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最近西城區的繁華街道上,開了一家小店,名叫“港粵食屋”。
古樸的木質牌匾,上書古拙的隸書,兩側的油紙燈籠在微風中搖曳生姿。
如此清醒脫俗的門臉兒,剛一營業便吸引了很多路人的目光。
畢竟,它跟左右兩側的百貨商店和集體飲食店形成的對比,實在太鮮明了。
不用說,也知道,這家名叫“港粵食屋”的小店,便是陳曦跟宋清月和秦瑤合夥兒所開。
木門敞開,門口處擺放着一個條形的展示櫃,是陳曦按照後世蛋糕店的展示櫃設計的。
上層是玻璃展示區,依次擺放了四樣糕點和四樣鹵味,旁邊有一個小盤子,裏面放着的芙蓉糕,已被切成了數十小塊,可供試吃,下層則是實木打制的櫃子,用于收納雜物。
展示櫃的側前方,豎着一塊0.8米高,0.6米寬的黑板,上書“港粵風味,糕點、鹵味,每日限量供應”三行大字。
走進店內,則分為內和外兩間。
外堂大約四十幾平的大小,青磚的地面顯得頗有年代,牆壁上挂着竹簾,遮擋了原有的斑駁痕跡。
八張方桌錯落擺放其間,每張方桌四周都配上了四張條凳,以便客人堂食,最裏側還有個大約一米高的吧臺,跟店內桌凳和門口的展示櫃一樣,都屬同一系列,是秦蕭親手設計并打制的。
吧臺的旁邊,不遠處便開了一個小門洞,只有竹簾遮擋,裏面便是內堂,面積相對較小,僅包括廚房和廁所。
陳曦在開店之初,便借鑒了不少後世的裝修風格和經營模式,當然也融合不少屬于這個年代的特質。
所以,生意剛剛開業,已然紅紅火火。
糕點和鹵味每天都只做四樣,會有重複,也會有翻新。
糕點每天每樣都只有10斤,而鹵味則各有20斤,都是限量供應。
Advertisement
以外帶為主,堂食為輔,生意好時,經常一個上午,所有的糕點和鹵味便會一售而空。
堂食則主要供應粵式蒸點和各種不同的湯粥,當然也可以外帶。
每天固定供應兩種蒸點,一湯一粥,第二天便會花樣翻新,并且一周之內不會重複,這樣的營銷噱頭頓時吸引了不少食客反複光臨。
兩種蒸點都是頭天晚上便提前備好的,放在蒸籠裏,第二天在後廚現蒸即可。
湯和粥則是宋清月頭天晚上把食材和調料配比好,第二天早晨秦瑤直接用兩個大鍋,一個炖湯,一個熬粥,有需要便盛上一碗,極為簡單。
開店初期,由于不知食客是多是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每種蒸點每天就只準備了50籠,合計100籠,賣完為止。
準備工作驟然增多,僅靠宋清月和秦瑤兩人是肯定忙不過來的,所以陳曦就提議,找一個會做面點的零工每天晚上過來幫忙。
比如蒸點,食材的配比和調味,都是由宋清月親自進行,但制作上便可以假他人之手,計件算錢。
每做出兩籠蒸點,得一分錢,那麽一個晚上做出100籠,便是五毛錢。
這樣,一個人每天僅憑晚上打打零工,一個月都能多出15元的收入。
累是累了點兒,但為了錢,何樂而不為,所以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并不算難。
糕點和鹵味的制作,也大可采用類似的找零工的方式,這樣宋清月便可以省出大量的時間專心學業。
陳曦雖說什麽活兒都不幹,但卻是小店的智囊,她随便提出的方案都能解決不少難題。
又比如,這每天看店,如果僅靠秦瑤一人,既要在門口招呼路人,有要在店內忙活食客,又是外帶又是堂食,定然分身乏術。
雇人來幹活兒,如今肯定是不現實了。
要說晚上找個零工來幫幫忙倒也沒什麽,但真要是雇兩個人,全天在店裏忙活,政策初期,還是太打眼了。
于是,陳曦就打上了秦父秦母的主意。
讓秦母在後廚幫着蒸一蒸東西,招呼招呼食客,讓秦父坐在吧臺裏面收收錢,以二老還不到60歲的年紀,勝任這些工作還是不難的。
正好,給秦父秦母找點兒事做,他們也就不會每天犯愁女兒的婚事了,對此,秦瑤當然是拍着手,大呼贊同。
由于秦父秦母的加入,“港粵食屋”的股份分成有了新的調整,宋清月和秦瑤還是各占三成不變,陳曦則分了一成股份給秦父秦母,她自己的股份由原來的四成也變為三成。
對此,秦父秦母一開始是不同意的,他們覺得幫自己女兒和兒媳婦的忙,怎麽能分錢。
但陳曦卻跟他們說,有了錢,一來可以自己留着,想買點兒什麽就買點兒什麽,這叫做經濟自由,二來可以給閨女多添些嫁妝,三來還可以攢着給大孫子娶媳婦啊!
