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宿誼這頓全牛宴質量是非常高的。

雖然這裏的廚子們并沒有做過類似的菜, 但宿誼略微講解一下之後, 廚子們做出的成品連挑剔的宿誼都覺得不錯。

只能說廚藝這種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特別是這種家常菜,對他們而言,要做出還算好的味道,并不算難。

當然,那也是味道還算好而已, 肯定趕不上現代的大廚。但這樣對調味料匮乏的古代人, 已經足夠震撼了。

特別是,這其中還有許多從未嘗過的食材。西紅柿、土豆、蘿蔔、紅薯之類, 沒吃到一樣,他們就要驚嘆半天,還要用華麗的語言發表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嘆。

然而這一切都在皇帝陛下的風卷殘雲中啞住了。

他們在稱贊西紅柿炖牛腩的酸甜可口的時候, 皇帝陛下一筷子夾走了三大塊牛腩;

他們在稱贊土豆燒牛肉入口即化的時候,皇帝陛下一勺子舀走了了一小半土豆;

他們才稱贊蘿蔔……

不, 他們不稱贊了, 他們開始埋頭苦吃。

要是其餘人, 他們還能諷刺一句教養不好,吃相粗魯。但對面好歹是皇帝,他們就算腹诽,也不敢說出來。

皇帝陛下抹了抹嘴, 還火燒澆油的說這兩小崽子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和他們的長輩一點都不像。

皇帝陛下吃的開心就開始回憶過往,王家的搶了他一條豬腿(行軍途中可沒人說豬肉難吃了), 衛家的人偷吃了兩只兔子,正準備吃第三只獨食的時候被其他将領追着打。

在皇帝陛下口中,他的屬下們全都是不餓也可以吃掉一頭牛的神人。

他們還真的偷偷牽走了敵軍将領拉車的牛并且分贓吃掉了。

宿誼忍不住總結道:“飯場如戰場啊。”

Advertisement

皇帝陛下頻頻點頭:“沒錯沒錯,宿道長所言極是。”

然後皇帝陛下再次對王博源和衛琤道:“你們真是太弱了,半點沒有長輩的風範啊。”

王博源和衛琤風中淩亂。王家和衛家雖然都是世家,但以他們現在堅定的皇黨立場就可以得知,他們在昱朝立國之前,就是皇家的下屬,甚至是當今皇帝的下屬。

所以王家和衛家的人的确都跟着當今皇帝陛下南征北戰過。

不過王博源和衛琤并非家中長子,雖然他們年紀和慕晏差不多,但慕晏是少年時期便跟在皇帝身邊,立下汗馬功勞,是昱朝最年輕的将領。

這兩人,還待在家中讀書習字,對外界戰亂半點沒感覺呢。

比起皇族家眷的辛苦躲藏,這些世家大族的家眷日子明顯好過許多。皇族為了争奪天下,也會優先接這些下屬的家眷進入他們的領地。

在宿誼看來,這算是對自己的家人很渣。但在當時,這是十分能收攏人心的舉措,是仁君的象征。

歷史中每一位開國君王,對自己私情都狠得下心,在私德上都堪稱渣滓典範。

但這些人,往往是天下人交口稱贊的明君。

皇帝陛下其實已經好許多了,這大概跟他其實并不算開國君王,先帝才算有關系。所以許多扮黑臉的舉措是先帝在做。

可惜,先帝在登基前夕去了,沒能真正舉行登基大典。不過追封為當朝太祖,也算是開國皇帝了。

王博源和衛琤一直接受的是世家貴族的精英教育,聽到的是世家貴族一定要美儀态,要裝逼的教導。

現在突然得知他們所懼怕或敬佩的長輩、兄長,原來還有這麽一副面貌,都有點接受不良。

于是實際上還嫩着的兩人,回去之後就滿腦子都是“長輩/兄長是不是真那樣”,而把新的食材的事暫且抛到腦後了。

這也不怪他們。這次宿誼只是把吃食做好了拿出來,并沒有對其習性作說明。所以這兩人也沒多在意。

漢朝絲綢之路開啓之後,中原引進了許多從未見過的食材調料。現在昱朝統治逐漸穩定,對外貿易又開始恢複,所以他們也時常見到許多新鮮的東西。

其實衛琤還稍稍留心了一下。宿誼之前說過高産、不擇土壤的糧食作物,衛琤很想問,這些食材是不是也是這樣。

但宿誼這次沒有解說,皇帝又在這裏,衛琤也是個好人,并不想給宿誼招惹來麻煩——他知道這些糧食對昱朝的重要性。所以這次便沒有詢問。

再加上之後又被長輩和兄長的事跡震驚了一下,他便暫時沒有想起這個。

宿誼說的海外風光和礦産,最主要的是礦産,兩人倒是沒有忘記,轉頭回去就跟家人說了。

但這些人和皇帝陛下一樣,知道無法前往之後,就只是嘆息一聲,沒再多想。

他們不是沒有冒險精神的人,如果知道有可能性能去查探一番,他們肯定會去。但宿誼既然都說了無法前往,那肯定是無法前往。

畢竟宿誼攔着別人去那裏也沒好處,反而是去了,他好處才大。

而且,宿誼的名聲經過陳家的事之後,更加響亮了。特別是他将神秘玄學的手段,用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解釋之後,那些人覺得,宿誼更加神奇了。

這叫什麽?舉重若輕?

