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凡人歲月
在家貓冬的黛玉,正坐卧在窗邊的火炕上。一邊吃着零嘴,一邊看着小說。
炕燒的有點些熱,幾只貓都從炕頭睡到了炕稍。一個個抻腰抱團的,好不幸福。
黛玉接過紫鵑端過來的茶,小口小口地喝着。
“還是南邊暖和呀。在南邊二月的時候,柳綠花紅好不熱鬧。可這京裏,卻還是這麽冷。過幾天就是縣君的生辰了,縣君想好怎麽辦了嗎?”紫鵑接過黛玉的杯,對黛玉問道。
“辦什麽,鬧鬧哄哄,怪累人的。倒是正經做上幾個好菜,咱們主仆幾個消停地樂一樂是正經。”
“縣君的生辰,哪有這麽過呢。讓外人看見了也不像。”紫鵑不太同意黛玉的說法。
“外人是哪個,像不像的也得人知道你才是呀!”黛玉很不以為然。這一天天死宅死宅的。別說她認識的人少了,認識她的人更少。關門過日子的,誰還能真把不相幹的人當回事呀。
紫鵑見黛玉如此說,便知其心意以定。也就不說什麽了。
到了生日那天,只賈家來了些人。送了些壽禮。府內各人不過送些衣料首飾,帕子荷包罷了。
三月初,黛玉終于在家宅了五個月後又去了賈府。
之前便知賈府來了些嬌客。寶琴,邢岫煙等紅樓名人終于是勝利會師了。只寒冬臘月,黛玉不欲出門,只讓報信的人按人頭送了份禮物便罷了。
此次過了府來,先是姐妹衆人一一相見問好。之後,便如舊日般起卧請安,宴席茶會。年年如事。
誰知原著中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卻于今年薨了,凡诰命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黛玉因是禦封的縣君,便與賈母婆媳等人結伴每日入朝随祭,數日來皆是下午以後方又跟着賈家女眷回賈府來。宮中規制禮儀繁瑣,黛玉神經一直繃的緊緊的。也幸好有李嬷嬷在一旁指點,另有紫鵑随侍一側。好不容易熬了二十一天,明天便到了請靈安葬出發的日子。
因着賈家女眷衆多,随身丫頭,小厮護院。加之行李更是車馬如織,不知繁幾。因賈母并不放心黛玉單獨行動。遂把黛玉一行也并入賈家車隊中。
因是遠行,并不适宜乘轎,衆人皆是坐馬車而行。不提別人如何。黛玉只帶了紫鵑與李嬷嬷并二個丫頭及二個粗使嬷嬷。本來黛玉并不想帶那四人的。但李嬷嬷卻認為黛玉出門在外一月有餘,只她與紫鵑并無法照顧周全。黛玉雖不以為然,但還是聽人勸的又加了一輛馬車。
黛玉,紫鵑及李嬷嬷乘一輛,那二個丫頭及衆人的行李一輛,兩個粗使嬷嬷分別坐于車外,壓車而行。馬車外再由林二管家及八,九個護院騎馬圍護。
Advertisement
多日行來,黛玉除用餐時會下馬車外,幾乎全天都在馬車上。就算是黛玉坐的是自己定做的馬車,這日子過的比以前擠火車坐硬坐還要累。坑坑窪窪地土路,沒有減震的馬車。坐在車裏,感覺連肋巴扇都要重組了。當終于到了目的地時,黛玉都恨不得大哭一場。
賈家尋的一處住宿的地方乃是一個大官的家廟,是比丘尼焚修,房舍極多極淨。因是東西二院,賈府衆人便賃了東院起居,而西院,則被後來的北靜王府的女眷賃了居住。黛玉本來是要和賈母一起居住的,可巧這東院後身,竟有一處小院子。不過幾間房,別人尤唯嫌小。但黛玉看後,卻覺得正适合自己。便秉明了賈母,賃了下來,領着林府衆人于此居住。
安置後,黛玉又由賈母領着拜見了北靜王府的女眷。之後的日子彼此同出同入,互有照應。
出門,行禮。磕頭,跪拜。整整數日,堪堪将所有禮制走完。這日飯後,黛玉坐在賈母房中,聽着賈母等人敘話。因明日便是最後一天,黛玉身邊只留了紫鵑,打發李嬷嬷去收拾收李。誰知,李嬷嬷竟然腳步匆匆地跟着一位宦官走了進來。
“見過各位夫人,奶奶。雜家是尚辇局的總領太監。劉福。”走在李嬷嬷前面的小太監躬身說道。
屋中的賈家女眷見此,忙看向賈母。賈母笑着道:“劉公公不必居禮。請問此來是...?”
