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無可奈何
3月初,林如海以兩個月的時間,整合了林家所有的産業。無用不實之物全部買掉。整理後,林家所有物品,竟然只要二十口箱子便可全部裝盡。那些值錢的,重要的銀票、地契、奴仆的賣外契也都已交到了黛玉的手裏。黛玉收起來的時候,就放到了空間裏。至此,林家除賬上的五萬兩外,在無其他。
4月初,林如海以古人的‘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為題,于揚州安定書院講學。因文人自古多出自南方,而林如海不緊是南方人,又是前科探花,現任二官大元。這種人生贏家的傾情演講,也被無數的文人才子奉為楷模及人生追求。而林如海雖然是用了古人的名句,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使‘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以最快的傳播方式傳遍大江南北,這也令天下文人對林海更加敬仰欽佩。就連當天天子,聽聞此事後,也當着滿朝文武大臣誇獎林如海“國之棟梁”。
5月中,林如海又以“佐雍得嘗”為由,用林家揚州城內的鋪子建書齋一座。其內收藏書籍上萬冊,日常供天下學子閱讀。此舉一出,林家及林如海的名聲更上了一層樓。不說無人不知,卻也是家喻戶曉。
6月末,林如海以重病不愈,無法理事為由,上遞遺折請朝廷速派官員接任。遺折中,有無法繼續為朝廷出力的遺憾;也有無法再為皇帝盡忠的悲鳴;還有對膝下獨生幼女的不放心。字字揪心,句句滴血。讀者落淚,聞者傷心。
7月裏,林如海以愧對朝庭多年栽培,無法再為國為民盡忠為由,捐家産20萬兩及林家百家藏書于朝廷。雖未言明,但當天天子也知其在祈求朝廷能在其離世後庇護獨女黛玉。
8月末,朝廷接任巡鹽禦史之職的官員帶着當今皇帝恩典的太醫一齊到達揚州府衙。林如海以先公後私為由,先進行交接官衙事務,之後再請太醫醫治。林如海知道他的身體并無任何病症,為免太醫發現問題,便尋理由避開太醫的診治。
9月初一,剛交接完衙門事務的林如海突然倒在了府衙大堂上。經太醫診治,林如海是油盡燈枯之象,以生機斷絕,再無回天之力。
.......................................................................
9月初二,被太醫下了死亡通知書的林如海,在昏迷了兩天一夜後突然醒了過來。
看着坐在床旁哭泣的黛玉,林如海緩慢地說道:“吾兒這是什麽了?現在什麽時辰了?我昏睡了多久?”
黛玉看見林如海醒了過來,忙過去把人扶着坐了。待林如海坐穩後,才輕聲答道:“亥時了”。
林如海看着黛玉的眼睛問她:“幾日了?”
半晌,“九月初二”。黛玉哽咽着回道。
“是明天吧”林如海有些疲憊地言語,“汝今年一十有二,雖未長成,但已非稚童。吾今有語特叮囑于你。”
黛玉看着病弱不堪的林如海如今還不放心自己。在最後的時間裏還在為自己擔憂。心中悲意更甚,忙拭淚道,“爹爹快別說了,女兒會好好的。您就放心吧。您喝口水,歇一歇。”
林如海怕現在不說,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說下去了。便用眼神制止了黛玉将要說的話。又咳嗽了一陣,才接着往下說:
Advertisement
“來日舍汝西去,汝切不可過于悲傷,損及自身,此其一也。” 說罷,又看黛玉。
黛玉知其意,只得含淚點頭。
因黛玉是坐在腳榻,趴在床沿邊上的。點過頭後,就将臉埋進了林如海置于床邊的手心裏。
林如海一只手被黛玉依托,只得用另一只手撫摸黛玉的頭發。眼中的無奈,不舍,幾乎要溢出來。
“其二,吾之身後事,棺木等物齊備。其他事皆可交由今次赴任的楊大人處理。”
