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1961年的上半年依舊是在勞動和學習中度過的,或許到了最後的沖刺階段,他們幾個都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一眨眼就到了要上考場的日子。

這一年的高考是在七月二十一號,縣城裏沒有設置考點,得到省會去才行。

鄒茜玲一行五個跟周大平請了五天的假期,考試三天,提前一天去訂下旅館踩點考場位置,留一天在省城逛街。

周大平十分爽快地同意了,并且周紅嬸子還給他們一人煮了一顆紅雞蛋,祝願他們考試順利。在全國鬧荒的第三年,這五個雞蛋真的是十分珍貴的禮物了。

他們是七月二十號出發,同行的還有公社高中班上的另外四十多個同學,由校長親自帶隊,将他們安排到統一的旅店去。

這個年代的高考還沒有後世那樣誇張的令人重視,也鮮少會有家長會陪同去考試,大多是像公社這邊這樣統一送去考場,或者自己出發去考場的。

經歷過後世高考場景的鄒茜玲幾個對這氛圍還挺喜歡的,起碼不會說全民高考,考場外都擠滿了家長。

而且六十年代的高考是先填志願在考試,前幾天鄒茜玲幾個就到公社高中填了志願表,他們商量了很久之後,終于确定了要填寫的志願。

梁曉雪跟穿越前一樣選擇了醫學專業,顧一輝也是填了土木工程專業,紀燕珊和蕭念白也是幹回老本行學計算機。不過現在華國的計算機剛起步,據他們了解開設這個專業的只有三水大學,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畢業生。鄒茜玲和張思樂考慮到當前和未來十幾年內的政治環境不打算繼續以前的專業,鄒茜玲選了經濟學,張思樂選了農學(本來想選食品工程相關的,但是沒找到,索性就選了個最相近的,研究一下食材也行)。

紀燕珊和顧一輝這兩個專業在目前的大學裏最好的是京市那邊的三水大學,梁曉雪的專業南北都有所不錯的大學,為了同一個地區,選了京市那邊的醫科大學。鄒茜玲和張思樂兩個自然要跟他們在一塊,也是選了京市的大學。

看到他們交上來的志願表時公社校長差點沒把眼珠子瞪出來,這可都是全國有名的好大學,他們竟然這麽敢想?雖然他看好他們,覺得他們成績不錯,但是只是寄希望考個大學就成,沒敢想的這麽好啊。

把六個人叫過來确認了一遍之後,公社校長最終還是被他們說服,把他們的志願表就這樣交了。反正第一志願不行還有第二第三志願。大學志願不成還有大專志願。但是萬一要成了,那真是天上掉餡餅了,到時候的榮耀自然不必說,升遷也是很有機會的。

懷着這樣的隐秘興奮,校長反倒是最期待這次高考的人。

鄒茜玲幾個經過一年半的學習複習鞏固,已經準備得很充分了,尤其是俄語,每天背單詞記句子語法,還要聽聽力。他們一開始用的是蕭念白的收音機,後來唐朗搞來了一張收音機票和一百多塊錢讓鄒茜玲自己去買了一臺。每天特定時間收聽俄語廣播。有個電臺是教俄語基礎發音的,他們每天都得聽。

一年多來,不敢說發音怎麽樣,但是俄語書面考試肯定是沒問題的,俄語大字典五個人都啃過一遍。

真是很勤奮在學習,并沒有說是高考過就放松或者仗着自己從後世而來而看輕這次考試以及與他們同一時間考試的考生。每個年代都有天才都有學霸,從後世來的除了見識可能要廣一些,在智商上基本談不上碾壓,很多人都是很優秀的,這一點無從否定。

Advertisement

而且這個時候大學的錄取率還很低,可選擇的學校也沒有後世多,更別提今年還有許多在大躍*s時候匆忙辦的不合格的院校被取消了,高考的競争就更大了。因而他們這一年多來都沒敢放松,真是全身心在備考,感覺又回到了從前高三似的,甚至比那還要認真。

不過在考試的時候都不緊張,他們不是那種考試會緊張的性格,平時準備得充分了,上了考場絕對是淡定的。

因為報考的是理科,所以他們要考七科,就是在數理化的基礎上加一科政治,這年代的政治是必考的,不分文理。報考文科的同學就只需要考六科。

而顧一輝是土木工程,他在考完試後還得要加試,主要考繪制圖紙方面。這個難不倒他,土木工程的哪個不會畫圖,就算是後世計算機那麽發達能網絡建模了,還是要手繪工程圖紙練習的。

