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直男心(上)

寧玚見潘青站在那不動地方,眼睛賊溜溜的瞧他。

……媽蛋,老子臉上有花嗎?看個屁!

“你是準備讓老子把你踢出去嗎?”寧玚冷冷的瞥了一眼。

潘青身子就是一凜,忙施禮:“屬下這就去安排!”

看着一溜煙跑出的潘青,寧玚自己清楚,他不是心血來潮的讓人去查蘇沅兒的。

出京城前,蘇皇後就想把這蘇沅兒塞給他,如今一個月過去,他居然與這小姑娘在不同地方遇見兩次。

哼!他自然不能把這當成是巧遇了!

若只是蘇皇後賊心不死,讓蘇沅兒用這種方式纏着他,引起他的注意倒也無妨。

因這小姑娘雖然臉蛋長得漂亮,可還沒及笄,身材平得就和搓衣板似的,他又不戀童,怎麽能中她的美人計。

但今天蘇沅兒竟然會與火雲這般親近,這就讓人懷疑了!

戰馬對于一個将軍來說,不僅僅是他的坐騎,而是他戰場上的夥伴,他的戰友。

火雲從他十五歲從軍以來,一直跟着他,歷經了無數次的大小戰役,從不認二主。

今天居然認了蘇沅兒,看來是蘇沅兒在他沒有注意到的時候,接近過火雲,或者更确切的說進入過他的生活領地!

他是不相信,在他克妻名頭那麽響亮的情況下,她處心積慮這樣做,僅僅是為了成為他的女人!

她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麽?!

最主要的是她接近火雲所用的方式手段他竟是毫無察覺的。

Advertisement

這種被人惦記和挖牆腳的感覺是讓他很不舒服的!

但他寧玚可不是随便能惹的!

…………

他五歲就沒了母妃。

在他童年記憶裏,他的母妃是個安靜、柔弱的婦人。

母妃的寝宮在他看來是整個皇宮中最幽靜的地方。

父皇從來沒有來過,母妃也很少出去,她常常流着淚在殿中一坐就是一天。

他到如今也不明白,母妃怎麽會有那麽多眼淚,流也流不盡。

不過母妃也有開心的時刻,就是聽到父皇在衆人面前誇贊他,賞賜他。

她會把他抱在懷裏,親他的臉頰,然後給他講父皇當年打仗的故事,讓他好好的與父皇學,長大了做一個讓父皇引以為傲的皇子。

只是父皇那麽多兒子,誇贊他的時候并不多……

母妃很疼他,他如今還能清楚的記得,她哄他睡覺時,唱的兒歌。

他病了,她抱着他,她單薄卻又溫暖的懷抱。

但後來,母妃病了,她大口大口的吐血。

他哭着去找父皇,父皇來了,母妃卻反鎖門,不見父皇。

她說只有這樣父皇才能記住她一些,才會把對她的歉疚,轉成對他的好!

他還記得母妃臨終前,拉着他的手流淚:“玚兒,是母妃不好,母妃生了你,卻護不了你!

玚兒,你要好好活着,你要記住在這宮裏,不要相信任何人,你只能靠你自己!”

人世間讓一個孩子最殘酷的長大,就是讓他與他最愛的親人生死離別。

他一直記着母妃最後的話!

他拒絕了父皇要把放到別的宮妃那裏養大的提議,他自己住到了皇子的承乾殿。

他努力學武,學習各種技能,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但他不屑于玩什麽心眼。

不管宮裏那些人使出多少腌漬手段和陰謀詭計,他只有一條,就是打,用他的鐵拳、用他的絕對實力,把那些人都打趴下,打成渣渣!

在他看來有些人就是賤骨頭,只有打疼了,才會長記性,打服了,才會真的老實!

十五歲時,他離開了皇城,去了與北胡交界的寧門關。

雖然邊關艱苦的生活無法與皇宮錦衣玉食相比。

但是他在那片戰火燎原的土地上,找到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和快樂。

還有經過生死考驗和熱血洗禮過的同袍之情。

那時守關的是戰功赫赫的柳将軍和他的柳家軍。

柳将軍沒有把他當做高高在上的皇子,而是待他如父如兄,讓他第一次感到了什麽叫做男人之間的友情,第一次由衷的佩服一個人。

在他看來柳将軍是沒有什麽缺點的戰神,唯一讓人有些诟病的,就是對小妾過于寵愛了,為了怕家中嫡妻欺負愛妾,竟然把這女子帶到了邊關。

他十六歲那年,北胡人在邊境集結了三萬大軍,戰事一觸即發。

他第一次要面對這麽大的戰役,有些緊張的睡不着,便去找柳将軍說話。

可是他剛走到柳将軍房門前,就聽見裏面傳來柳将軍的一聲慘叫。

等他與侍衛破門而入時,看到便是赤、裸着身子的柳将軍,面如金紙,捂着鮮血淋漓的下、身,疼的在地上打滾。

而被柳将軍一掌打到牆角,同樣不着寸縷的那個愛妾,盡管氣息奄奄,仍努力的用嘴咀嚼着柳将軍的命根子。

當夜,北胡人攻關,沒了主帥的柳家軍敗了。

他在侍衛們的掩護下,帶着重傷的柳将軍棄城,躲到到了百裏外的山上。

第二日探子回報,北胡人連夜屠城,寧門關一萬百姓無一幸存。

而柳将軍的愛妾實際上是北胡人的暗探,從到了柳将軍身邊,千方百計的得到了柳将軍的信任和寵愛後,就一直再找機會殺死柳将軍。

得知這一切的柳将軍拉着他的手,連叫了三聲:“報仇!報仇!報仇!”,便吐血而亡。

可憐柳将軍那樣的一位铮铮鐵血男兒,沒有戰死沙場,沒有馬革裹屍,就生生死在了一個女人的嘴下。

他掩埋了柳将軍的屍首,率領剩下的柳家軍的兩千軍士,連夜返回了寧門關。

他先帶着十幾名侍衛,趁北胡人大勝,慶祝狂歡之計,潛入城內,刺殺了敵帥,然後放火燒城。

兩千戰士與敵軍以命相搏,這一場殊死之戰,被大祁史書稱為:“寧門關血戰!”

雖最後奪回了寧門關,代價也是慘重。

他心口中箭,差點死掉,兩千好兒郎最後只剩下不到二百人。

這些人從那以後,便一直跟着他,都成了謙王軍的将領。

自此他一戰成名,開啓了他和他的謙王軍的峥嵘歲月。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