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梁曉雪所在的醫療系有五個班,整個系的女生不多,她的班上只有五個女生,其中一個和她同宿舍,叫周安語,是京市本地人,父母都是從醫的,長得挺好看的一姑娘,性子瞧着有點傲,但學習成績是不錯的,跟幾個老師關系也熟悉的樣子。
聽說這一屆有許多人都看好她,覺得她未來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
本系的新生開學典禮上,她也作為新生代表上去講話了,吐字清晰腔調周正,內容更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激情昂揚,底下的學生鼓掌得厲害。
如果有後世校花的評選,那是當之無愧的系花了。
梁曉雪看着十分熱鬧,好像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候,朝氣蓬勃的新生對未來充滿幹勁,初生牛犢的勇氣。
開學典禮過後便是正式上課,醫療系的課程十分重,這個時候還不像後世那樣細分出許多專業,大家幾乎什麽都要學,無論是腫瘤科還是婦科,都歸在醫療系上面,除了理論還有實踐課,每一個醫療系的學生都不輕松。
而且在這課程中還要夾雜着勞動課,思想課,甚至是外語課。
梁曉雪有點苦惱的是現在許多教材是從蘇聯那邊過來的,她的俄文遠沒有鄒茜玲那樣厲害,要是只看譯本的話怕有些知識點翻譯得不夠準确,這不是指譯者水平不夠,而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譯者是按照他的理解翻譯的,梁曉雪認為應該自己再看一遍原版教材比較好,學校的圖書館有相關的原文版本,在閱讀的時候沒準自己會有新的收獲。
醫學本來就是很嚴謹的事情,尤其是她現在夾帶了後世的知識,如何将後世的知識與現在學的融合在一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而在正常上課勞動之後,又開始辛苦的俄語學習,尤其是專業相關的書籍。
不過在語言上她還有另外的優勢,她的英語學的很好,或者說是醫學英語學得非常好,專業詞彙基本沒有不清楚的。而因為現在的中蘇關系學校除了要學俄語課,還要學英語課,課程所占的比例不比俄語少。
這個年代的人大部分俄語學得好,英語基本是零基礎,許多人在上大學之前都沒接觸過英語,聽着他們磕磕絆絆地跟着塗着豔麗口紅的留美歸國女教師學二十六個字母,梁曉雪抱着俄語專業詞彙感到了安慰。
因為他們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醫學,所以英語學習也不是系統化的,而是講完字母,語法這些基礎的前提上,每節課都要教一些專業醫學詞彙,有點像速成班的效果。這并不是說是教師水平不夠,而是當前的大環境影響,要是按部就班慢慢來學,大概等他們畢業都沒辦法看懂英文教材。
不過梁曉雪覺得大概就他們這一屆以及往下再一兩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吧,因為京市還有其他幾個地方開始試點改學英文課程,在上大學前把英語基礎打一下,大學後就不用耗那麽多時間從頭來過了。
梁曉雪為了随大流也沒表現出自己會英語,每節上課也都認真跟着老師學習,只不過在這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學習能力,比常人要好一點,畢竟也不能裝太久。
不過即使英語這一門有優勢,穿越前也是讀醫的,但是梁曉雪的時間依舊非常緊張,在鄉下生活了将近兩三年,再一次重返校園,她心底有一種莫名的火熱。
她是愛醫學的,不然當初也不會選那麽辛苦的醫學,假期也不偷懶,想辦法到醫院去學習,本來穿越前她很快就能畢業後,已有很好的醫院願意接收她聘用她,只是沒想到會穿越,穿越後還附帶了中醫金手指,更是意料之外了。
Advertisement
在下坎山村的時候她在衛生站給人看病,帶學生教人治病,這一年多的經歷給她不是迷茫,而是越發堅定的心,尤其是到了大學之後,見到那麽多朝氣又刻苦的同學,被德才兼備的老師授課,那種想要變得更加優秀,想要做得更好走的更遠的心态就越發強烈了。
因此在課堂上除了認真學習,課後更是竭力去吸取那些專業知識,去了解這個世界的醫學大環境,而且還常去聽講座,以及蹭藥學院那邊的課程,畢竟她有中醫金手指,要是将這個抛棄荒廢就太可惜了,更何況雖然現在更加推崇西醫,可西醫的許多設備是跟不上的,目前連CT機都沒有發明,中醫的望聞問切有時候很有效果。