三天的考試一眨眼就過去,鄒茜玲幾個沒有跟随校長回去,而是在旅店續訂了一天,休息一晚後第二天便去逛省百貨,省大學等地。

蕭念白也跟着留了下來,這一年半的相處雖說沒讓他們的關系親如一家人,但是比起穿越前已經好很多了,最起碼紀燕珊也不會見到他就産生逆反心理。

逛街也不純粹是為了買東西,而是太久沒有出過遠門,想透透氣而已,回去之後還得秋收呢,可不得先放松下心情。

不過礙于各種票證,許多東西都只能看不能買,幾個人最後吃了頓國營飯店,也沒買什麽什麽回去。

回去之後沒幾天就秋收了。

今年開春種的水稻數量更少了,還是番薯土豆這些耐旱又比較高産的種的多,除了原先那些旱地,開荒出來的地也種了許多,秋收起來還是要費一番力氣。

但沒人會計較這會兒浪費的力氣,大家都卯足了勁來應對秋收,把糧食一顆顆歸入倉庫,看守得比眼珠子還要緊,畢竟這可是事關一年的口糧啊。

而且去年秋收還聽說有流民盜匪搶奪糧食,可不得更小心着,村裏聽到消息都自行組建了村民兵隊,每晚都得輪流巡邏倉庫。白天秋收時候也不放松,沒法勞動的老人小孩就在村口裏坐着玩耍,一看見外人就通報,勘察嚴厲的很,生怕混進盜賊進來。

公社的民兵組織也很重視流民蹿匪情況,每到秋收前後巡邏都比平日嚴格,這樣雖然麻煩了些,但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蹿匪的侵入。

鄒茜玲對這些蹿匪的感官很是複雜,他們這些人中大部分是沒得吃了才走上這犯罪道路,當然不排除本身就是餓匪的,可這樣的人畢竟在少數,建國後國家對盜匪的打擊是很嚴厲的。但是在同情他們的時候又覺得他們行為可惡,搶占了他人的糧食不說,有些還傷人甚至殺人,這行為實在是令人氣憤。

不過這情況也不會持續多久了,旱災馬上就要結束,屆時國家方面也會出臺新的政策來恢複秩序,安定社會。鄒茜玲記得在他們那個世界,旱災結束之後國家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歸還了農民的自留地不說,還鼓勵農民積極發展副業,大食堂是完全結束了。

這個平行世界國家的領導人會不會也出臺相應政策鄒茜玲還不知道,但是就從她給他們預警之後他們一系列應對旱災的動作就可以推斷出絕大部分人還是希望這個國家好的,想必相應的應對政策也不會少。

這個不是她能左右的問題,目前來說下坎山村沒有餓死一個人,沒有一個人吃觀音土,這就是很好的結果了。

秋收完畢後,放榜的日期也差不多了。鄒茜玲幾個安安心心地待在下坎山裏等成績,現在不比後世能直接上網查,着急也沒用,該放榜時自然放榜。

在這期間農忙過後的婦人們才有心情跟他們八卦這成績的事,問他們結果出來沒?能不能考中?

大部分是好奇,畢竟下坎山村很久沒有人去高考過了。也有那麽一兩個是說酸話的,說這麽久沒消息沒準是沒過,讓他們還是踏實種地,別想那麽多有的沒的,大學可不是那麽好考,哪是他們能夠到的。

說這酸話的除了本身刻薄,那就是跟他們有過過節的,比如那位嘴角有顆大黑痣的嬸子就是因為梁曉雪沒有教她的女兒行醫本事所以心懷不滿很久了,時不時都要刺激他們幾句,但是又不敢太過分,村長周大平照顧他們不說,村裏大部分人也對他們接納包容,而且人總是要生病的,生病還得找到梁曉雪頭上,因此不敢得罪死他們,就偶爾說幾句話刺激刺激。

鄒茜玲他們也不跟她計較,多說無益,反正成績下來了一切就見分曉了,掰扯那麽多無用的幹啥?本來就不是同一道的人。

不過考不上大學的言論還是在大多數人之間流傳的,就是周紅嬸子都安慰他們考不中不要緊,能有高中文憑很不錯了,也是很厲害的。

這樣的言論直到八月二十五號公社校長帶着人敲鑼打鼓找上門來時才消失。

他們全都考中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