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後院地窖裏的糧食?

方氏聽到這話第一反應就是懵, 懵完之後才想起自家前幾年好像存了一批糧食。再仔細想想……

“應、應該還在吧?我沒往後院去呀。”方氏遲疑了一下,只道,“要不還是等大牛他們回來以後, 再讓他去瞧?我記得那地窖上頭壓了一塊石板呢,上頭還蓋了不少泥塊。”

楊冬燕其實也不大清楚, 畢竟那樁事兒當初是交給大牛二牛來辦的, 挖地窖她沒管,挖完了之後也完全沒顧得過,這會兒冷不丁的想起來……

“我去後頭瞅瞅。”

瞅瞅就瞅瞅,瞅了保準你瞅不出個結果來!

大牛二牛做事還是很靠譜的,當初說好了要将地窖隐藏起來,那就一定能做到的。

就是吧,楊冬燕繞着後院走了一圈又一圈,愣是找不到地窖在哪裏。

随後趕來的方氏也跟楊冬燕一起轉圈圈,最後婆媳倆轉累了,對視一眼, 齊齊宣告放棄。

找到了又咋樣呢?她倆還能把地窖挖開不成?就算挖開了, 那地窖深着呢, 裏頭的糧食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丢下去容易, 扛上來……

楊冬燕瞧着自己的細胳膊細腿兒的, 理智讓她乖乖的回到了前頭。

“做飯吧,看看有沒有柴禾, 沒有就去隔壁借一些過來。”

因為是知曉要直接回鄉下老家的,在縣城裏做短暫的停留時,還是采買了一些吃食的。數量肯定不多,這大熱天的, 買的太多不是等着放壞嗎?但也足夠他們仨吃上好幾天了。

不光買了十來斤的細面條,還有油鹽醬醋都備上了,臘肉也有,唯一缺的就是柴禾。

果然,家裏沒柴禾了。

方氏跑去隔壁摟了一些柴禾過來,不多會兒,香味就飄出去了。

Advertisement

這會兒也不圖啥三菜一湯的了,就最簡單的面條,方氏下了一大鍋的細面條,配上肉燥,差不多就齊活了。

等湯面上桌的時候,楊冬燕也将魏大嫂扶了過來。

就是窩頭跑了個沒影兒了。

方氏也不在意:“鍋裏還有面條呢,這大熱天的,也不怕冷了吃壞肚子,由他去吧,餓了總會回來的。”

“他說要去找蘿蔔和土豆,咋去了那麽久?”說是這麽說的,其實楊冬燕也沒太在意,一個村子裏能有啥事兒,估計是小夥伴許久不曾見面,冷不丁的碰上了,有說不完的話吧。

倒是魏大嫂,面上露出了複雜的神情來:“蘿蔔、土豆啊,是我耽誤了他們。”

“咋了?”

“你們不知道嗎?自打窩頭考出了那個啥啥後,反正咱們村也好,隔壁村還有你娘家那個南田村,好些人家都咬牙供了孩子。這要是不分家,就算他倆沒辦法都去上學,起碼能去一個。”

說着,魏大嫂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早就跟你說了,別分家別分家,你非不聽。就算分家好了,哪有放着已經養出來的大兒子不要,偏生綁着小兒子的?這不是把原先吃過的苦頭重新再吃一遍嗎?”

直到這會兒,楊冬燕還是想不通,怎麽都想不通。

要說母愛,咋滴對小兒子就是愛了,對大兒子不是愛了?一樣都是兒子,都是自個兒身上掉下來的肉,當然是選個最出息最能耐的過日子啊!

