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這一次分封李世民只封了兩個兒子,其中李承乾是太子自然沒人有意見,作為聖人的嫡長子,他不是太子誰還能做太子?只是另外一個就比較耐人尋味了。
很多人都以為這一次李世民大概要給兒子們都封王的,只是沒想到最後卻只有李恪一個人。楊淑妃有些坐立不安,她的六郎呢?現在李世民的兒子一共有七個,雖然只封了李恪,但那是因為在這之前,跟李恪同年出生的李泰已經是衛王,并且授予上柱國。
好,這位是嫡子李愔不能比,可是同為庶子并且只比李愔早出生兩年的李佑也已經是宜陽郡王了,李貞……李貞也不過兩歲不封王也說得過去,可是李愔已經四歲了啊。
楊淑妃心裏明白作為皇子李愔的至少是個郡王,但是在別人都有而自己兒子沒有的時候,心理就會不平衡。
而此時被封為漢王的李恪正在納悶,總覺得有點問題,如果他沒記錯的話李佑應該會在這一次被封為楚王,怎麽這次就沒有他的事兒了呢?
不過很快李恪也沒精力去管李佑怎麽樣了,因為他發現最近楊淑妃的舉動非常的……耐人尋味。因為他受傷,李世民在不忙的時候也會來看看他,畢竟李世民如今的兒子還少,稍微大一點的也就是李承乾,李恪和李泰他們三個了,也只有這三個如今學文習武都看出了點苗頭。
而在李世民過來的時候,楊淑妃經常會把李愔給推到前面,再跟李世民說話的時候也是三句話不離李愔。李恪不動聲色的看了楊淑妃一眼,當成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
他心裏猜的出楊淑妃的意思,不就是不是親生的靠不住嗎?說實話這年頭其實親生的也不一定靠得住,不過只要楊淑妃沒有要揭發他的意思,那就愛幹嘛幹嘛吧,如果楊淑妃将希望轉到李愔身上,李恪更是求之不得。
當然楊淑妃并不敢表現的太明顯,表面上對李恪也依舊關愛有加,李恪的胳膊也慢慢的恢複,他拆掉夾板的時候正好也入冬了。
李恪當了三個多月的失學兒童,雖然每天也讀書,但是字和騎射卻是拉下了,胳膊好了之後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總覺得這兩只胳膊跟不是自己的一樣,特別的不好用。
李承乾在知道之後則笑着說道:“三郎傷勢才愈,功課方面也不必太過心急,若有不懂盡可來問我。”
在李恪的眼裏,李承乾就算說兩個字他都要掰開了揉碎了去思考一下,李承乾這番話看起來似乎在安慰李恪,但是李恪總覺得他是在表述自己的地位。
而此時李泰卻說道:“正是,弓馬騎射三兄可以請教于太子,書法書畫方面愚弟到多少有些涉獵,可以與三兄共同探讨。”
李恪看了一眼李泰笑着說道:“如此就謝謝太子和四弟了。”
這一番兄友弟恭其實也是另類的争寵,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李泰,又看了看李恪,心下總覺得奇怪。
他本以為三弟四弟會聯手對付他的,但是沒想到現在這兩個人一點結盟的意思也沒有,當然四弟倒是有點意思,不過三郎……總覺得有哪裏不太一樣。
當然不一樣了,李恪再傻也不會去跟李泰結盟,不說他對皇位暫時沒興趣,就算有興趣也是寧可培養庶弟也不會跟李泰聯手的,畢竟李泰也不算太聰明,更何況李泰是嫡子,到時候他們贏了這個皇位也沒有李恪什麽事兒。
之所以李恪是暫時沒興趣主要是因為如果李承乾在他步步退讓之下還窮追不舍的話,他就真的要對李承乾下手了,他從來就不是會被人揉捏而不敢反抗的人。
李恪胳膊好了之後并沒有表現出急功近利的要補功課,說實話,他現在需要下功夫的也不過就是騎射,文學方面已經沒啥問題了,之前之所以每天刻苦讀書只不過是想要給李世民給所有人都留下一種他很努力的印象。
