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章節

,我的員工怎麽辦?”姜生搖頭。

何憶心裏松口氣,随即故意道:“那你以前就不怕你爸媽擔心?”

姜生一愣,笑了笑,“以前啊,年少輕狂呗,哪裏想得到這麽多,喜歡就做了。”

“原來姜總也有年少無知的時候呀。”何憶故意埋汰他。

姜生一笑,沒有反駁。

“既然你已經不去徒步了,幹嘛還去山區?”何憶疑惑。

“我有次去了一個村子,哪裏的人太窮了。我親眼看見一家兩兄弟因為20塊錢鬧出了人命。當時給我的震撼太大了,我就想幫那裏的人脫貧。老古話都說了,倉禀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生活過好了,才不會再出現這種因為20塊錢而兄弟反目,甚至鬧出人命的事。”姜生嘆口氣。

何憶仿佛不認識姜生一樣,姜生居然會這麽好心。姜生看見何憶的表情好笑,在何憶眼裏難道他就是個奸商,沒一點慈悲心?

“在你眼裏我到底是有多壞啊?”姜生忍不住逗她。

“也不是說你有多壞,只是沒想到你這麽好心而已。”何憶實話實說。

姜生好笑的看了她一眼。

沒一會何憶又問道:“但是這不是扶貧辦該做的事嗎?怎麽會輪到你這個奸商來做?”

“我們國家的扶貧做得很好,現在的覆蓋面更廣一些。但是以前還是有些地區沒有兼顧到,我去那裏是在10年之前,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貧困地區還很多,不像現在。”姜生解釋。

“那你是怎麽做的?”何憶好奇。

“扶貧先扶志,聽說過沒?”姜生反問。

何憶點頭,這個她還是知道的。如果一個人等着別人救濟,那這個人完全沒有救濟的必要。免費培養的是不勞而獲,是人的貪婪,不負責任。而不是惜福和感恩。天助自助者,這才是真理。

Advertisement

“我想的是怎麽幫他們脫貧致富,但是需要他們自己的努力。其實那個小村子也就2百人,按那裏的标準,我給點錢就能讓他們生活得不錯了。就是我一直養着他們也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這樣肯定不行,得讓他們勞動,靠自己的雙手賺錢。”姜生繼續說道。

“那你是怎麽做的?”何憶的好奇心完全被激起。

“很簡單啊,那裏出産農産品。他們種多少,我收多少。完全按照市場價給他們,而不是批發價。中間的運輸啊人工啊什麽的成本全部我來掏錢。哦,也不是我一個人,是我們一幫朋友。五六個人。”姜生解釋得更詳盡一些。

“你們一群人?”何憶驚得張大嘴。

“嗯,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有些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資源和人脈。如果沒錢沒資源,就算有心也做不了什麽。”

“這倒是。”何憶點頭。

“那你們收購的那些東西怎麽處理?”何憶好奇。

“賣出去啊。不然就我們這幾個人也消耗不了那麽多農産品呀。”姜生好笑。

“賣給誰?”

“分種類,藥材就賣給藥材公司,農産品就賣給餐廳。山貨,手工藝品,農家特産等也是賣給相對應的地方。總之是分門別類的處理。我們這幾個人,每個人都有點社會關系,所以這點東西處理起來不費勁。”

“這樣就可以幫他們脫貧?”何憶疑惑。

“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談不上多有錢,但是至少衣食無憂,不會再因為那麽點錢就搞出人命。”

“那他們因為你們的收購有人大規模種植嗎?”

“如果他們有這個頭腦又怎麽會一直窩在山區,早想辦法走出來了。這個社會,只要勤勞肯幹,腦子再靈光一點,生活怎麽都不會差。”姜生好笑。

“這倒是,也就是你們就是讓他們的産品賣了個好價錢?”

“這是對于願意留在山區的人。如果他們願意來城裏打工,我們會提供工作機會。但是這個不會額外照顧,別人怎麽拿工資他們就怎麽拿工資。”

“那來的人多嗎?”

“不多,很多人不敢走出那個封閉的小圈子,寧願在山區窮一點也不願意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姜生嘆口氣。

“那你們就沒想辦法改變他們的觀點?”