楊冬燕覺得她的邏輯完全沒毛病,因為她上輩子看到的全是這樣的情況。下至勳貴,上至皇家,哪個當媽的不是跟最出息的那個過?人家太後都是跟着皇帝過的,要不然還能跑去跟小兒子過?別鬧了。

魏大嫂苦笑一聲,倒是沒反駁,而是拿起筷子吃起了面條。

看起來胃口還不錯。

想着病怕三碗飯,能吃就行,楊冬燕也算是放下了心來,招呼方氏一起吃,吃完了還有。

實在不行,她還跟上輩子的倒黴兒子要,橫豎這細面條嘛,想來對方也習慣了。就是柴禾的事情得解決,她到底還是有點兒包袱的,總不能真的跑去跟倒黴兒子要柴禾,太丢人了。

幸好,等吃罷晚飯,老叔那頭來人了。

除了今個兒送他們回來的小子外,還有好幾個人,趕着牛車送來了糧食和柴禾。

糧食就是先前老魏家便宜賃給老叔家的佃租,就算再便宜,那也有一成的佃租呢,他們家還幫着磨好了,送過來直接就下鍋的。數量确實不多,要是楊冬燕沒提前從魏大嫂那頭知曉消息的話,肯定得以為老叔家克扣了,但如今……

“給多了吧?”楊冬燕粗粗的一看,就知道數量給多了。

如果是對比豐年的,那肯定是少的,可今年的收成那麽慘烈,一成的佃租絕不可能那麽多。

幾個小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咋回答。

“也行吧,正好我家要準備擺酒請客,這就先留下,明年的佃租免了吧。”楊冬燕有預感,明年只怕收成會更慘,索性提前先免了,又道,“對了,得空了再給我弄點兒柴禾過來,要是回頭有剩,再還過去。”

“诶,成!”

柴禾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當下就有人一口答應下來,又問楊冬燕打算啥時候擺酒,他們好提前來幫忙。

楊冬燕想了想,搖頭道:“這還真不好說,起碼得等大牛二牛他們回來吧。到時候再說吧,反正是農閑。再說我是打算請全村吃席的,不怕沒人幫忙。”

幾人應聲點了頭,很快就趕着牛車離開了。

柴禾的事情又不着急的,先前送來的這些,光老魏家使的話,起碼夠燒十天半個月的。

等這頭剛走,窩頭就颠颠的回來了,一進來就喊餓。

方氏趕緊幫他撈面去,楊冬燕則逮着他問話。

窩頭老老實實的答道:“本來我就是去找蘿蔔和土豆的,哪知道碰上了也在村學念書的人,雖然沒跟我一起念過書,可咱們是同一個先生啊,就多說了幾句。”

“誰啊?”

“姓錢的,就是住姑奶奶家旁邊的,跟蘿蔔他娘有沾了親,我聽蘿蔔喊他表弟。”

楊冬燕尋思了一圈,大概有了那麽一點兒印象:“他家供他上學了?”

“嗯,不過學的還淺,估摸着要明後年才會去縣試。”

方氏這會兒端了面碗過來,楊冬燕也不問了,只催窩頭趕緊吃。見他吃上了,楊冬燕又叮囑方氏,明個兒去采買些新鮮蔬果來。

從縣城帶來的東西不算多,再說誰也不會買新鮮蔬果回鄉下。那時候不是想着這些東西在鄉下地頭遍地都是,臨了再買也成。誰也想不到今年年景不好,好在就算糧食歉收,蔬果還是有很多的。

這一天,三人都是回原先各自的屋子睡的,也就是天氣還熱,不然還得去借棉被。

次日,方氏做了一頓簡單的早飯後,就袖着錢匆匆出門了。

哪怕不算辦席這個事兒,要買的東西也不少。好在,秋收之後必有集市,買不到啥稀罕玩意兒,吃食卻是最常見的。方氏還買回來幾只雞,先扔在後院養着,回頭再殺。

隔了一天,村子裏幾乎所有人家都知道老魏家回來了,也知道窩頭考上了秀才。

一時間,老魏家的大院再度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不停的有人上門來。幸好楊冬燕早有準備,帶了從省城買的茶葉,雖然也是很普通的那一種,但光是“省城”這兩個字,就仿佛自帶金光似的,村裏人捧着茶碗喝,都連聲叫好。

連着好幾天,老魏家就一直沒少過人。

竈屋的大鍋一直燒着,煮着茶水,炖着綠豆湯。還有方氏臨時出去買了一些瓜子回來,分給來湊熱鬧的衆人。

楊冬燕就覺得,大家夥兒不都還是原本的樣子嗎?