自己手裏多存些錢,總歸沒什麽壞處。
二老一聽,是這麽個理兒,也就不再拒絕。
然而自從秦父秦母熱情如火的投入新工作之後,家裏的孩子便沒人帶了。
陳曦和秦蕭商議,決定直接把安安送去托兒所,反正安安現在已經十個月大了,也到了可以放心送托兒所的年紀。
在陳曦刻意引導下,宋清月也決定把小思然一起送去托兒所,京城的托費固然不便宜,但宋清月現在手裏又不缺這個錢,自然不會像前世一般窘迫,每天背着兒子上下學。
為了方便每天接送兒子,陳曦和宋清月還一人買了輛自行車,至此,秦蕭便無需每天接送妻子了。
并且自打小店開業以來,秦瑤忙得腳打後腦勺,根本沒有時間幫忙接送寧寧,所以,秦蕭自然而然便接手了接送寧寧的工作。
生活又漸漸步入了正軌,每天當陳曦幾人放學後去接孩子,回到家的時候,秦瑤和秦父秦母都已經提前回來了。
因為每天下午四點的時候,小店都會暫時閉店。
秦瑤先一步騎車回四合院準備一家人的晚飯,秦母則推着秦父,慢悠悠地溜達回家。
一家人晚飯過後,秦父秦母就不再去小店幫忙了,而是留在家裏帶娃。
陳曦和秦蕭兩人,每每被老師壓榨,學習的任務日益加重,每天晚上都在挑燈夜戰。
宋清月和秦瑤則會在飯後,騎車回到店裏,如果當天準備的食材尚有剩餘則會繼續營業一段時間,如果已然全部售空,則會關門,專心準備第二天的食材。
打零工的大嬸一般會在晚上七點左右過來上工,這時宋清月便已經做好了所有前期工作。
在打零工的大嬸工作的時候,宋清月就在店裏做作業,秦瑤則要算帳,還再列出第三天所需的原材料清單,方便第二天一大早去購買。
第二天等到秦瑤買好原材料趕到店裏的時候,秦父秦母也正好在家裏吃完了早飯,過來開店。
與此同時,陳曦幾人分別把孩子送上小學和托兒所之後,便去學校上課。
每天的生活循環往複,充實且忙碌,辛苦固然辛苦,但卻是幸福而又快樂的。
轉眼間,時間便進入到了八零年。
過去的一年,是陳曦重生以來最為奮發圖強的一年。
這一年中,她獨立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難得收獲到自己毒舌老師的表揚。
她還一改低調的常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各項的活動和比賽。
首先,在京大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中,她力壓英語系群雄,勇奪桂冠。
其次,在京城大學生的書畫展上,她投稿的一幅漢隸作品,受到了京城書法大家的一致好評,作品因此登上了校刊。
最後,這一年來,京大組織所有的文藝活動,她也從不缺席,以至于她的才名,在京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陳曦的一系列操作,本是為了争取到明年的出國交流機會,不想卻刺激到了王芳脆弱的心髒,入冬後王芳大病了一場,便再也沒有主動招惹過陳曦。
陳曦也完全沒有報複王芳的興趣,因為她知道,到了明年,王芳的丈夫就要來學校找她了,到時候王芳名聲盡毀,而她則要去國外進行交流學習,她們的人生從此将不會産生任何交集。
秦蕭的過去一年,當然也是收獲滿滿。
在他的老師的帶領下,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已經提前從理論的學習過度到實踐中去,竟然領先了其他同學半年多的課程。
他的老師認為,憑他的天賦,或許明年他就可以擔任一些小項目的建築顧問了。
而後通過大三一年的實地學習,他甚至可以在大四的時候,便獨立完成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建築設計。
但前提是,他的設計會被采納,會有企業願意出錢,把他的想法落成實際。
對此,陳曦自然是萬分開心,她大手一揮,表示自己就要做丈夫的金主爸爸,她決定自己出錢出地給丈夫練手。
反正申城的廢棄廠房已經閑置了這麽多年,陳曦早有打算,想在80年之後重新開廠。
那麽建一個新的廠房投入使用,便正是時候。
至于新廠未來的經營方向,陳曦和秦蕭将會用一年的時間詳細規劃。
八十年代,韶光不負,未來可期。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在2020-07-31 00:23:47~2020-08-01 09:34:20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啃啃書蟲10瓶;juju 5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