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康熙x納蘭容若x韋小寶1
康熙:
【康熙王朝】
少年康熙——陳偉辰(13集左右)
康熙——陳道明
愛新覺羅·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納蘭性德:
【康熙秘史】
納蘭容若——鐘漢良
【煙花三月】
納蘭容若——陳浩民
(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納蘭又恢複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着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着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韋小寶:
【鹿鼎記】
梁朝偉(1984)
他深刻的展現了韋小寶戲谑的一面,不過梁朝偉因為形象的緣故,他的韋小寶,顯得太正了。
電影——正牌韋小寶奉旨勾女(1993)
Advertisement
周星馳(1992)
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韋小寶,還獲得過金庸先生的好評。作為一代喜劇之王,周星馳塑造過很多經典的影視角色,而韋小寶是其比較成功的一位。這個形象最符合周星馳無厘頭的電影風格,可謂量身定制。他在劇中的表演,誇張而不失分寸,一時間廣受好評。
電影——鹿鼎記之皇城争霸1
鹿鼎記之神龍教2
陳小春(1998)
是內地觀衆最為熟知的,知名度最高。內地觀衆知道韋小寶這個人物,很多并不是通過周星馳梁朝偉的影視劇,也不是通過金庸老爺子的原着,而是通過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
張衛健(1999)
與原着偏離還是挺大的,在張衛健版本的韋小寶身上,将其無恥與陰險狡詐的一面進行了弱化,看上顯得“高大上”。
(涼風有興,秋月無邊,
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
雖然我不是玉樹臨風,潇灑倜傥,
可是我有我廣闊的胸襟,加強健的臂腕.)
黃曉明(2008)
黃曉明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表情太單一,笑起來“太賤”,最關鍵的,是看慣了前面的版本發現,黃曉明的氣質與韋小寶的形象完全不符合。
韋小寶是新派武俠小說家金庸《鹿鼎記》中的主人公。在歷史上并沒有真實存在,金庸小說中韋小寶本是揚州人,其母韋春花是位妓女。因為一次偶然事件,韋小寶被江洋大盜茅十八帶到北京,偶入皇宮,結識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會,拜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為師,解救沐王府劉一舟、吳立身等人。赴五臺山探望順治帝,出家少林寺,任清涼寺方丈。後來身為賜婚使出使雲南。平神龍島,幫助索菲亞公主奪權。因為其天地會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發現出逃。在通吃島度過了幾年。後來取得雅克薩之戰大捷,簽訂尼布楚條約。最終攜七個夫人歸隐。
:
康熙和納蘭容若是表兄弟關系,康熙、納蘭還有曹寅是一起長大的竹馬竹馬,少年時期的感情可以說是很純粹的。
納蘭容若,一個擁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國公子。他才高八鬥,是“清詞三大家”之一,又被稱為“晏小山”。正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又見柳屯田”描述一般。
他是高貴的,天生富貴。父親是康熙時的重臣,母族是皇室,但高貴的血統與身世并未帶給他快樂。他的心“常有山澤鳥魚之思”,對門第身世并不滿意。
他是多情的,天生情感豐富。他有着一顆孤獨而憂傷的心,但是深刻的孤獨帶給他的卻是無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悶。在他的詞裏找不到歡樂的句子,他的感傷和愁緒使衆人不知:“為何他什麽都有,卻還是不快樂。”
納蘭容若與其表妹曾有婚約,“正是辘轳金井,滿是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在容若還是一個心事眼波難定的風流少年時,初遇自己的表妹,這一切是不可預料的,也是不可阻攔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過是昙花一現。
曾有人提到過關于這一詞,“人生若只如初見,而“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句便是參透人間之情再好不過的解說。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最難忘卻的人間情,數來不過是心頭上的朱砂痣,納蘭也同樣如此。
納蘭容若的第一位心上人便是他的表妹,關于納蘭表妹的流言頗多,兩人青梅竹馬,但無奈其表妹十五歲選秀入宮,後晉升為惠嫔,四年後(康熙二十年)又被晉升為惠妃,為康熙育有兩子。
從其約生卒年份可看出,這位惠妃确實與納蘭年齡相仿,相差無幾,更有流言說納蘭曾為見其已入宮的表妹,打扮成喇嘛入宮一次,可惜二人終是有緣無分。
而“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詞最有可能的也便是寫給其表妹,但願還能如第一次見你一樣,兩人之心都不曾改變,也就不會有今日的相離與相棄。
因為這種流言蜚語,所以康熙和納蘭的少年情誼也就斷送在那歷史長流之中,還是納蘭單方面的斬斷。
納蘭容若為了避嫌娶了妻子盧氏,容若在表妹入宮後不久便結識了第一任妻子,剛開始容若并不想與其成婚,因為他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
不知是家人的催促,還是容若決的表妹不再回來,或是盧氏太好,容若娶了盧氏。婚後二人琴瑟相和,“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椅斜陽”。
然而這段愛情并沒有持久,盧氏紅顏薄命,婚後四年便離開了容若。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
作為皇帝的禦前侍衛,每天都要見到康熙是一件難熬的事情,一方面因為表妹,心理特別的難堪;另一方面又因為康熙不計前嫌地對他如少年那般,不過他的身邊有了另外一個貼心之人——小桂子。
康熙是一個多疑、冷傲、自負的人,怎麽可能和一個小太監稱兄道弟,還讓人走到他的心上這和他的性格很不可能。
這個疑問環繞在他心上。
回顧這個小太監他好像是見過的,不過因為那件事情所以也沒太注意,不過現在這個情況是要争寵吧!
他已經幾次感受到了眼刀飄過來,不過他還不能計較,因為身份不對等,降低自己的格調,只能眼睜睜看他們如膠似漆。
都氣瘋了,他們又不是夫妻還如膠似漆呢?拍了自己的頭,傻了!
等到納蘭替班只有康熙和韋小寶的時候,“你的納蘭好兄弟還是那麽的善解人意,風姿綽約。”
康熙:“是啊?”眨眨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