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青坊橋建成之後, 鄰縣的縣尊老爺來給青坊橋題了個字,叫做“濟民橋”。

但很可惜這題字題完之後就被桃源寨的村民收了起來,最終刻在石碑上的, 還是賈放題寫的“青坊橋”三個大字。

賈放自認為虛榮心多少還是得到了小小的滿足——桃源寨的鄉民們還是向着他的。

但是隔壁縣尊駕到,卻給桃源寨帶來了一項意想不到的好處:青坊河上游的兩個鎮子, 聽說這青坊河上通了橋, 便着人來看, 發現這是一條不錯的通路, 比原先他們去縣裏的道路要近了好些。

原本這條路也有人知道, 可是青坊河上沒有橋, 不适合車駕通過。再者桃源村又窮又沒有出産, 村裏頭連個茶棚都沒有,別處的人自然也不樂意特為從這兒借道。

這次縣尊一來,雖然那師爺嚷了幾嗓子鬧得雙方都有點兒尴尬, 但至少鄰縣都知道桃源寨這裏通了一座橋, 而且結實好走。漸漸的,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這兒借道。

而桃源寨的鄉民們也大多聽賈放說過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六字真言,竟然在賈放不在的時候,就自覺主動地拍板,把青坊河大橋兩側的兩條道路,修整了一遍。

說修整也很簡單, 不過就是先将路面中央略堆高些,然後再用碾子把路面碾平整, 最後在路面兩邊挖出排水溝,讓積水能夠排進青坊河或是村中的水田裏。

桃源寨這一帶多雨,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難行。鄉民們這麽一整修, 別提還真有些效果。

多了一條“好走的”道路的消息,立即在周圍的縣鎮裏傳開。接到桃源寨的人越來越多,桃源寨有些精明的人家,就在青坊河左岸河灘上一片空地上,擺起了茶攤。

這茶攤生意那叫一個好。每天至少得來上七八十號歇腳的路人。

後來鄉民們發現,從鄰鎮去縣裏,如果是走路,剛好要走上一天,中間正好是飯點的時候,在桃源寨歇腳。

鄉裏人家,沒幾個錢的時候就随身帶着自家婆娘烘的餅,在外頭最多讨口茶;但若是從縣裏回來,兜裏有了幾個錢的時候,就樂意在茶攤上整一點吃食。

于是,越來越多的小吃攤在青坊河左岸自發地開設,如雨後春筍,一家接着一家。

幾個村長曾經都頭疼過,畢竟河灘邊上這塊地也是賈放的,鄉民們無權使用。但是賈放不來,鄉民們借着地方做生意,村長也無權阻攔。只能在賈放再次“郊游歸來”的時候向他提起。

賈放也沒想到,桃源寨的鄉民這麽有“市場經濟意識”,道路一通,立即發現了商機——這倒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

他無意阻止,但是覺得必須有序管理。

管理起來也很簡單,河灘邊上這塊地,按照經營場所劃分,每一塊地方按照與青坊橋的距離,由高到低征收一點點管理費。

這些管理費主要用于河灘這一塊地的清理,以及河堤的整修及加固,免得以後進了豐水季,河水沖垮了這塊地方,大家都沒得生意做。其次,也會支付給趙五光和王二郎他們帶着的稽查隊一部分。好讓外鄉人在自家晃悠的時候,本寨的鄉民們能感覺安全一些。

賈放提出的這個法子公平公正,收到的管理費也一并由公共事務部負責管理和做賬。再加上賈放本人的權威,方案提出,無人反對,反而更多的人踴躍報名。規劃出茶攤與食鋪,相對着一字排開,登時形成了一條小街。

陶村長請賈放給這條街起名字。賈放大手一揮:“叫‘左岸’。”

