道:“皇後殿下在聖上身邊這麽久,難道還不知他的脾性?娘娘是陸太姬的義女,根本毫無血緣關系,還為聖上生下太子,所以娘娘還是有一線希望的。”
穆黃花看到齊國如今的形勢,知道亡國是遲早的事,不禁嘆道:“現在的齊國人心不一,宗室大臣們互相猜忌,殉國的殉國,叛國的叛國。國家都到這步田地了,便是我現在能逃過一死,日後也不知是什麽下場,還能有什麽希望。”
馮小憐卻道:“無論國家的走向如何,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命就好,娘娘又何必多想呢。”
穆黃花問道:“難道你忘了,你曾經承諾過,無論生死都與聖上在一起,現在怎麽只想着保命?”
馮小憐面露羞愧之色,低頭不語。穆黃花見她這神情,又聽得她這番話,真是替丈夫感到不值。
記得高緯在北逃之前,命內監提前去晉陽取皇後禦服,欲立馮小憐為左皇後,直到內監趕來,她便依言将它換下了。
Advertisement
想起馮小憐之前向高緯所要董昭儀的衣服,雖然她還未穿在身上,但馮小憐得了之後便命人燒了。宮裏無人不知此事,料定高緯也知道,只是沒有作聲。
穆黃花一直認為馮小憐能被立為左皇後,是她對高緯說了什麽,如今得了這位置,也算如她所願。沒想到現在國難當頭,他還忘不了立馮小憐為後。只是不知,他若聽見她方才那些話,又會作何感想?
穆黃花冷冷一笑,又道:“即便在戰亂之中,聖上也為你着想,立你為左皇後。他那麽寵你愛你,你就忍心辜負他,選擇獨活?”
馮小憐反問道:“聽你這話的意思,若是齊國滅亡,聖上有不測,你就會選擇殉夫?”
穆黃花啞口無言。馮小憐又道:“穆提婆棄國棄家,殿下明知陸太姬會被聖上遷怒的情況下,卻只想着自己的安危,甚至為保住自己的性命去見聖上,難道這不是因為貪生怕死嗎?”
穆黃花忙道:“這不同!我跟陸太姬雖然算是母女,卻無母女感情。她可以為我争奪後位,我也可以讓她的地位更加穩固,所以我們只是利益關系。而你跟聖上是夫妻,又那麽相愛。更何況齊國形勢變成這樣,你也有逃不開的責任。”
“我雖然愛他,但是更愛我自己,我想你也是一樣的。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不會選擇殉夫的。”
聽見她這麽說,穆黃花低下頭,徹底無話了。
到了第二天,穆黃花便聽說陸令萱自缢而死,穆提婆的家屬皆被誅沒的事,這對于她而言是極大的震動。沒想到曾經權威極重的一個人,如今卻落到這步田地,三尺白绫就結束了一切。
穆提婆投奔周國以後,宇文邕便封他為宜州刺史,又下诏對齊國諸臣講,若是肯進獻良策,可加官封賞。眼看齊國形勢惡劣,宇文邕又肯納賢,很多官員也都相繼投奔了周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周軍又攻克了晉陽。周主為此大赦天下,削除齊制,招收并禮遇文武之士。
宇文邕成功收服人心,齊國衆臣也希望高緯能夠像他一樣拿出些什麽,給士兵們一點好處。大臣們建議高緯拿出財物招募新兵,也有說将宮女賜給将士的,可惜兩國君主想法差距太大,這些話反倒惹得高緯很不高興。
一位大将斛律孝卿見此計不成,便想了其他辦法,遂向高緯道:“不如陛下親自去慰勞将士們,以此激勵人心,鼓舞士氣。”
高緯倒是答應了,斛律孝卿還為他撰辭,讓他照着背下來,然後在将士面前說得慷慨流涕,以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
大門一開,高緯面對的是齊國的救國之士,但斛律孝卿深知高緯是個懦弱昏庸的君主,所以還是不放心,門還未開啓,便再次向他進言:“陛下務必要說得慷慨激昂,流淚滿面,這樣才能鼓舞人心。”
高緯滿口答應,随後帶領一些大臣,以及寵臣一同前去。
雖然斛律孝卿一再向齊主講要慷慨激昂,但高緯的表現卻令他大失所望。高緯本就懦弱膽小,上朝見大臣都不讓他們直視自己的眼睛,現在看到那麽多将士仰頭看着自己,一霎時間,腦子變得一片空白,方才背的東西都給忘了,只呆呆地站在那裏。
高緯吓得不發一字,氣氛變得極為尴尬。他呆愣好久,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站在他周圍的寵臣也跟着一起笑。
高緯這一笑,徹底把将士給激怒了,沒想到現在國難當頭,天子居然能笑得出來。将士們連連搖頭,在底下竊竊私語:“他對自己的國都尚且如此,我們又何須為他着急!”
四天後,周師逼近邺城。高緯問諸多顯貴大臣,但是說法不一,他也不知該聽誰的才好。
皇帝沒主意,好的建議又聽不進去,加上将士們無戰心,官員們心生恐懼,就有很多顯貴大臣紛紛投降了周國。
眼看齊國大勢已去,高緯第一想法不是抗敵,而是效仿父親高湛禪讓,傳位給皇太子高恒。
公元577年,春正月,齊太子高恒即皇帝位,年僅八歲,改元承光,大赦天下,尊父高緯為太上皇帝,母穆黃花為太上皇後,皇太後胡氏為太皇太後。
十來天後,周軍包圍了邺城,焚燒西門,大破齊軍,宇文邕又命人追趕齊主。
高緯一路逃到青州,打算投奔陳國,而高阿那肱已決心叛國投敵,與周主約定生擒高緯,便屢次向高緯進言:“周軍離得很遠,已經命人燒斷橋路,周軍一時還追不來。”
高緯聽得這話,放寬了心,暫時放下逃跑的計劃。直至周師趕到青州,高阿那肱便投降了周國。高緯這才裝了金子,系在鞍馬上,與後妃等人一起南逃,最終卻還是被周軍俘獲,一同送往邺城。
及次日,宇文邕下诏,将斛律光追谥為上柱國、崇國公,并将其改葬。他指着斛律光的名字,對左右說:“此人若還在世,朕又豈能到邺城!”
一夕之間,山河破碎。齊國多年內鬥,嬖佞執政,多次謀誅朝臣良将,甚至至親相殘,無論是皇帝還是佞臣都從未手軟過。兵臨城下時,強敵入侵,這些人卻突然膽怯起來。
當年,神武皇帝高歡一生金戈鐵馬,馳騁疆場,與宇文泰一争高下,經玉璧之戰後憂憤而死,可曾料到會有如今這個局面?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