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兄弟相見
久別多日,或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戰鬥,或經歷了波濤詭谲的審案,李徽與王子獻自然有許多話想說。然而,新安郡王正想邀請好友回濮王府一敘,便又聽得一陣馬蹄聲響起。回首望去,卻是自家兄長策馬而來,劍眉微擰:“你還杵在這裏作甚?還不趕緊跟上來?不過是稍不注意,你便不見蹤影,還須得我回頭來尋你!”
李徽怔了怔:“阿兄不是須得回宮複命麽?”他跟過去又有何用?
轉念一想,他立即回過神來:不,當然并不僅僅只是回宮複命。大世父一家返回長安,便意味着時隔十來年,皇室終于阖家團圓。這種時刻他怎可能缺席?而且,他來迎大兄,同時亦是迎接長輩,祖父祖母心裏定然覺得欣慰——雖然,他的本意其實并非如此。
見他醒悟過來,李欣便并未多言,只淡淡地道:“王郎君這兩日便在濮王府客院住下罷,旅程一路風餐露宿,着實辛苦了,稍微歇息幾日也好。往後,你們二人有的是機會促膝長談,并不必拘泥于此時此刻。”
聞言,王子獻微微一笑,行禮道:“多謝大王厚愛,不過——”
李徽察覺他的婉拒之意,笑着接道:“子獻又何必住在客院?不僅來往不便,住着也孤單。不如與我同住罷,我所居的西路空空蕩蕩,正缺了幾分人氣,那些空着的樓臺亭閣,随子獻挑便是。”說罷,他并不等王子獻與李欣再多言,就吩咐旁邊的部曲:“帶着我的貴客回王府,煩勞張傅母好生招待。”
既是他熱情挽留,王子獻推卻不過,便只得答應了。李欣掃視着他們,雙目微眯。
直到兄弟二人禦馬回到車隊之中,李欣方道:“這王子獻絕非池中之物,你對他了解幾分?可知他性情究竟如何?家族中有多少人?日後有何打算?”
“子獻自然非尋常人等,否則我又如何會保舉他襄助阿兄?”李徽坦然道,“至于他的性情,或許眼下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也無妨。我們先前相處的時日尚短,不知亦不為過。只要誠心誠意相交,日後何愁不能了解?”
李欣眉頭一動:“你未免想得太簡單了。知交好友,還是性情單純些為好。他殺人時毫不動容,用兵奇詭,心思深沉,往後也不知有何等遠大前程。于情于理,你們實在不适合結交。我寧可你交些狐朋狗友,成日鬥雞走狗,打馬閑游,也不願你日後被他耍得團團轉。”
李徽瞥了他一眼,不由得一笑:“阿兄,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竟希望我變成一個纨绔子弟,也不願我一心向學成為子獻那般的棟梁之才?而且,阿兄是否太小瞧我了?怎知我竟然會被人戲耍而不自知?”朗朗大笑之後,他才又正色道:“阿兄,君子之交,不在利益,亦不在懷疑。如同伯牙子期,偶遇得高山流水之知音,不問出身,不問家境,不計得失,日後方可為生死之交。”
“誠然,初遇子獻時,他作為琅琊王氏子的出身,如翩翩君子一般的舉止談吐,方令我産生興趣,使我們得以相交。不過,時至如今,我們已經絕非僅僅因身份而往來了。這些時日以來,我能感覺到他的誠意。”
“那是因為你結交的人太少了!”李欣毫不客氣地道,“京中俊彥子弟不知凡幾,都比他更适合跟在你身邊!!你在均州的時候沒見過什麽像樣的世家子弟,才會覺得他特別!才會覺得他值得相交!”
“子獻還不夠特別?”李徽反問,“若是說什麽京中俊彥,閻家那群郎君可是聲名遠揚?我仔細觀察過他們,覺得遠遠不如子獻多矣。我已經結交了這般優秀的好友,又何必退而求其次?更何況,這些京中俊彥不是珍貴嬌花便是勢利眼光。珍貴嬌花者,我覺得索然無味;眼光勢利者,我們濮王一系大抵也入不得他們的眼。”
“你又如何能斷定王子獻不是為利而來?”李欣簡直要被阿弟的固執氣得笑了。
“我身上有何利益,值得他為之圖謀?”李徽冷靜如舊,“頂多不過是在他貢舉的時候,替他給考功員外郎說幾句話罷了。倘若只為了仕途前程着想,他大可轉投叔父門下,而非與我結交。我不過一介閑王,無利可圖,無計可謀。所以,萍水相逢即是有緣,我願意信他一回。倘若日後當真并非一路之人,那便割袍斷義就是。”
李欣一時間無言以對,良久方暗暗咬牙道:“我不放心,先查一查他的家族再說!”
“阿兄便是查出來了,也千萬別告訴我。”李徽回道,“該說的,他一定會說。不該說的,便等他願意說的時候再說罷。”任何人心中都有秘密,并沒有必要完全坦誠。他心中又何嘗沒有不可對任何人直言的隐秘呢?