“以後你們也可以自豪地說,我不是在左岸,就是在去左岸的路上。”賈放補充了一句。

村長和鄉民們相互看看,都感覺這個名字怪怪的。

賈放:……好吧,他決定去先去那裏實地考察一下,再确定這條街的名字。

在前往青坊河左岸之前,賈放先站在賢良祠附近的高地,自遠眺望一下青坊河和它的“左岸”。誰知這一眺望令他發現了玄機。

青坊河的這一片河灘,背靠一座石山,面對青坊河上最寬闊的一段水面,這正是标準的依山傍水——這位置,和蘆雪廣在大觀園的位置一模一樣。

而他這才剛剛在蘆雪廣辦過烤肉席沒多久。

巧合?沒有的事!桃源寨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巧合,只有不被人發現的實際聯系。

從賢良祠附近下來,賈放信步走進這條小街,各攤的攤主都招呼他:

“喲,三爺來啦!”

“三爺您在我這兒坐坐,我婆娘一定要您嘗嘗這個。”

“……”

賈放謝過鄉親們的盛情,先讓自己集中精神,評估這條街的實際情況。

這條街坐落在青坊河岸邊地勢較高的地方,背後就是山,發生水患的機會比較小。賈放不得不佩服第一個在這裏擺茶攤的人,的确是精明地選擇了一個最适合的地點。

這條街也坐落于青坊橋的交通要道旁邊,第一家茶攤幾乎就在橋頭的路邊上。從橋上下來的人剛好歇腳。從另一頭過來的人則歇過腳正好上橋。

賈放繼續查看這條街的情況,只見橋頭第一家是茶攤。這家茶攤只提供茶水和一些非常基本的食物,到這裏的人也基本上只是喝口水,歇一下腳。

但因為這家茶攤的人流量非常大,僅僅是茶水錢就足以讓攤主謀得足夠的利潤。

越往裏走,各色各樣的小食攤開始多了起來。前頭幾間,大多數是用以果腹的食物,比如說米粉、米餅之類。陶村長家也在這裏開了一個小小的鋪子,做抽屜腸粉的生意,熱騰騰的腸粉一整熟,往青色的毛竹筒裏一盛,就可以帶着走的,能保溫保很長時間,這種能“打包帶走”的美味非常受路人的歡迎。

甚至“三村食堂”也在這裏開了一家分店,學了陶村長家的模式,做竹筒飯生意。

越往裏走,便是越精巧的吃食,食物的利潤率相對較高,人流量相對較小,但食客們在這裏花的時間也多。

走着走着,賈放就聞到了炸小魚的香氣,這種美食總是讓他無法抵禦,忍不住便消費了一把,手上多了一捧盛在青箬葉上的炸小魚。

随後他發現了一家賣酸湯的:這種酸湯賈放在京裏已經吃到過很多次了,畢竟他大哥開的“小樓火鍋”就經營酸湯魚火鍋。

但是在這裏卻還是第一次見——感情這裏的村民也漸漸掌握了腌制西紅柿,并做成紅色“酸湯”的技術了?

緊接着,賈放就發現這家的酸湯,竟然也是盛在竹筒裏,讓人打包帶走的。而且從縣城經過桃源寨,回自家鎮子的路人買這酸湯的最多。

賈放終于沒忍住,問:“怎麽,外鄉人也這麽喜歡這酸湯嗎?”

攤主是個老實巴交的桃源村土著,見到賈放問起,非常不好意思地紅着臉回答:“是呀,三爺!外頭人都說,吃這個,省鹽,不放或者少放鹽巴,就都能吃得挺好的。”

這一句讓賈放恍然大悟,他突然想起以前一個來自南方雲貴地區的同事,說起他們愛吃酸湯的傳統。說是他們的飲食習慣裏有“以酸代鹹”的傳統——

也就是說,早年間一部分地區吃鹽非常不便利,鹽很貴而且難得,但是先民們很快發現了具有酸味的食物和鹹味的食物一樣,能讓人下飯,恰當地運用酸味,可以節省鹽巴。

因此南方一部分地區很流行酸湯,酸湯魚、酸湯肥牛什麽的,都是那裏流傳出來的名菜。

這下就完全解釋得通了,桃源寨也是一樣,原本一直為缺鹽而煩惱,直到番茄的出現,為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酸湯在這裏的發明、制作與傳播,完全是自發的,賈放在期間并沒有任何幹預——他唯一貢獻的就是把番茄種苗帶到了這個世界,而且從蘅蕪苑的加速培育圃中長出的番茄種苗,結果的速度可能會比正常的種苗要快上那麽一丁點兒。

