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章節

告訴父母和老師,他們只會說少惹事,好好學習。

直到有一天他在寝室的東西被人扔出來,寝室裏的人讓他滾,所有人看着,沒人幫他,老師趕來才阻止這場鬧劇。

所以把他送來這裏,因為他不願與學校的老師同學交談。

他在傾訴,但面無表情,說的似乎是他人的故事。

柏霖察覺到他有自毀傾向。

自殺評估是一個很複雜的技術,不僅包括對來訪者危機狀态的評估,還有咨詢師自身狀态的一種察覺。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做出的判斷與處理措施,柏霖不敢根據一次訪談就對他輕易下結論,小宇也還不信任她。

心理咨詢師沒有讀心術,過早或過度的介入都是不對的,柏霖聯系了他的家長和學校,讓他們一定要及時溝通、讓欺淩者道歉,否則小宇目前的狀态不适合繼續呆在學校。

但是,現實遠比想象得艱難得多。她的建議沒有得到執行。

出事那天,欺淩者課上給他傳紙條讓他上頂樓,小宇去了,三個欺淩者圍着他。頂樓平時是鎖着的,他們踢他,逼他跪下。他沒有求饒,欺淩者沒有體會到淩虐的快感。于是欺淩者逼他走上沒有防護的圍欄處,看他搖搖晃晃,也想看他心驚膽戰。

欺淩者老大看得有趣,也跟着上了圍欄。最後小宇掉下樓,當場死亡,沒有監控,在警局錄口供時候,兩個馬仔指控:“是小宇自己跳下去的,我們沒想讓他死。”

三個15歲的人,能狠下心逼同學去沒有防護的頂樓圍欄,真的不知道沒有防護的圍欄有多危險嗎但欺淩者老大自己都上去,卻真的體現了他們智商惡劣到這種地步,沒有認知到這種死亡危險性。

那麽小宇到底有沒有自殺傾向呢?真的是他自己跳下去的嗎?

柏霖面對當時做法律援助的謝元無力搖頭,小宇是有自毀念頭,但這種念頭強烈到何種地步,能讓他在衆目睽睽下從頂樓跳下?她無法判斷,只能如實上述。

好不容易到庭審階段。

作為霸淩方的辯護律師,謝元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故意傷害罪--未成年人犯罪一審判決是八年。

等謝元出來的時候,記者紛紛圍上來,記者提問,“請問謝par,對判決結果是否滿意?我們做了個民意調查,65%多數人認為判決結果不夠嚴厲。”

Advertisement

被采訪的人面向鏡頭,說得坦蕩,卻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他遵從所有的證據、也遵從疑罪從無, “法律之樹長青,不會也不該為輿論讓步。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作為我國最嚴厲的法律,自有其謙抑性,相信法律會做出公正的處罰。”故意傷害罪(致死)、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是判不了死刑,一審判決書有期徒刑8年,在國內刑法領域的痛點之一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已經算是較嚴厲的懲罰。

柏霖在他之後接受了心理學專訪,“無懼無畏、原本該是一張白紙的小孩子最後變成惡魔,有多少人是兇手?心理學家菲利對罪犯進行了分類,提出可以将全部罪犯分為五類,即精神病犯、天生犯罪人、慣犯、偶犯和情感犯,真正意義上的天生犯罪人能有幾個,大部分不過是後天因素造成:冷漠、暴力的家長,漠視、惡劣的生長環境,長期壓力造成的自我封閉,不到位、扭曲的教育,這些都是誘因。”

“社會的建設者、孩子的家長們都應當好好反思。大家不能因為這些後天因素是長久積累的冗疾,目前不健全的社會制度尚無法解決而灰心,而選擇漠視它們。”

她指責謝元沒有看到受欺淩者家庭的痛苦,嘲笑他:“當意識到自己并不能改變社會環境時,人們會開始強迫自己切斷與外界的共振,讓自己變得鈍感、漠不關心。國內律師多在未成年犯罪這一塊領域保持謹慎,謝par竟也如此。”但這是不對的,因為人們的漠視而發生的悲劇,都是不應當的。毒瘤就該大刀闊斧解決它。

她似乎盯上了他,追着他不放,即便他在工作微博上轉發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提案,她也要諷刺他“虛情假意,不過是心底的鬼在誦經。”