“其三,上月中,吾已去信京都,七七之內應會來人。為父的後事,因你年幼,又是女兒家,所以無論是楊大人還是朝廷都會幫汝辦理為父的後事,而這些後事交由官家處理,遠比讓你外祖家處理來的更好一些。也能讓汝将來更好過一些。汝送靈回姑蘇後,便與來人回京城居住,也可就近依附外祖舅家。姑蘇以無近親族人,人心險惡,不可與之接觸。切記。切記” 。
黛玉聽到此,從林如海手心中擡起臉,認真的點了點頭。林如海看到後,又接着往下說:
“其四,汝父逝于任上,之前又有上捐的20萬兩白銀。想來當今在吾父去後會給汝一定的恩封。有了恩封,為父也可放些心了”
“最後,為父是看不到吾兒長大成人了,為父只好在此時為汝取學名及字了。汝的學名‘林歆舒’,小字‘安樂’為父期盼我兒能夠一生都平安順暢”。
林如海勉強說完這段話,歇了好一會兒便又讓黛玉将新任的巡鹽禦史楊大人請過來。 黛玉看到這樣的林如海,跟本不忍心再說什麽了。起身走到門外,讓等在門外的林管家去請楊大人過來。
少時,楊大人便帶着太醫從前衙過來。黛玉本來應是避到內室去的。但因情況特殊,楊大人又年過五旬,林如海便沒有讓黛玉回避。
楊大人本來已經從太醫那裏知道了林如海不過是這一兩天的事情了,心中對林如海也是一片惋惜。今天一見林如海如此,心中更是。
林如海見楊大人與太醫進來,本想起身。但卻實在無力,只得對楊大人們歉意一笑。笑中帶着無奈,帶着自嘲。楊大人見此,忙是一番勸慰。
林如海見此,對楊大人搖了搖頭,說道:“楊大人不用說了,林某的身體,林某早就知道了。不然也不會讓朝廷盡快派楊大人來維揚,林某也就是這一兩天的事情了。林某在揚州城內還有一處私宅。想着一會兒便搬到哪裏去。大人才剛到,總不好在這裏咽氣,林某這身子不争氣,小女又年幼。這兩天給大人帶來諸多不便,還望大人莫怪林某無禮了。”
楊大人聽此,連對林如海最後的一點芥蒂都沒有了。雖然誰也不願意住剛死過人的房子,但若這時就把重病在床,已無生機的前任趕回家,住在年久無人的舊宅子。那他以後還要不要名聲了。當今天子派來的太醫還在邊上看着呢。
楊大人連忙表示,他并不忌諱這些,還請林如海安心養病,不要挪動。
林如海看着楊大人及太醫,說道:“海,自幼攻讀聖賢書,一心只求報效朝廷。經年得點探花,跨馬游街,何等志得意滿。只願一身文武藝,皆賣與帝王家。後得以官位,一心一意,奉公于前。又因年歲漸長,子嗣無望,更是一心以公務為要。聖上聖明,委以禦史之職,海更是日夜不敢懈怠。今日某西去,雖有報效之心,卻再無報效之力。悲哉,哀哉!”
林如海用盡混身力氣說完了這段話後,随即又陷入了昏迷中。
“父親,父親,爹爹,爹爹”,一直守在一旁的黛玉哭的不能自己,趴跪在林如海的床邊胡亂的哭喊着。 黛玉明白,林如海最後的一段話,不過是說給別人聽的。讓其能夠傳出去好進一步為黛玉鋪路罷了。黛玉整顆心都被林如海的一片慈父之心揉碎了。黛玉怨恨自己為什麽當初顧忌這,顧忌那的。總是不肯用真心對待林如海。現在人去了,連最後的補償機會都沒有留給她。想到林如海臨去前還在為自己擔心,打算。黛玉更是心中悲痛。
本來就二天二夜不眠不休的守候,現在又加之悲傷過度,黛玉也在下一刻失去意識,陷入黑暗中。
旁邊的楊大人和太醫見此,連忙喚人将黛玉送回了房間。并且全全接手了林家的事務。
見到昏迷中的兩父女,無論是楊大人還是見慣了生死的太醫,在這一刻都不約而同的起了憐憫之心。而這份憐憫也體現在了發住京城的奏折上。也讓在之後收到奏折的當今皇帝加重了對黛玉的封賞。
從昏迷中醒來,黛玉便一直守在林如海的床前。黛玉知道還有不到一天的時間,林如海就會離開這個人世間。黛玉希望能讓林如海最後的時間裏一直有人守着。就這樣,黛玉坐在林如海的床邊,時不時的喂上一口靈泉水。雖然大多數的泉水都順着嘴角流了出來,但黛玉想着哪怕只有一絲流進身體裏,是不是就可以延緩那一刻的到來。書上只說是九月初三,但卻沒有說是早上還是半夜,如果努力一下,是不是可以推遲呢?
9月初三子時,林如海在昏迷中離開了人世。無論黛玉怎麽做,這一刻還是到來了。黛玉也在這一刻徹底的放聲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