在某種程度上,他也可以算是見證歷史了。

“非常有前途,好好幹!”賈放連忙勉勵那土著幾句。土著向他羞澀地點頭微笑,然後去招呼下一位主顧。

除了可以打包帶走的酸湯之外,賈放很快看見了販賣辣椒種子的小攤販。攤主正在向一個看起來像外地客商的買家解釋這種作物的種法:“……将種子曬兩天,泡一天,埋進土裏,可以先育苗,育苗之後分開間距種到田壟裏,澆水、捉蟲,結果之後支個架子防止倒伏,果實是青色的時候就能摘,但紅色是最好的,收的價錢也高。”

外鄉人有點遲疑地問:“種出來一定會有人收嗎?”

攤主拍着胸脯打包票,大聲道:“不是我吹,咱們三爺——”

正在這一刻,吹牛的人突然看見了賈放,登時漲紅了臉,硬生生改口:“——在這兒!”

賈放卻很平靜地點點頭,說:“我是這桃源寨的賈三爺,這辣椒拿回去請你們精心侍弄,結出來的紅色果實,一斤二十文,有多少我收多少。”

買家登時大喜,付了錢轉身要走,突然狐疑地停下腳步,問那攤主和賈放:“這種子這麽好,你們為啥不藏私,反而要把它賣到外頭?”

賈放登時笑道:“我只愁沒有足夠的地、足夠的人手來幫我種這個,你們樂意種,我正求之不得,幹嘛要藏私?”

說實在的,辣椒剛剛在這桃源寨開始普及,京中那些需要用到辣椒的産業就已經鋪開了,需求遠遠大于供給。他現在最希望的,就是這些作物能夠盡快地推廣出去,在這附近村寨的田間地頭,能種的地方都種上一點兒,将來他才有供應京中産業的貨源。

待那客商走了,賈放面對剛才借自己吹牛的攤主,笑着問他:“怎麽只賣辣椒種子,那番茄種子呢?”

攤主“嗨”了一聲,說:“那番茄種子還能等到現在?上一茬兒結出來的早就搶完啦。您瞅着前面那家做酸湯的了嗎?現在家家戶戶知道吃這個酸湯能省鹽巴,所以都搶着種。外頭的村寨不知咋的也聽說了,一起過來買,天天有人問……俺都說只能等下一茬兒了。”

賈放登時覺得有這樣一條美食街也挺好,甚至比辦集還方便,集子每逢初一十五才辦一次,應當被定位為大規模的商貿交流;而現在這種日常買賣和食品供應,尤其是桃源寨向外輸出,有這樣一條街就足夠了。

再走了兩步,賈放聽見了燒烤食物的吱吱聲,随即看見了往一只鐵爐上扔豆腐塊兒的情景,他差點以為自己見到了炸臭幹,誰知到了近前,才發現不是的。

他眼前出現的小吃其實是烤豆幹。

這店主是新餘二村的,原本在餘江時的營生就是磨豆腐制豆腐。到了這裏來之後卻抓狂,發現這裏根本就不産大豆。自家千裏迢迢背來了磨豆子的石磨竟然也毫無用武之地。

正當這店主準備改行另尋出路的時候,桃源寨辦了集,集上他買到了豆子,打聽到了哪裏有這種作物的出産。

沒過多久,桃源寨的道路又修好了,這意味着他去別的村寨買豆子運回來做豆腐更容易了。于是這一位就正式開始做豆腐。現在他放在鐵爐上烤的,是一種特制的豆幹,冷着吃特別精道耐嚼,但是烤熱了吃卻軟而彈牙,同時還有一種能與肉香媲美的豆香味。

這種烤豆幹很受歡迎,但賈放還是有點兒遺憾,不曉得是否應該暗示暗示,讓對方想辦法把臭豆腐也做出來……

至于臭豆腐究竟是怎麽做出來的麽——

算了!賈放悲催地想,他其實也不知道臭豆腐的做法,興許可以回潇湘館去抽一本《街頭小吃制作大全》來,但那樣是不是他往後就成天泡在這條美食街上,不用回去了?

