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請君入甕

因為連續發生了好幾起烹屍案件,省公安廳将這幾起烹屍案子列為頭號重案,有關部門要求限期破案。為此,海城市局成立了“115”專案組,幾乎把江州市局的所有警力都投入到此案中。

但案子一直都沒有實質性進展,現在又多了一名受害者,整個專案組的壓力陡然增大。

第二天。

一大早,江州市局的會議室裏坐滿了帶着黑眼圈的警察。白板上寫着各種案件分析,一旁還貼着好多命案現場的照片。

王勇一進來,會議室裏的氣壓立刻低了好幾度,安靜得針落可聞。

“你們把信息彙總一下吧!”王勇坐下,環視衆人幾秒,說道。

“現場沒有提取到有用的物證信息。命案現場是片監控死角,附近路口的監控還在排查中,”負責痕檢的技術人員老劉陳述道,“但車流量比較大,排查起來需要時間。”

“我們在失蹤人口庫中找到了受害人的身份。經過家屬辨認确定,死者叫艾青,23歲,本地人,江州外國語大學的學生。”紀淼按了下手中的控制器,會議室中央的電子屏幕上出現了一組死者艾青的生活照。照片上的女孩留着黑色長發,長相很驚豔,笑起來還有小梨渦,是個很漂亮的女孩。

然而生活照旁邊是屍檢的照片:身體被切成屍塊,漂亮的臉幾乎腫成軟乎乎的一團——兩者一對比,大家都不禁為這個女孩感到惋惜。

“七天前,她的室友和父母均收到短信消息,大意是她要去外地旅行,讓他們不要挂念。”紀淼繼續補充道,“但死者比較膽小,平時特別依賴別人,根本不太可能獨自出遠門。小李去交通部門查了,她的身份證賬號近期沒有買票記錄。”

“也就是說,死者很有可能在七天前就已經被兇手控制了?”有警察猜測道。

“會不會兇手是通過網絡誘拐受害者的?現在不是流行網上約嗎,好多女孩就是在瞞着身邊的人去見網友時出了事。”

“小李,去把艾青的所有社交軟件的聊天記錄調取出來。”王勇吩咐道。

“好,我馬上去。”技術科的小李點頭道。

“我把幾名死者的基本信息彙總了一下。”紀淼再次按了一下手中的控制器,屏幕上出現了四組生活照,旁邊用小字标注着死者信息:

第一組照片是一號死者郭小夕的,死亡時間大概在四個多月前,她是一名服務員,留着黑色短發,皮膚也較黑,長相一般。第二組照片是二號死者,孟倩倩,死亡時間大概在三個多月前,是個銀行職員,穿着一身職業裝,精明幹練。三號死者叫沈莉,死亡時間在一個多月前,她是個小學老師,長相甜美。而第四組是艾青的。

Advertisement

這是四個外貌與性格幾乎迥異的女孩。

“從這些信息看,除了年齡接近之外,這幾個女孩沒有特殊的相似點。”紀淼總結道,“我感覺兇手為了滿足自身的變态需要,無特定目标地行兇。”

王勇看向林小白,問道:“林法醫,屍檢的情況呢?”

“請各位忍住胃部的不适,”林小白站起來,接過紀淼遞給她的屏幕控制器,輕輕一按,屏幕上出現幾張屍塊的照片,“死者身上除了燙傷和分屍造成的創口外,幾乎沒有其它外傷。而且無防禦性外傷,也無性侵。”

林小白語氣頓了一下,繼續道:“毒物檢測顯示,無中毒跡象,但在死者體內檢測到了少量麻醉劑成分。行兇時,兇手應該是用藥物控制死者的。另外,分屍的工具已經實驗比對出來了,和前幾起案子的分屍方式一樣,工具是一種很普通的手工豎鋸,甄別兇手的作用不大。”

“屍檢不會什麽都沒發現吧?這不像是林法醫的風格啊!”老劉抱怨道。

窗外,一些隐晦的光芒,悄然浮游進了會議室,彌散開來。

“當然還有別的發現,不過,并不是個好消息。死者身上的燙傷是生前造成的,死因是窒息。所以,我猜測兇手很有可能把死者關在密閉的容器中,然後活活把死者煮熟。”

林小白指着屏幕上的照片,補充道,“死者的口腔、氣管和肺部均有被水蒸氣灼傷的痕跡,這基本驗證了我的猜想。此外,我們還在屍體上發現了不知名香味。”

一語激起千層浪。

“禽獸!這個孫子太兇殘了!”

“妥妥的是神經病啊!”

“太喪心病狂了!”

“香味?兇手會不會是利用香料來掩蓋屍臭?經驗也太老道了吧!肯定是慣犯。”

會議室裏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氣,活活把人烹熟,兇手是多變态才能做出這種殘忍的事情啊!

但與此同時,大家又有些振奮。弄清楚了兇手的作案方式,無疑又離破案更近了一步。

“我記得唐朝有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是把人活活煮死,”王勇比其他人冷靜得多,他接上林小白的話,“史書上叫做‘烹煮’,也被稱作請君入甕。”

烹煮,也叫“請君入甕”,是唐朝武則天在位期間的一種酷刑。那時,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甕,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甕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甕裏。

這種刑罰殘酷無比,是古代十大酷刑之一。

“王隊和我想的一樣,我也想到了這種刑罰,”林小白按了下控制器,屏幕上便出現了那種刑罰的模拟流程圖,“不過,兇手應該對烹屍的容器進行過改造。”

衆人看完林法醫制作的血腥小動畫,沉默了片刻,繼而又罵了幾聲,陷入了更加激烈的讨論中。

有人總結道:“這樣看來我們之前的勘察方向都是錯的喽。兇手烹屍并不是為了毀屍滅跡,也不是因為異食癖,而是為了嚴刑逼供死者?”

“肯定不可能是為了毀屍滅跡。你們想想,以前也發生過碎屍案件,那些兇手們是怎麽處理的?要不把屍塊扔到下水道裏,要不就埋在土裏。這才是毀屍滅跡。我還是覺得兇手是為了報複社會,烹屍只是為了更容易分屍。就像那個南大碎屍案,兇手打算用屍塊引起社會恐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刑警分析道。

烹屍類案件除了宗教因素和異食癖外,最常見的動機就是為了藏屍。因此,大多數烹屍行為都發生在碎屍行為之後,但像這種先把死者煮死,再分屍的情形極其少見。

紀淼覺得兇手報複社會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最開始的抛屍現場是在郊區的垃圾處理廠,如果兇手真的想引起恐慌,那麽他完全可以模仿南大碎屍案,把屍體切得更碎,在市中心抛屍。

但她還是在記錄本上寫下:兇手可能存在反社會人格。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