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賞析二

【題目】秋游記事

周末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我們坐上了前往白山景區的大巴車。

一天下來,感到身體特別疲憊,不過,我進行過一項數據分析,發現了爬山對人體的好處:根據測定數據,假如以每小時2公裏的速度在山坡上攀登30分鐘,消耗的能量大約是500千卡,相當于游泳45分鐘或在健身房做50分鐘運動。爬山過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繁,并逐漸加大強度,心率保持在120~140每分鐘。爬山前10到15分鐘飲水400至600毫升,在爬山過程中,根據出汗量合理均勻補充水分。

根據受力分析,上山時需要重心前傾,重心每前傾增加3度,身體負荷做功減小5%。因此,上坡時需要向前上方傾斜,彎腰收腹,穩步踏地前進。用全腳掌着地,可以額外提升25%穩定性,而且使用了更多的大肌肉來支撐身體,疲勞度也能減少10%。

使用登山杖,将雙腿的負荷均分于上肢,使得能量得以合理應用,避免浪費,約能節約1/3的體能。在坡度大于30度時,使用z字形爬山可以将需要身體最大力量降低55%,雖然總體做功相似,但是根據負荷疲勞感知公式,疲勞度可以大幅下降,由此充分得利用了體能。

風景區綠化覆蓋率95%以上,綠化面積4.2萬畝,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公式,可以計算得到每天吸收2800噸二氧化碳,放出2100噸氧氣。因此風景區的空氣氧含量比鬧市區高5%,人體呼吸作用效率能提升8%,可以額外産生8%的體能。

下山時,膝關節呈彎曲姿态,負擔全身的重量和向前的沖擊力,産生更大的壓力和摩擦力,勞損程度比平地行走提高45%。下山速度每提升2米每秒,膝蓋受到額外10%的沖擊力,相當于每走一步受到成千上萬噸重量打擊。因此下山需要保持速度小于3米每秒,在遇到彎度大于45度時,更需要額外降低至少50%的速度。合理的姿勢是上半身微微凸腹屈膝,重心稍向後移,步速緩慢,步幅小而穩妥,重心轉移頻率降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