當然最重要是她還想盡最大能力去運用自己的金手指,她覺得這金手指在制藥上或許有很大的幫助,像是在下坎山村,基本沒有設備的情況下她都能摸索出藥物,要是懂得了制藥的遠離流程,或許還真能弄出許多有用的藥物。
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走,暫時來說她還沒有這麽多時間和精力去兼顧這麽多,只能先把本專業的課程給吃透,醫療系專科三年制,本科五年制,把本科五年要學的理論知識放在一個學期內學完,是她這個學期的目标,這要比獲得年紀第一還要難,更要付出許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梁曉雪上了大學之後過得比高三還要刻苦,每天就在教室圖書館自習室食堂和宿舍打轉,除了必要的課外活動,基本都不參加其他的,當然也有報個社團,大學社團是有學分的,最起碼得報一個。
她挑了個類似義務就診的社團,就是在課餘時間到附近農村給人看診或者宣傳衛生知識等等,挺有意思的一個社團,分工很明晰,中醫西醫的學生都有,但是中醫較多,西醫的話主要還是宣傳衛生知識。每次活動都要有高年級的帶隊,尤其是看診的,低年級學生不能單獨出診。
梁曉雪覺得這有點類似赤腳大夫,就跟她在下坎山村做的差不多,小病會出藥方,大病沒法看,只能勸人去醫院。雖說不是特別厲害,但是對農村或者貧窮的人來說确實是有用的。
治病涉及到生命問題,因此每次出診時候得記錄人員,每人的安排,這樣管理嚴格下去,才不至于粗心大意。
該社團在學校很有份量,招人也很嚴格,基本都是專業優秀生。梁曉雪報了以中醫系學生為主的診療部,這個部門的比試除了基本的中醫知識,還得診斷幾個案例,給出病症,寫出病情,以及中藥方。
報考中醫系的學生大部分是有家學淵源的,比如祖上世代是做大夫,像這種中醫世家出來的孩子,大部分家裏是從小教着行醫本事,基本的中醫知識對他們來說問題不大,看診的話只要不是太複雜也能答得出來。而對那些半路出家的就比較麻煩,畢竟社團招新的時候專業課程才進行沒有一個月時間,沒有點天分突擊都懸。
好在之前鄒茜玲出門給梁曉雪帶了許多醫學書,還有她自帶的金手指,比試出來的成績十分好,竟然跟中醫世家出來的學生不相上下。看到她的專業,大部分人都覺得玄幻了。
這個比試是中醫系那邊幾個專業教授出的題目,他們對這個社團很是看重,每一年都會親自來看負責診療部這邊的試題,并且從中找到好苗子。
中醫不比西醫,哪怕是來任教了,但是很多中醫大拿仍舊有收弟子的觀念,也就是俗稱的內門弟子,這樣的弟子才是他們中醫傳承的真正繼承人。如果遇到好的苗子,都會忍不住想要收進來帶在身邊親自教。
這并不是說對其他學生就不盡心了,而是兩者概念不一樣,有的學生天賦平平,你無論怎麽教導最終也只能走到一定的高度,而有個別天賦卓絕的,要是用教普通人的辦法去教,那就是浪費天賦浪費人才。而你要是用教天才的辦法去教普通人,那也是行不通的,跟揠苗助長沒什麽區別。
幾位教授看到梁曉雪關于比試最後兩道附加題的回答後都是眼前一亮,這兩道題不是一般人就能答得出來的,哪怕是醫學世家出生的,都不一定能看出病症。甚至是有過行醫經驗的大夫,沒有一定本事也不能懂。
但是梁曉雪卻看明白了,還給出了藥方,寫的十分詳細,像是胸有成竹一般。這對一個新生來說是十分不容易的,還是個醫療系那邊的新生!
幾個教授看了之後,都決定把人喊到跟前來,試探一下她是否真的有水平,還是恰巧見過這種病例(雖然覺得不大可能),如果是前者,那大概就要考慮說服她轉專業了,雖然當前西醫前程比中醫好,但是術業有專攻,選擇合适自己的才行。
他們也舍不得讓這樣一個學中醫的好苗子糟蹋了她的天分。
梁曉雪被喊過去的時候還有點懵,她沒有想到比試那兩道附加題是教授們用來選拔好苗子,雖然做的時候覺得比前面的案列要難要複雜,但是對有了金手指的她來說難度可以接受,腦海裏就像有診療過這種病症一樣,思考了一下就解決出來了。
沒想到倒是因此引得了專業教授的注目,真是意外了。
--------------------
作者有話要說:
上大學以後,梁曉雪的金手指才是真的發揮出來,其實她才是擁有最牛逼金手指的啊!當然,師兄那一對也是很厲害了,他們本身的專業和天賦就是這個時代的金手指。
這樣一看,在這樣的環境下,鄒茜玲幾個的金手指才是雞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