“明兒個是最後一天随祭,因來時,人數衆多,今上說是過于擾民了。因此吩咐今此随祭人員分二批返京。雜家奉內務府總管大人的命令,通知貴府女眷于後日,第二批離開此地返京。”說罷,拿了賈母贈的荷包離開了。
這時李嬷嬷上前行李後,對黛玉說道:“回縣君,剛才也有位公公去了咱們那。說是請縣君明日随祭後,便出發返京。”
黛玉想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是第一批,而賈家是第二批。怎麽就把她和賈家分開了呢。擡頭看賈母,賈母也是不解。于是便又吩咐人去探查,第一批和第二批回京城的名單裏都有誰。
稍時,打探的人回來了,說是第一批皆是文官及其女眷。第二批才是勳爵武将及其女眷。衆人知道緣由後,并未說什麽。只是賈母卻有些擔心黛玉的安全。
黛玉聽後,卻覺得有些奇怪。不說進宮祭拜,就說來了這裏這麽久。黛玉也還沒弄明白,這老太妃究竟是個什麽身份。死後入地宮竟然連皇帝,皇後都來了。一般的太妃也用不了這個仗勢呀。還有就是這分批而返的事情吧。第一批除了皇帝一家就只是一些文官,連北靜王府都在第二批。這年頭的文官地位已經這麽高了嗎?還有就是內務府的尚辇局也可以管這類事嗎?
第二天午後,黛玉的車架被排在三品文官女眷之中。慢慢的朝着京城方向駛進。
一路行來,黛玉也特意地結識了幾位文官女眷。不說路上彼此照應,就是日後也可多個來往的去處。路上這幾天,雖是葬禮流程以經全部走完了,但衆人還是不敢随意說笑。馬車靜靜地行駛着,讓黛玉有一種并不是回京,而是大遷移的感覺。
突變是發生在距京二百裏的時候。事情究竟是怎麽發生的,黛玉坐在車裏并不知道的。只是聽到一片喊殺聲,驚叫聲。黛玉的馬車便被林二管家護衛着離了主道,向側面駛去。
“林管家,究竟出了何事?我們的人有沒有都跟上。現在情況如何了?”黛玉見馬車不在前行,便掀起簾子問道。
“回縣君,是才前方山坡處沖出一大股刺客,直奔前面禦駕去了。剩下的一部分刺客,朝着咱們這邊過來了。因着咱們這批人,帶來的護院人手少。并不敢正面回擊刺客,奴才等只等先護着縣君的馬車向側面轉移了。”
靈光一閃,黛玉終于知道這是怎麽回事了。自古文官多出于清貧不講究排場,而勳貴卻豪富。随行護衛的人自是不能相比的。像林家這種文官家庭之所以家底殷實,那是因為林家前身也是有爵之家。黛玉一行十七,八人,在賈母那類人的眼裏,也不過是小打小鬧,但在這一群人裏,都是算很紮眼的了。
黛玉想着一群文弱書生,嬌弱女眷的。遭遇刺客,豈不是送羊入虎口嘛。就自己這智商都能發現,這是沒有內鬼引不來外狼的事情呢。
林管家見黛玉不說話,愣愣的出神,以為黛玉是被吓着了。“縣君莫怕,我們已經離那處很遠了。縣君一個女眷并不會被人刻意注意的。”
“此處地型如何?我們之後又要如何應變?”黛玉不是不懂裝懂的人。這麽多條人命跟着自己呢。稍有不甚,衆人可就命喪于此了。林管家必竟是此界土著人士,應該比自己這個一直處于和平年代的人強吧。
林管家見黛玉如此問,知道黛玉心中對自己的信任。自是要好好思慮一翻。
“刺客是從官道左邊沖出來的。此處是官道右邊的山林。現今天色還早,但也不适宜在此處長守。此番刺客應是有備而來,前路後路并不安全。不如棄車穿山去另一面。繞道回京可好。只是這樣一來,就要辛苦縣君了。”林二管家有些歉意的看着黛玉。
黛玉想了想,也覺得林二管家的方法是現今比較好的了。點了點頭。“就這樣辦吧。”雖然辛苦,但卻遠離危險。現今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黛玉讓所有跟出來侍候的女眷換身輕便的衣服,然後棄車入山林而去。
山林本沒有路,黛玉幾人走的很是辛苦。走了很久也沒有走出多遠。問黛玉為什麽知道沒有走出遠,那是因為還能隐隐約約可聽到山腳下的喊殺聲。
又走了一刻鐘,黛玉猛然回頭。說道:“不對,我們回去。”
“回去?”衆人不解。
“此番車隊遭遇刺客,必是裏應外合所致。若刺客敗逃,朝廷事後清點人數。發現獨我們不在。又豈是說的清楚的。一但無法證明,很有可能被認定是與刺客一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