想到這裏,賈放突然有所悟:對,美食街!這麽接地氣的地方,叫什麽左岸,明擺這就是條美食街麽。

他馬上拍板:決定就給這條街冠名叫做“美食街”。

話說,這不就是後世的美食街嗎?各種各樣的美食和小吃在此彙聚。不僅外鄉人來可以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美食,桃源寨自己的鄉民也可以在這裏交換不同的食物與食材。

賈放關于“美食街”冠名的動議馬上得到了通過。鄉親們都覺得這個名字簡單好記——至少比“左岸”好記。

甚至還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在這附近再修幾間簡易的房屋,以備惡劣天氣到來時,這裏可以給旅人提供個栖身之所。

賈放登時笑:簡易房屋,這不就是現成的嗎?當初拆掉的很多簡易活動房,材料都還在他的賢良祠後頭堆着。這時再搭幾間出來,作為一個簡易的旅社,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

當下美食街開發項目完全議定,賈放自覺應該回去。他在從賢良祠離開之前,回頭張望了一下來路。只見美食街的位置與“蘆雪廣”一模一樣,但現在卻人氣旺盛,不似蘆雪廣,只是個安靜賞景的所在。

但他還是覺得眼前這座“美食街”更加接地氣,不僅給他自己這片土地上的鄉民,也給外鄉帶去了不少好處。

他想起太子有次對他承諾:以後給你弄個官職當當。

賈放不稀罕什麽官職,但是真的能給轄內的百姓做點好事,卻很容易讓他感到滿足。

“很好,這蘆雪廣,我單方面宣布,對應的就是美食街了!”賈放自己對自己給出了答案。

但是他新接手的兩件工程:紅香圃和綴錦樓,又對應什麽呢?

賈放大致看了一下方位,發覺這兩座好像都在右岸,也就是青坊河的對岸。

看來,發展的步子邁得很大嘛——一下就“過河”了。

賈放暫時先将桃源寨這裏的“鏡像”放下,回去把大觀園那兩項新工程做完。

大觀園裏,雙文帶着工匠和小工們檢查了紅香圃和綴錦樓的現存狀況,很快得出結論:紅香圃那一座面闊三間的小敞廳,保存狀況相對良好,應當很快能夠修繕完成;而綴錦樓則相對麻煩些,小樓的支撐結構出了些問題,修起來有些麻煩,可能需要拆掉從頭再建。

賈放聽了雙文的結論,自己再去檢查,回來時滿臉笑容,告訴雙文與工匠們:綴錦樓不需要完全拆掉重建,而是應當在一旁做一個輔助的支撐加固結構,然後把出現問題的梁柱換掉,将改修的全部修複。

修複之後,再把這個支撐結構拆去,這樣雖然費一番功夫,但是絕對比整個拆掉重建來得省時省工。

“三爺,您真是高,實在是高!”工匠們聽了賈放的解說,一個個都伸出了大拇指,不管是真誇還是假誇,他們都說沒想到一位國公府的少爺,竟然能提出這樣精妙的法子。

賈放登時笑:“你們也別盡恭維我了。想當初我帶隊修古建的時候……”

打住,趕緊打住,不能再往下說了——賈放打個哈哈,頓時把話題岔開。

不過既然紅香圃的修複進度會快一點,賈放打算好好看看,這紅香圃在桃源寨究竟能映射出什麽樣的功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