再仔細看去,她就明白為啥這些人不像魏大嫂那般擔心了。

說白了,就是年歲太輕,經歷的事情太少了。

魏大嫂是經歷過災荒年的,她甚至見過活活餓死的人,還見過因為家裏無米下鍋,賣田賣地,最後淪落到賣兒賣女的。

可另外一些人,也就是那些跟方氏、小楊氏差不多年紀的,卻沒這樣的遠見的。都覺得就算今年的收成不好,但也沒到餓死人的地步。等明年嘛,明年肯定會好起來的。

其實,哪怕是魏大嫂,擔心的也不是今年會餓死人,而是怕明年的收成一樣不好,甚至更差。

要知道,單獨一年別說是糧食歉收了,哪怕糧食顆粒無收,都不會造成特別巨大的影響。因為多半人家,只要是自家有田産的,而不是那種單純的佃農,那麽家裏肯定是有存糧的。再不濟,跑去鎮上打短工,也能勉強度日。

怕的是什麽呢?今年糧食歉收,明年種糧就不少了,收成就更不好了,到了後年可能連播種的種子都湊不齊的。

那就真的完了。

不過,像魏大嫂這樣的人還是在少數,好多人都是盲目的樂觀。

楊冬燕也沒說啥,很多事情若非親身經歷,外人說再多都沒用的。他們只會覺得,今年不行就明年,對于老人家的忠告,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大家先湊合吃着喝着,等回頭大牛二牛他們來了,我請全家吃席!”

這檔口,還是說些好聽的吧。

又過了五六天後,大牛他們回來了。

一共趕了四輛牛車,除了老魏家自家人外,老叔家跟着一起出去的都回來了,看來牲口鋪子是暫時關門的。還有就是拉回了不少糧食。

楊冬燕有點兒懵。

這麽看來,大牛可能是提前就知道了今年收成不好的事兒……反正不可能是預知!

等忙活完卸車卸貨後,楊冬燕找了機會問大牛,果然是有人告訴了他。

“我這不是經常跑鄉下地頭收牲口嗎?今年咱們縣包括鄰縣的收成都不算好,鄰縣還成,田地相對更肥沃一些。我尋思着,鄰縣就那樣了,咱們這兒估計更慘。就索性收了一些糧食過來,反正糧食放得住,不吃擱着也壞不了。”

楊冬燕斜眼看他,見四下無人後,壓低聲音問:“那咱們後院地窖裏的糧食呢?”

大牛:……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水準。

“娘。”大牛一臉誠懇的道,“我把這事兒給忘了。”

楊冬燕一口血哽在了嗓子眼裏,毅然決定收回先前對大牛靠譜的評價。

靠譜個鬼啊!

一點兒都不靠譜!

不過也無妨,因為大牛說,保存得當的話,糧食放個三五七年都不帶壞的。就是吧,陳糧不适合當種子,但單純的填飽肚子是沒問題的。

楊冬燕索性不管這事兒了,只讓大牛再去收點兒牲口來,不拘豬羊,雞鴨也成,反正這次的宴請要好好辦,等他們搬到省城後,只怕回來的次數就更少了。

“我尋思着,下回來辦酒,大概就要等到窩頭考上舉人了,再不就是他娶媳婦。”

所以,這一次至關重要。

不光是辦席,還要祭祖。

好在這些事情交給大牛去處理就好了,楊冬燕終于能安安心心的待在家裏……吹牛了。

老魏家有吃有喝的,還有各種說不完的話題,那些大姑娘小媳婦的,見天的往這邊湊。

再就是,窩頭如今是秀才公了,雖然這個秀才公年僅十歲,可正因為如此才顯得更為搶手。

這要是早早的将親事定下來,哪怕窩頭沒辦法更進一步,但老魏家的紅火日子擺在眼前的,誰家的閨女嫁過來都是享福。

而在這裏頭,最灰心的就是魏家人了,他們沒機會。不過,幾個魏家媳婦倒是動起了小心思,自家人不行,可娘家人呢?這年頭,最時興的就是中表親了。

再然後,方家那頭就來人了,直接将自家姑娘往方氏跟前一推:“她姑,你仔細瞧瞧,滿意不?”