李欣惱他固執,禁不住拿着馬鞭,在他的馬臀上輕輕抽了一記。棗紅的駿馬微驚,立即小步奔跑起來。長安街上不許跑馬,李徽忙着控馬,一時無暇與自家兄長理論。李欣看着他匆匆勒馬缰夾馬腹,忙忙碌碌,滿腔怒火不由得又化為無奈的嘆息。
守在他們兄弟身側、将他們擋得嚴嚴實實的皆是濮王府心腹,假作什麽也不曾聽見。距離他們數十步之外,李厥望着兄弟倆親熱的模樣,眼中掠過淡淡的羨意,也打馬随了上去,笑着道:“大兄,十幾年過去,長安城似乎沒什麽變化,依稀還是當年的模樣。”
李欣回首看向他,意味深長地道:“看似沒有變化,實則早已是物是人非。阿厥,十幾年前是疾風驟雨,如今卻是陰雲密布,仍須得步步小心才是。”
“我省得,阿兄放心。”李厥低聲答道,笑容中多了幾分悒悒之色。
當車隊徐徐趕到太極宮前時,宮門邊一片寂靜,并沒有宮使擡來檐子相迎。蘇氏握着庶女的手,望了李嵩一眼。李嵩陰郁地打量着眼前雄偉壯麗、延綿不絕的宮室,忽然推開了扶住他的仆從,一瘸一拐地朝內走去。李厥上前想要攙扶他,卻依舊被他斷然推開了。
就在此時,李泰乘着檐子慢吞吞地越過宮門旁邊,似笑非笑地命人停了下來。李欣與李徽心中一個激靈:阿爺不是在一直待在弘文館中麽?弘文館位于太極宮外朝,在門下省官衙旁邊,離東南的宮門永春門尚有一段距離——他卻偏偏要在此時趕過來,所為何事,不是顯而易見?!衆目睽睽之下,兄弟二人便如此不睦,祖父若得知又該是作何反應?!
濮王殿下并未注意到兩個兒子瞬間便緊張起來的目光,不慌不忙地從檐子上挪了下來,撣了撣袖子,拱手道:“大兄,多年不見,風采猶勝從前。”他生得圓潤,腰腹太過龐大,只欠了欠身,便當作行完禮了。
李徽兄弟二人稍微松了口氣:看來,應該還是他們太過緊張了。自家阿爺能在多年前奪嫡的時候占據上風,應該不會在李嵩面前輕易犯什麽過錯才是。要知道,當年暴躁易怒的是李嵩,經常受委屈訴苦的卻是他——如今裝一裝兄友弟恭的模樣,對濮王殿下而言簡直是輕而易舉。
李嵩打量着紅光滿面的李泰,目光寒冷如冰:“确實久違了,你也從來沒有變過。”他的聲音略有些低啞,一字一句說得格外慢,其中蘊含的深意亦是不言而喻。
李泰挑起眉,還待再說什麽,李徽已經笑眯眯地撲了上去,不容分說地将自己埋在他軟綿綿的懷中:“阿爺來得正好!可是擔心大世父的傷勢?大世父腿傷未愈,不方便行走,不如阿爺将檐子讓給大世父乘坐如何?”
父子二人無聲無息地以目光交鋒,若不是周圍站滿了人,濮王殿下簡直恨不得将懷裏的幼子扔将出去——他只是來看笑話的,可不是為了顯露兄友弟恭來的!!而且,宮人沒有準備檐子,那一定便是帝後的意思!區區一個犯了謀逆罪的庶人,允許他回到長安便已經是天大的恩寵,在宮中還坐什麽檐子?!阿爺阿娘都不憐惜李嵩了,他又何必要做這個好人?!
然而,話都已經這麽說出來了,他還能反駁麽?!
于是,濮王殿下只能咬牙切齒地捏了一把自家兒子的嫩臉:“既然大兄受了傷,那便坐檐子去兩儀殿罷,也別教阿爺久等了。”
李嵩陰郁地掃了他們父子倆一眼,張口欲拒絕,蘇氏卻盈盈一笑:“多謝三弟。”
“阿嫂不必客氣。”對待女眷,李泰也只得勉強收起了不甘之色,露出笑意。說罷,他又望了望旁邊長身玉立的侄兒,肥厚的大掌拍了拍他,險些将病弱的李厥拍得咳嗽起來:“阿厥也長得這麽大了……走罷!”
廢太子李嵩一家回宮,并未得到濮王李泰一家回宮那般的待遇。聖人仍是在兩儀殿召見了他們,卻并沒有與兒子相擁而泣的意思。李嵩領着蘇氏與兒女行了稽首大禮之後,他亦只是淡淡地打量了一家四口一番,嘆了口氣:“回來也好,去立政殿見一見你們阿娘。五郎,将他們安置在你的別院裏,蘇氏往後也天天入宮侍疾。”
“阿爺盡管放心,杜氏已經着人收拾了布政坊的別院,大兄大嫂待會兒過去便可住下。”李昆含笑道,執着李嵩的手,“若是有任何不妥之處,大兄大嫂也不必與我們客氣,盡管直說就是。”
李嵩面無表情地看了他一眼,目光中的複雜之意較之李泰當初更甚。李昆卻仿佛一無所覺,依舊笑得溫和如春風。李衡與李泰父子三人立在旁邊,瞧得一清二楚。
待到衆人告退離開兩儀殿,前往立政殿的時候,一左一右攙扶着阿爺的李欣、李徽漸漸落在了最後。
李泰望着前頭諸人的背影,忽地嘿嘿一笑:“他心裏不舒服,我就舒服了!”
李徽與李欣對視一眼,均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首。
作者有話要說: 嗣濮王:你們倆不合适,懂嗎?!
小郡王:我覺得挺合适。
嗣濮王:如果他騙了你腫麽破!!
小郡王:那就割(立)袍(刻)斷(分)義(手)
王子獻:稍等,讓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麽是欺騙?
小郡王:→ →
嗣濮王:呵呵
————————————————
濮王殿下:他不開心,我就開心了!!他不舒服,我就很舒服!!哈哈哈哈哈哈!!
嗣濮王:→ →
小郡王:→ →
太子殿下:( ̄▽ ̄)"
越王殿下:╮(╯-╰)╭
廢太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