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俞家在村裏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陸陸續續的有人拿着一些禮物過來祝賀。

有的還會進廚房,看看有什麽能幫得上忙的。

聽到俞向安年紀輕輕掌勺,誇贊的話頓時就一連串的冒了出來, “哎喲喂喲這麽香,我進來前還以為你去請了哪個大廚來幫忙, 居然是你家的孫女, 這本事沒得說。”

“只要別的不說, 這香味真是霸道,聞着我都想要偷偷吃一塊了。”

“這閨女今年多大呀?許了人沒有?”

問的人其實也沒想着要給自家的兒子求娶,身份不匹配啊, 他們有自知之明, 有正式崗位城裏人不會嫁給村裏小夥子,除非是有重大短板,那就另說。

許小娟在旁邊認人, 到後面,俞向安已經放棄了, 許小娟應該也是, 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機械的跟着楊慧麗打招呼。

好不容易, 開飯了,紅燒肉、清蒸魚、十全大丸子、釀豆腐、肉絲炒山珍、清蒸雲肉、肉沫炖南瓜, 最後還有一個豆腐魚湯,八個菜一一端了上來, 分量滿滿的, 這些菜,大半都是俞向安做的。

看到這些菜色,許家人臉色變得更好了。

他們閨女到這家裏來, 以後的日子,差不了。

菜一上,一吃到嘴裏,多餘的寒暄全都消失不見。

包括新郎新娘。

誰都顧不上說話,像是一場無形的比賽,一個個都在用自己最快的速度伸出筷子。

俞向安注意到了隔了一個位置坐着的俞滿昌的兩位舅舅,身材不高,但是很壯實,那一身的肌肉就算有衣服遮擋,也能隐隐看個輪廓。

楊慧麗娘家兄弟多,當初張茶花看中她,是先看中了她娘家兄弟衆多,然後再一看人,沒的說,這個兒媳婦,她要了。

她娘家在偏僻的山裏,山路不好走,從他們村到這裏只能靠兩條腿,要走大半天。

Advertisement

他們那裏偏僻,窮,相對應的,他們那裏的人很多都是靠山吃飯的,他們那裏的山,石頭多,相當于做着一半農民,一半獵戶的生活。

他們帶來了肉,還有山珍,俞向安在做菜的時候就很想要了,這具身體還在發育中,之前沒有西西農場的時候,每天睡覺都會醒要起床摸一根紅薯啃了填肚子,有了農場,證實了西西農場裏面的東西對人無害之後,她晚上的宵夜就多了,等之後去了一趟市裏,把一部分蘋果換了物資,仍舊說不上真的豐富。

現在有機會,自然就想着擴充一下。

他們一家今天要在這裏歇一晚,淩晨再回去,飯後找大伯娘,讓她幫忙在中間牽線吧,原主跟這兩個人着實沒有什麽交集,在原主的記憶裏,這是她第3次見到,能有什麽交情。

沒多久,準備的菜就被清空了,幸好飯還夠,不然張茶花都要擔心是不是大家沒吃飽。

就這一頓,肯定要把場子給撐起來的。

這時候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說起話來,中心是一對新人。

不過到了後面,俞青山拿出了那張報紙,俞向安變成了中心。

“……”

好了,真的別誇我了,我真的沒那麽有才華,你們這樣,我很心虛啊。

幸好時間不早了,新娘的娘家人和俞常存他們要回去了,這個話題終于告一段落,讓她松了口氣。

她拉了楊慧麗說了這事,借口是她的同事之前聽她說了,想要換一些吃,用錢用票換都可以。

一聽是這樣的事兒,楊慧麗立刻拍板定了下來,“你看中了什麽?你跟伯娘說,直接送你同事就好。”

“不行,這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定要給不然我就不做這個中間人了。”

楊慧麗有些擔憂:“這種事兒,不會傳出去吧,要是對你有妨礙,就別了。”

“你放心,就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別人知道了也說不出什麽來。”

“那就好。”

楊慧麗是願意的,他們這裏各種票不好收集,她娘家那邊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布票。