方氏:……

一旁的小楊氏哈哈大笑,她比方氏好的是,楊家的閨女都被她連累了,況且本來也沒有逮着一家坑的。楊家那頭直接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其想着将自家閨女嫁給窩頭,還不如想想将來娶豬崽過門呢。

也因此,看到方氏被娘家人圍攻,小楊氏笑得特別歡樂,完全沒有絲毫的妯娌愛。

方氏狠狠的瞪了她一眼,随後沖着娘家人嫣然一笑:“不滿意。”

“滿意就好……啥?噢噢!那這樣好了,家裏還有其他姑娘,你把條件給我說一說,我回頭幫你張羅一下,咋樣都得給咱們家窩頭說個好的。”

這要是旁的什麽事兒,方氏覺得幫就幫吧,到底是生她養她的娘家人。可事關自己唯一的兒子,她又不是傻子,咋可能由着娘家人胡來呢?

至于那什麽娶娘家的侄女好,到時候跟自己一條心……

方氏恨不得讓方家人仔細瞅瞅小楊氏,瞧清楚了,這貨就是楊冬燕的娘家親侄女,嫡親的侄女啊,結果呢?

丫就是個禍害。

“嫂子,我給你透個底,窩頭的親事我說了不算。”方氏也不好真跟娘家鬧翻了,哪怕她以後回來的次數不會多,也沒必要跟娘家撕破臉,她只将鍋往別人頭上扣,直言自己在家裏的地位很低。

然而,沒人信。

“你是窩頭娘,你說了要是不算,那誰說了算?總不能是你那個婆婆吧?哈哈哈,她就是個軟面團子,有啥用呢?行吧,你就給我透個底,想找個咋樣的兒媳婦?”

方氏一臉的悲傷。

真不好意思啊,他們老魏家還真就是楊冬燕那個軟面團子說了算的。

但這話她不能說,說了也沒人信。

關鍵時刻,方氏想到了老魏家的專用背鍋俠,瞥了一眼邊嗑瓜子邊看熱鬧的小楊氏,她朗聲道:“我們家的窩頭啊,那将來是要換親的!”

換親???

不等其他人提問,方氏就大聲的說出了自家的要求:“豬崽娘說了,她想要豬崽嫁個讀書人,最少也得是秀才,當然要是舉人就更好了。可那要咋辦呢?我就尋思着,回頭找個有妹子的秀才,讓我家窩頭跟對方換親,他娶秀才的妹子,讓豬崽嫁給秀才!”

多棒的主意啊!

這就意味着,要來窩頭說親的,自家得先準備一個秀才!

對比那些要住簇新青磚瓦房,要家有十畝地,要聘禮啥啥的,準備一個秀才公這個條件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

莫說方家人都被鎮住了,連帶小楊氏都是滿臉的震驚。

手裏的瓜子突然就不香了。

然而,背鍋成自然的小楊氏,第一反應不是澄清,而是本能的将方氏遞過來的鍋背上,還順便調整了一下背鍋的姿勢。

在其他人看過來的時候,她已經将這口剛出爐還熱氣騰騰的黑鍋背好了。

“對對,不是你們老說豬崽嫁不出去嗎?我家豬崽啊,那是要嫁給秀才公的!”

正好從隔壁回來,一腳剛邁過門檻就聽到了這個話的楊冬燕,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作者有話要說:  楊冬燕:我他娘的才出去一會兒,你倆又搞了啥????????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