姜生無語,“別人幾十年的觀點是我們幾句話能改變的?很多人拒絕改變,拒絕接受新東西。”

“那也就是他們只能一直這麽窮下去?”

“我們主要是改造下一代。”

“哦,我明白了,你們只搞希望工程。”何憶恍然大悟。

姜生好笑,“我們國家早就是義務教育了,哪裏還需要我們搞什麽希望工程。現在很多希望工程小學都廢棄了。我們再去建幾所學校,然後等着廢棄嗎?”

“那你們是怎麽搞的?”何憶真心好奇。

“我們是搞獎學金,每個學期班級前幾名,和年紀前幾名都有獎勵。”

“那這個很容易作假呀,也很容易造成灰色地帶。”何憶不以為然。

“嗯,現在國家給很多地區扶貧,給孩子的雞蛋必須是煮的白煮蛋。因為這樣才能計算個數,如果是蛋花或者蒸炒就會給人漁利的空間。像牛奶也必須當場喝完,喝不完倒掉都行,也不會讓學生帶回家。就是怕學生帶回家之後會被家長挪作他用。這些政策看似死板,其實是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孩子們的利益。”姜生點頭。

“那你們是怎麽辦的?快點說。”何憶催促。

“和國家的政策差不多吧。每年考試時我們會安排人去監考,考試的試卷會抽查。然後比對學生的字跡。總之都是一些防止舞弊的手法,沒什麽新奇的。但是會給人形成一種震懾,讓人不敢随意掉包孩子的成績。”

“所以你們就是激勵孩子讀書,鼓勵他們走出大山,以後在城市生活,徹底擺脫他們父輩的生活軌跡?”

“差不多。老一輩的很多人思想觀念已經形成,他們離不開大山。只能從下一輩做起。”

“可是我覺得故土難離,并不是城市就是好的。”何憶并不覺得城市就一定會更好。

“這個也是。所以我們是分情況。如果有發展潛力的,我們就幫他們發展。沒有潛力的,那還是遷出來更好。”姜生點頭。

“你不是說就一個兩百人的小村子嗎?”何憶問道。

“我們又不是只幫扶一個。我們這麽幾個人,就做這麽一個,是不是顯得我們也太廢材了?”

何憶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那總共有幾個?”

“這個就不好說了,有些我們幫過,但是那裏的人實在扶不起來,就等着政府的救濟,這種我們開始會幫,最後會放棄。還有些值得幫扶的,我們會加大力度。這個幾句話說不清楚。”

“哦。”何憶點點頭,沒再糾結這個問題。

“那你這次去是想幹嘛?”何憶繼續問道。

“看看那裏人的生活。我們做這些事,本質是想幫他們改善生活條件。所以隔段時間我們也會去看看,看看我們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幫助他們。如果沒有,也能及時糾錯改正。如果有用,可以考慮加大力度。”

“所以你這次是去考察?”

“說考察嚴重了點,就是去看看。至于考察,我們有專業的人分析。現在天氣比較舒服,就想走走逛一下。”

“你們每年要花多少錢?”何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沒多少。”姜生不願意多談。

“沒多少是多少?”何憶很堅持。

“這個看個人心意,手裏比較寬泛就多給點,有點緊就少一點。根據年成來的。”

“那一般多少,我說的是一般。不要敷衍我。”

“一般啊,幾百上千萬吧。”

“那你們這個能報稅嗎?”何憶知道很多人做慈善是為了減稅。

姜生搖頭,“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我一向認為依法納稅是義務,如果每個人都想着偷稅漏稅,這個國家還怎麽運行。政府需要經費維持國家的運營。只有政府能正常的履行它的職能,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如果像有些國家,政府被架空,或者幹脆沒法履行它的職責,那些國家的民衆是什麽生活,大家有目共睹。”

“你居然還這麽有社會責任感。”何憶感嘆。

“生而為人,總得有點節操吧。”姜生好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像我就只能管好我自己,不給社會添麻煩。這種兼濟天下的事,只能靠你們這些有錢人了。”何憶笑道。

“你就會埋汰我。”姜生捏了捏她的臉。

何憶一巴掌拍掉他的手。

第 35 章

何憶本來不準備出門,但是聽姜生說完以後她想去看看。她一直都知道姜生這個人還算不錯,但是沒想過這個人能這麽不錯,這麽有社會責任感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