後來,被她追煩了,謝元才同她說:“圈子外的人只追求實體正義,但我們作為圈內人,正義沒有你理解的那麽狹窄,對于法制的發展而言,程序正義遠比實體正義來得重要。”明确、無歧義的法律條款卻還是用于複雜、含糊、滿團糟、千變萬化的生活,但起碼提供了一個穩定有序的尺度,不是嗎法律的更改需要時間,不得輕易變動。

他建議柏霖去了解辛普森一案,什麽是真的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法律之樹長青,法律永遠不需要為輿論讓步,律師也一樣,在合法的範圍內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法律不會保護壞人 ,但罪犯也有人權,我們講求證據來源可靠,審判正義,是正當防衛還是罪無可恕,也要讓他清楚知道為什麽這樣制裁,罪人才有可能改過自新。

柏霖內心有所觸動。

後來小宇的家長公開了他的日記,原來小宇确實是自殺的。他在日記本裏寫到,“自殺使我覺得,我可以在我願意的時候離開這個肮髒的世界,我不能選擇來,但我可以選擇走。”

那時候謝元事務所的另一位合夥人正面臨離婚風波,離婚呢,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涉及財産分割、子女撫養,成立事務所是在他們婚姻存續期間發生的事情,屬于夫妻共同財産,那麽從合夥人的角度,股權旁落對誰都不是好事;于是謝元找上柏霖--業內有名的心理咨詢師,請她進行心理疏導。他們也因此産生更多交集。

再後來他們結婚,婚禮上他們的發言讓周廷印象深刻,或者說,在場誰不羨慕呢?

“愛情不是真善美,只不過是你偶然擰開煤氣閥,我無意中劃了一根火柴。”(摘自每日豆瓣廣播精選)

“把最愛都給了你,已經無法再愛別人,所以只能嫁給你。”

“我們都見過太多愛情悲劇、婚姻墳墓,但是愛到了這一步,必須走向這一天。相愛到願意被法律約束,願意接受婚姻是一種契約關系。”

姜怡震驚,若有所悟。她其實是有些悲觀的,沒有安全感,人生的無常太多,她媽也是這樣,她其實不相信永久的愛情,所以才那麽快接受周廷,那麽快全身心投入,只因想着及時行樂。愛情是人類恒久的話題,美滿投契的愛情誰不想要呢?soul mate.

周廷起身去做早飯,留她一個人在那裏恍惚。冰箱裏有雞蛋和面包,他溫好牛奶,煎了雞蛋,才叫她起床吃飯。

她叼着面包,撲過去抱住他的胳膊,“我好喜歡你。”

陽光已經燦燦照進來,她眯眼看他,心裏的每個角落和這日光一樣亮堂,充滿幸福、滿足、信任。

第 35 章

吃完早飯,姜怡趕他回家。

她噙着笑推他:“你回去吧。”周廷爸媽都在這邊,而周廷難得休息,總不能整日彼此霸占吧,也得多陪陪家人,況且,兩個人相處之外還是得有自己的空間。

周廷卻舍不得走:“我這幾個晚上不用值夜班,下班都過來找你好不好?”情濃時候恨不得時刻厮守,把錯過的時光都補回來。

姜怡擡眼看他,這個和她親密如斯的男人,他的眼神誠摯,這樣親密的留宿,似乎不是不可以接受。自然不是同居的意思,她沒法想象自己現在同一個男人同居,哪怕是男朋友。但同時她也希望能多見幾面,了解他更多面。

她默認了。

于是下一個晚上過來的時候,周廷帶了兩套換洗衣服。

這天晚上周廷下班,開車前往姜怡家的時候,手機上叮咚一聲,是以前一起泡吧的夥伴說很久沒見他了,約他出去放松。

他婉拒,“不了,你們自己玩吧。”消息發出去了,他才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去酒吧了,想起來似乎認識她以後再也沒主動去過酒吧。也不必再去,他生命中的空白已經被填補了一道濃墨重彩。

認識她以後,他給自己設置了許多條條框框,卻甘之如饴。

他也見到了姜怡的更多面。姜怡下班後的娛樂生活很簡單,她喜歡素描、喜歡看書,有時候工作做不完帶回來,會非常專注,等遇到技術難題了,也會在b站上看看視頻,試着自己編程。

有時候他看着她,嘴角就會不自覺挂上笑容。

同樣的,姜怡第一次見到周廷洗完澡拿內褲去陽臺晾的時候有些驚呆。

男人啊,她爸、她哥都是這種生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