于是,宿誼在陳家的事,雖然陳家有心想瞞下來,還是沒能瞞下來。

陳仲心中愧疚頗深,對宿誼更加好,那是後話。

至于許多方士對宿誼漸漸恨之入骨,畢竟砸人飯碗斷人財路如同殺父殺母之仇,他們一直暗中等待機會報複宿誼。那……也是後話。

宿誼太宅了,就算有所謂得道高人的邀約,也全部毫不留情的拒絕。任人怎麽激将都沒用。

而這個時代,還沒有人敢跑人家大門前叫門示威。

感謝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對宿誼提供的人身保護。

慕晏和太子這頓飯一直吃的提心吊膽。他兩将新作物的事瞞下來,本以為在宿誼做出缽缽雞的時候就會洩露,沒想到那些世家也不約而同的沒有外傳。

今天皇帝已經吃到了新的糧食作物,這肯定是瞞不下去了。

但沒想到的是,皇帝就這麽走了,并沒有過多的詢問。

太子疑惑,是不是這次大哥沒說新作物的特性,所以父皇才沒多問?

慕晏可沒有太子這麽傻白甜。他知道,從漢朝開放對外貿易起,皇帝最初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自己享樂,而是為了去海外尋求對民衆有用的物品。

皇帝頗有盛世君主之相,他的敏感度不會這麽低。

果不其然,在第二天當值的時候,皇帝就把慕晏叫了去,問及了此事。

在得知此作物還沒有大量種子可供種植之後,皇帝笑罵道:“朕就知道,真對昱朝有意,康樂豈會不說?不過即使只有很少的分量,好歹能種一點是一點,讓農人先種着試試看,康樂就這麽将其吃掉了。”

慕晏見皇帝不但沒有生氣,還一副縱容的模樣,心中安定不少。

“宿道長本有意将其獻上,現在或許只是故意将其做成菜肴。”慕晏道。

皇帝點頭,道:“都吃過了,知道可以吃,還好吃,那麽推廣就不難了。不愧是康樂。”

皇帝在得到确切消息之後,就不再多問,反而讓慕晏對其保密,就當不知道。

“太子那裏,也不用多說,看他能悟出多少吧。”皇帝說起太子的時候,眉眼間閃過一絲無奈,“康樂最近名聲越來越大,有越來越多的僧道方士想借着康樂出名,你多擔待點,可別讓他着了道。”

“微臣遵旨。”慕晏道。

皇帝又問了一些宿誼的日常,在聽聞他自陳家相邀之後,又從不踏出門扉之後,皇帝長籲短嘆了許久,表情陰郁的讓慕晏退下了。

慕晏已經習慣了。自宿誼住在他隔壁之後,皇帝每隔幾日就要詢問一下慕晏宿誼的生活。別人還以為皇帝又在謀劃什麽呢。

若不是皇帝吩咐,以慕晏的高傲,即使好奇宿誼的神奇手段,也不會在第一日就登門拜訪。

不過現在即使沒有皇帝的吩咐,慕晏也日日報道,去纏着宿誼聽“故事”了。

對此,宿誼表示,他不給慕晏好臉色,實在是有理由的。

他又不是評書先生。

皇帝對身邊控制力很強,他和衆臣商量前朝之事,除了同樣商議之人,其餘人都無法探尋消息。

所以皇帝對宿誼的關注,只有慕晏知道。就連伺候的宦官宮女,都是在門外等候。

而這些人,就算聽到了也不會洩露給他人。

正是因為皇帝對宿誼的秘密關注,讓慕晏感覺,宿誼絕不僅僅是神奇的道士這麽簡單。

不過慕晏也沒有去探尋宿誼身世的意向就是。有時候,知道的太多了,對自身并無益處。他只要知道,宿誼是個有意思的人,可堪交往就成。

皇帝有意将此事瞞下,太子和慕晏更是如此。他們希望宿誼能夠過一段時間安靜日子。

好歹都要過年了,還是宿誼在京城過的第一個年,好歹過個清淨年。

但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宿誼這麽低調,還是有事找上門來。

前面說了,天師道的張家戰敗并歸順之後,張家舉家搬遷到京城。

雖然皇帝不承認天師道,張家也低調着,但天師道信徒還是存在,并繼續以天師道傳教。在宿誼來京城之前,天師道仍舊是道教最有力的一支,頗受上層貴族推崇。

可宿誼來了,受封天師,他們的日子就不怎麽好過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