“你要哪些?山裏面的山貨種類可不少。”

“都要一些,幹蘑菇想要多一些。”

“伯娘這裏還有,他們過來帶了不少,現在還剩下一些,你先帶回去。”

俞向安就拿出錢來,“我今天沒帶票,就用這些換。”

“這哪能要你的錢。”

“這是他們換的,不收錢哪行,舅舅他們收集這些也不容易,要是白送她們也不肯收的。”

“那就多給一點,你送一點,以後好說話。”

好一番推送,楊慧麗才收下,然後就張羅着休息了。

在老宅,他們家是有一間房間的,一直空着,回來就能睡。

雖然只有一張床,但床很大,趙巧娘、葉七佳、俞向安和兩個小的都能睡下。

俞青山就和俞向海用凳子拼在一起湊合。

他們一家要早睡是因為明天半夜起來早點回去,要回去上班。

楊慧麗那邊,則是沒那麽快,點起了燈,開始聽俞滿屋念今天的人情往來,這些以後都是要還的。

鄉裏鄉親送的基本都是一些菜幹之類的不值錢的,也有出手大方的,出手最大方的自然就是俞青山這個親叔叔了。

俞青山送了一個熱水壺,在冬天的時候就能喝上熱水了,以前他也買了一個給爸媽用,但是現在時間久了,那個熱水壺有些不保溫了,他就在買了一個當做賀禮,反正到時候肯定不是新人才能用,一大家子都能享受到,一般來說要送成雙成對的,不過一個熱水壺單個價值高,供銷社裏要十幾塊,還要票,這種送一個也沒有人會說什麽,不過一個不好看也不好聽,他就另外再送了一塊灰色的布料,足夠做件衣服的,這也就是親叔叔了,這手筆,楊慧麗看到的時候都啧舌。

俞向海送了一對紅色的毛巾,這種毛巾不便宜,一對毛巾兩塊多,可以用很久。

而且葉七佳之前已經送過一塊紅蓋頭。

這也是葉七佳利用在供銷社裏拿下的瑕疵品,她當時要了兩對,一對自己用,另外一對就放着,現在拿出來送禮很體面,實際上花費的錢也不多。

俞向安沒有結婚,按理來說不用送,不過她要是想送,那也是她的一份心意。

俞向安就送了一包糖。

果然是一門貴親,第二天新娘子也知道了,在心裏啧舌,這二叔一家子加起來花了得多少錢啊?

她收的彩禮才三十塊。

但其實真花的錢不多,那個水壺也是瑕疵品只要錢不用票。

葉七佳跟她的同事說了,家裏現在要送禮,她的同事就把這次的機會讓給她了。

不得不說有個在供銷社上班的人就是便利,不知道能節省多少錢和票。

他們回去張茶花準備了大包小包,不過要走夜路,俞青山只帶了一點,張茶花在他們每次回來都會準備不少東西讓他們帶回去,這次也沒辦法,只能想着下次再多準備一些。

城裏不比鄉下什麽都要買。

這裏帶一些回去就能節省一點錢,積少成多,積沙成塔,日積月累下來也能節省下一筆不少的數目了。

在路上趙巧娘松了一口氣,昨天雖然忙得團團轉,今天要頂着露水起來就着月光走山路回公社,再輾轉回城,不過她婆婆沒有罵她,這一關就算過了。

俞向安看着月光下有些恐怖的山林:“……”

怪不得俞青山和俞向海會帶上防身的東西出發,這看上去實在有點恐怖。

要是突然從裏面蹦出什麽野生動物,一點也不奇怪。

開心是開心,有一個包裹是她的,說是她同事要的,實際上這些都會進到她的口袋,以後她的食譜要能更豐富一些了。

不過這種經歷……真的挺考驗人的承受能力的。

俞青山自然發現了俞向安的緊張,笑了笑:“你別擔心,這條路我熟,閉着眼睛走都不會走錯,不會發生什麽意外的,去到公社也不遠。”

