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多铎x多爾衮13

大玉兒在煩惱,我們剛當上至尊的多铎也在煩惱,奏折什麽的處理起來真是,‘呵呵’兩字。

為什麽大家都服多铎當皇帝,大家當然不服!為了大清朝,只能一致對外。因為明朝還沒有滅!

多铎想到了多爾衮,讓多爾衮立即進宮商讨,他有這個能力。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打北京。

朱由檢慌慌張張地逃到煤山,一條绫帶把自己和明王朝活活勒死。

消息傳到關外的清廷,上上下下一片歡呼,人們認為上天再一次給了滿洲人機會。

多爾衮同時面對李自成和南明朝廷兩個敵人的時候,他準确的做出了判斷,先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然後再南下征服南明,為最終統一全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大智大勇的多爾衮看準了這一歷史契機,當即決定入關,在北京讓多铎再次登基,宣告從此一統天下。

清朝剛剛興起的時候,面對的明朝雖然是一個大帝國,但是明朝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體制已經失去了剛剛建立時的活力,官僚體系已經完全腐化,同時內部千瘡百孔,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帝國只剩下一個空殼子。

而滿清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顧,當然他們得感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撿了大便宜,當然這裏面也有多爾衮的功勞。

李自成攻占北京後,崇祯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大勢已去,遼東總兵吳三桂還在孤守山海關。

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衮。何況愛妾陳圓圓和父母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

為保全家人性命,他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衮求助。

殊不知,多爾衮不是省油的燈,他将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這個舉措,讓吳三桂大呼上了多爾衮的當。

李自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于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

事情弄成這樣,也許不是吳三桂本意,但此刻的吳三桂不能不報仇,也就“順理成章”地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

Advertisement

歷史就是這樣,看得時候或許很乏味,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的吳三桂,竟然也會被多爾衮玩弄于股掌之間,最後死得很痛苦。

多铎就這麽在多爾衮的幫助下坐穩了皇位,雖然其他人不服,可是有什麽辦法呢?

因為是多铎登上了皇位,他又一貫的暴力,可能是因為穿越者的關系,到底都是大中華的兒女,沒有出現‘廣州大屠殺’‘揚州大屠殺’的慘狀。

如果有人激烈反抗,還是會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也不能太過限制清兵的行為,到底是他的部下和子民。

其他暴行還是存在的,可以讓清朝好好統治下去,‘留發不留頭’‘奴化統治’‘等級對待’等。不能都摒除,有壓迫才能有動力,對待別人太好又會覺得是應該的。

雖然大多數時候多铎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傀儡,不過他甘願,因為省力啊!

等到大清江山打下來後,多爾衮因為身體的因素隐退了,他也能很好的處理公務。

所以就算多爾衮的功勞再大,大家也開始佩服他每次作出了正确性地抉擇和信任,慢慢意識到他是一個好皇帝,寬容大度,把以前對他的偏見都摒棄了。

當好皇帝很難的,好吧!我不要當明君,人家只想當個暴君或者是昏君就好,你們不要用崇拜的眼神盯着我了,受不了!

你們一直這樣,我只好在沉默中變态了!他把多爾衮宣進宮,提了一件事,又迫使多爾衮一臉的頭大。

他帶着重要使命的臉走了,讓這麽幾年獨守空閨的皇後和大衆嫔妃覺得這是要搞大事的節奏啊!

多爾衮看着自家弟弟身為皇帝還向他撒嬌,一個腦抽就答應了。

小玉兒看到自家王爺的臉都不敢上前,這麽多年他們之間也沒有一個孩子,後院凋零,也就一個公主,死了兩個,都是沒幾個月就夭折的。

大玉兒子憑母貴當了個側妃——玉妃,是多爾衮特地去請封的。

福臨被府中的壓迫學着讨好多爾衮,或許心中有所不滿,不過因着越發看不上自己母親,一直在外面學習,想讓自己變得優秀。

他知道多爾衮身體不好,自己來的這幾年都沒有子嗣出生,只要自己努力應該可以繼承他的爵位。

從爵位來看,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十五叔對自己的哥哥是特別寵信。

母親作為一個小小的女子,她的政治嗅覺特別的靈敏,在打下大清江山下也有母親出的一份力,所以才會破例封她為玉妃。

他的姨媽不再來找他們麻煩,因為他們就是寄宿在這兒,;下人也不踩高捧低了,有了正式的名分,也算是苦徑甘來。

他都不敢再想自己以前是皇子,就算是不受寵,也是挂了名的。他的八哥夭折,他就來了,被他父親所不喜。

他有時候會幻想他當上了皇帝,而母親當了聖母皇太後,多爾衮——他的十四叔當了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夢醒時分,苦笑。

所以他越發努力了,就怕哪個洞察到自己心思的人看出來。

而他的讨好也是有效地,多爾衮會多來這兒看看他們母子,教他練武習字,也對母親脫口而出過讓他繼承王府,自己不能辜負他的期望。

天差地別的處境,人的思想也會不停地轉變。

當皇帝會殺掉一直在他頭頂指揮的人,古往今來功高蓋主的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當一個需要讨好來證明自己有用的人,那就需要你的真本事了。

歷史上多爾衮之死?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衮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歲。靈柩運回北京,順治帝追尊他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衮的葬禮依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埋葬在北京東直門外。

順治八年正月,多爾衮的貼身侍衛蘇克薩哈向順治皇帝遞上一封檢舉信,揭發多爾衮生前曾與黨羽密謀,企圖率兩白旗移駐永平(今河北盧龍縣),“陰謀篡奪”;又說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龍袍服裝,家中收藏着當皇帝用的珠寶。

這時只有13歲的順治皇帝,第一次親理朝政。他召集王爺大臣密議,公布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的奏折,抖數多爾衮的罪狀,主要是“顯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臨向諸位王爺宣告說:“多爾衮謀逆都是事實。”多爾衮被撤去帝號,他的母親及妻子的封典全都被削奪了。

當時在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鞑靼戰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多爾衮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衆,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1943年夏天,盜墓者曾将多爾衮陵墓的正墳挖開,只見地宮中擺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藍花壇子,裏面放着兩節木炭。當時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盜墓者解釋說:“九王爺身後被論罪,其中的金銀圓寶都被掘去,據說墳地遭過九索(挖抄九次)。壇子是骨灰罐,是一個虛驚位(象征性的屍棺)。”彭孫贻筆記中有關焚骨揚灰的說法,當然是可以相信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