如今這種印象已經形成了,他松懈一點也不會怎麽樣。而這個時候李恪開始勤快的往李淵那裏跑。
李淵雖然對兒子不滿,但是對孫子還是很喜愛的,畢竟隔輩親,而這之中大概以李恪為最,畢竟李恪跑得勤還嘴甜。
“三郎日日過來,可不要落下功課啊。”李淵看着李恪,雖然臉上有笑容,但是那個笑容實在是太淡了,跟以往都不太一樣。
李恪挺了挺胸脯說道:“雖然沒辦法習字,但是三郎每天都有認真讀書,阿翁不信可以考校于我。”
李淵還真的撿了一些初級課本上的東西考校了一下李恪,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李恪居然還開始讀史了。
“是楊淑妃教給你的嗎?”李淵有些詫異,畢竟李恪年紀還小,讀史也未必明白其中之意。
“不是,是我自己看的!”李恪略微得意的笑了笑:“雖然有的地方看不太懂,但是阿爹說我能記住已經很不錯了。”
李淵在聽到李恪提到李世民的時候,臉上的笑容基本上都要消失不見了。李恪看着李淵猶豫了一下才問道:“阿翁今天不高興,是有人惹您生氣了嗎?”
李淵看着李恪嘆了口氣,摸了摸他的頭說道:“你還小,不懂。”
李恪有些疑惑,之前在他努力不懈的裝傻賣萌之下李淵和李世民的關系已經緩和很多了啊,現在怎麽看起來似乎又出問題了?
是的,在太極宮裏面估計除了李世民沒人敢給李淵添堵。李恪帶着疑問回到了凝雲閣,他沒有去問楊淑妃,問了她也不一定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一定會告訴他。
他和楊淑妃之間大概也就是剩下那點表面功夫了,李恪也沒覺得楊淑妃想的不對,人家有親兒子不去扶持非要扶持你?蕭氏看中他還不是因為他是楊廣的兒子?
楊淑妃不能問,于是李恪直接去問李承乾了,是的,哪怕他們兩個心裏都清清楚楚的把對方的名字填寫在了敵人那一欄,表面上卻還是親密無間的。
李承乾在聽了李恪的敘述之後,微微冷笑着說道:“你近日一直在養傷大概有所不知,阿爹下诏将宗室親王者降為郡王,将郡王降為縣公。”
李恪瞬間悟了,歷史上的确是有這麽一出,不過,李世民這一手也夠狠的,一下子撸了多少人,最主要的是眼看着就到年底了要發俸祿收食封的時候了,這一下子節省出了多少國家稅收。
只不過,李世民是拿宗室開刀的,所以朝堂之上并沒有引起多少反彈,然而李恪卻決定最近不跟李承乾較勁,因為李世民很快就要開始心塞了。
李氏宗室沒有一個是包子,李世民降人家的爵位,人家就敢造反!再加上到了冬天突厥又蠢蠢欲動……李恪決定去貓冬。
過了年之後就是貞觀元年,貞觀盛世由此開篇,然而這個開端卻并不是很好,年都還沒過完的時候,燕郡王李藝反了,而且是在泾州與突厥勾結,他的弟弟李壽也跟着反了,然後就是長樂王李幼良也有謀反的意圖。
好不容易将這兩個人按下去之後,到了夏天山東又大旱,焦頭爛額之際王君廓也反了,緊接着就是利州都督李孝常。
可以說貞觀元年其實就是個造反之年,大家似乎都有志一同的打算在李世民皇位還沒有坐穩的時候把他拉下來,可惜沒有一個人成功。
結果讓人措手不及的是,青州那裏有人打出了李建成的旗號。只是李恪萬萬沒想到這事兒還牽扯到了自己身上,那些人胡扯說是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子都納入後宮,就是大小楊氏,然後進化到了李恪應該是李建成之子。
李恪:媽的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