他們要走去公社,然後蹭車回縣城。

對方這麽早就要出車,他們只能配合,總不能耽誤人家的事。

今天月光很亮,一路上都沒被石子絆倒過,在公社廠裏等了小半個小時,成功蹭上了車。

在後車廂裏,葉七佳懷裏抱着呼呼大睡的俞明傑,想到了自己的婚禮。

她當初嫁過來,俞家是出了一臺自行車,她嫁過來的時候沒有帶着自行車,不過陪嫁了一臺縫紉機,價值差不多。

她沒有帶自行車回來,是因為自行車她爸用的上,而他們都在附近是用不上的。

再加上除了這個之外,俞家還提供了房子,讓她管家。

怪不得她媽總是說她嫁到了個好人家。

偶爾俞家這邊的親戚需要她幫忙,她也沒什麽,比如這次買水壺那錢都是公公出的,他們小兩口就出了那個毛巾的錢。

這辦喜事,多少年才一次?

葉七佳這筆賬還是會算的。

俞向海同樣有些唏噓,轉眼,他堂弟也娶媳婦了,現在回想起來,他娶媳婦的時候還像是在昨天。

他覺得他媳婦很好,不是沒有人在他耳邊說些有的沒的,他從來不放在心上。

雖然是因為自己媳婦弟弟年紀太小了還要好些年,不過她丈母娘的身體也不至于差到完全不能上班,而且要是真的到那個地步,要是不願意給女兒的話,轉手賣出去,那可能得不少錢,這個工作,雖然是要貼補娘家,但是對比一下兩個小舅子的年紀,其實也不會太長,等以後這個工作還不是給他們的孩子。

而且她貼補娘家在婚前就說好了,他當時就覺得沒問題,現在不覺得有問題,夫妻兩個互相體諒,日子自然過得和和美美。

他們說閑話,就是嫉妒他們小日子過的好呢,希望堂弟和他媳婦也能過上相知相得的好日子。

另一頭,也早早起來的楊慧麗把屋裏屋外都收拾好,剛坐下,就想起來小安說的事情,去找她兩個哥哥,他們也要準備回去了。

聽到楊慧麗說了這事兒,她兩個哥哥自然沒有不答應的,而且他們還收到了俞向安給楊慧麗的錢,算一下,這價格可比他們賣去收購站劃算,他們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她要多少?”

要是要的量大的話,他們家不夠,跟別人一說很快就能湊齊,他們那邊種的糧食少,山貨在他們的飲食中占了不少的比例。

他們有不少人都很願意把這些換成錢,然後再買正經的糧食填飽肚子的。

于是俞向安就有了一個穩定又可靠的山貨供貨處。

俞滿昌結婚了,俞青山就惦記起了自己二兒子,他可比滿昌要大啊,今年都二十二歲了,他的終身大事怎麽樣了?

恰好,過兩天收到了俞向晏的來信,俞青山看了,心情複雜的長嘆了一口氣。

老二從初中就對人家上心了,他開竅得早,性子犟,輕易不會改變主意,本來他是不樂意繼續往上念的,他跟老大一樣念不下書,但是為了跟自己的意中人多相處一段時間,硬是念上了高中,後來因為對方家裏出了變故,爸爸下放,媽改嫁,還要下鄉去當知青,他求着他,他就去走了些關系,給他和他的女同學安排到同一個地方下鄉,就是為了能夠就近照顧。

現在也下鄉兩年了,俗話說得好,烈女怕纏郎,他兒子做到這地步,終于打動了女方,也士順理成章,就是這實在讓他這個當爸爸的心情複雜。

以前是他們家高攀不上,現在這情況,沒什麽好好說,但是有什麽,或許她就會牽連到他。

但是他是不會回頭的,現在他們都要成家了。

這是他自己選的路,他這當爸的還能怎麽樣,他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管怎麽着,也得給他們準備東西,這可是人生大事,一輩子也就這麽一次了。

俞向晏下鄉的地方距離他們這裏不是太遠,雖然是隔壁省,不過從他們縣城的火車站坐五個小時的火車,然後再轉兩趟車,就能到。

這比老四下鄉的地方要遠半天。

當初如果不是沒辦法,他更想讓他們下鄉道老家的紅星生産大隊裏去,有爺爺大伯他們照顧,完全不用擔心。

只可惜他認識的人太少了,沒辦法操作。

現在只能寄一些東西過去,要去那邊至少要兩天假,要是火車晚點,就需要三天,但是現在的情況,晚點是很常見的。

他們這個月已經不能請假了。

俞青山開始盤算起家底來。

剛剛給俞滿昌送禮出了一筆錢,家裏還有八十塊,他打算預支點工錢,湊夠一百給他。

本來家底不止這個的,他級別高,一個月就能拿四十多,還會有額外的獎金津貼,但是因着爸的病,家底都耗進去了,這八十塊,還是剛攢下來的。

幸好之前多少還存了一些東西。

老大結婚的時候家裏出了房子自行車,另外還有三十塊的彩禮,老二結婚房子是沒有了,自行車也沒有,自然錢這方面要補償一些。

沒道理老大老二結婚差那麽多。

知道俞向晏要成家了,俞向海和俞向安也決定出自己的一份心意,俞向海的路子不寬廣,不過葉七佳在供銷社上班,能夠拿到不少的好東西,他們就準備了足夠做兩身新衣服的布。

這是個大手筆了。

二十多塊錢就這麽砸下去了。

俞向安準備的是吃的,自制黃豆醬、自制水果罐頭,用水果罐頭的瓶子洗幹淨,消好毒之後再放進去的,這樣自制的水果罐頭味道不差,保質期沒那麽長,不過也足夠了。

還準備了一些比較貼心的小玩意,比如說女孩子用的紅色發夾發繩,還有雪花膏等等,另外送了一對紅色大花枕套。

再加上秦家的、老家爺爺大伯的,這個包裹看上去貼別壯觀。

俞向晏是算着時間的,差不多了就去郵局問問,跟他計算的日子差了一天,就領到了他的包裹,滿滿當當的。

這郵費都不是一筆小錢。

看着他扛着大包小包的回來,大隊裏其他人看到都上來道喜了。

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兩個要成家了,為此他們特意在知青點外面選了一塊地,申請建房子,現在房子已經建好了,就等着主人住進去了。

他們對俞向晏這個知青還是覺得不錯的,這個知青踏實,模樣也長得周正,還有着一手做菜的本事,自他來了之後,露了一手,他們這附近,哪家要辦什麽大事兒都要請他去掌勺。

雖然沒有幾個會給錢,但是會給東西,飯菜那是肯定有的,另外有的送米送面,有的送雞蛋,哪一回都空不了手。

另外他做人又大方,會來事兒,幫忙寫信什麽的、看信之類的,不少人就愛找他,村裏沒有幾個人對這個外來戶有敵意的。

之前他也說過他寫了信回家告知父母,所以現在看到他這個包裹的就猜到八九不離十了。

“來,我來幫你!”

“叔,不用,我能行。”

“這什麽東西啊?你看了沒有?”

“還沒拆,我也不知道。”

他在知青點的好友曲嶺山聽到消息跑了過來幫忙,一起把包裹拿去了新房,到了新房,還有人想跟進來看,被曲嶺山攔住了。

好不容易關上門,曲嶺山累得不行。

他們未必是有壞心,但是就喜歡看熱鬧。

也不懂什麽叫保持距離。

有的時候就很累。

俞向晏解開大大的包裹,先去拿信,厚厚的一疊。

這信挺厚,最上面是他爸寫的,後面有他大哥、大伯他們寫的。

都是讓他好好對待人家姑娘,踏實過日子的話,還有就是遇到什麽困難及時寫信回去。

他先把一雙鞋墊拿了出來。

信封裏有一半的錢,另一半就藏在這鞋墊裏。

爸爸給了他一百塊,爺爺給了他五塊錢,外公給了他十塊。

這是一筆巨款。

有了這筆錢,他能把這家收拾的再妥當一些。

現在這房子就只有一間,包括卧室、客廳、廚房,洗澡的地方只是簡單地圍了起來。

之前只是手頭拮據,沒辦法,現在有了這些錢,他就能把房子收拾的好一些了。

雖然建泥磚房花銷不大,但是木材、人工飯錢也是一筆支出。

現在幹脆再起兩間半吧,一間給溫毅真那小子,一間給他們以後的孩子,那半間用來做廚房洗澡間。

曲嶺山看着這一大堆,啧啧,“你家裏對你可以啊,下鄉這麽久還能給你這麽多東西。”

俞向晏得意的笑了笑,“那是。”

曲嶺山翻了個白眼,“我家裏也不差,你得意個啥!”

他家裏比他家可寬裕多了,如果他要是寫信回去說他要結婚……估計他爸媽不僅不會寄東西過來,可能還會千裏迢迢過來打斷他的腿吧。

想到這裏,他摸了摸鼻子。

咳咳,這怎麽一樣呢,他可沒有心上人。

俞向晏把信和鞋墊放好,就開始看起其他東西來,大伯給了他一袋糧食,糧票若幹,外婆給了他兩雙新鞋,舅舅兩斤糖,大哥大嫂給了布料,妹妹給他做了吃的,還有一些适合女孩子用的小玩意兒,怪不得說女孩子更細心,他之前都沒注意到,這個發夾如真肯定也會喜歡。

有了這些東西這個婚禮就能過得去了,現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想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她自己最好的東西。

以後回憶起來,不會有太多遺憾。

當然,他也把這些一筆筆的記在心裏。

他現在沒有太多的本事,但是他不會一直都是這樣的。

……

這個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另一位主人公的嘴裏,她旁邊的女知青有些羨慕的看着她。

來到鄉下熬不過去,嫁給當地人的知青不少,不過要換成是她,她得說,還是嫁給知青更合心意。

嫁給當地人是不用那麽辛苦了,但是要說不下地那是不行的,她們下鄉遭了多少罪?

除了下地,最先遭遇的是語言問題,要當一陣瞎子聾子,先學會這裏的本地話,才能跟別人交流,那也僅限簡單的交流,嫁給本地人,對方說的急了,很多話還是聽不懂,另外鄉下人跟城裏人很多地方都不能比,學識學歷比不過就算了,他們很多人都不注意衛生,許多人根本就不刷牙,就是漱漱口。

不注意衛生,不注重穿着,拉出來根本就沒法比。

像溫如真這樣,選擇嫁給自己同鄉的知青,彼此知根知底,以後要是能回去了,也不會分隔兩地,而且她的對象跟其他的知青不一樣,身強體壯,又有一手的手藝,在村裏的人緣好,他家裏看着也挺殷實的,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他的包裹,他出手也大方,時不時的就給她開小竈。

如果不是自覺比不上溫如真,這些知青哪裏會那麽容易放棄這麽一個好對象?

不過就算她們不放棄,可能也成不了,他們之前有聽說過一些傳言,據說對方特意跟着溫如真到這裏來下鄉的,她們沒有機會。

溫如真全程沒有說話,被問到開不開心,也只是微笑。

開心嗎?

當然是開心的。

大包小包的話那就說明俞向晏的家裏人并不反對他們在一起,俞向晏的家人對她家裏的情況是清楚的,畢竟同在一個縣城,而且之前她爸和爺爺奶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只不過再有頭有臉又怎麽樣呢?

一被人舉報,家瞬間就分崩離析,爺爺奶奶沒有堅持多久,就病逝了,爸下放,媽離婚然後改嫁,她和弟弟也不得不選擇下鄉避禍,她還有一個妹妹被媽媽帶着,現在才幾歲不知事,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麽樣了。

已經兩年沒有聯系了,媽媽她生了別的小孩了嗎?

想起來不是不惆悵,但是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把自己和弟弟照顧好,她已經用了所有力氣。

她也擔心他家裏人會嫌棄她,是他堅持說不會,現在看來他真的沒有騙她。

俞向晏的家裏沒有反對他們在一起,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想到出事後原本圍在她身邊的人一下子鳥飛魚散,只有俞向晏依舊在她身邊,她的心裏就湧出了蜜一般的甜蜜。

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