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鬧劇

“元輔是說,陛下要恢複太祖之制?”

張瑞圖有些驚訝。

“陛下之心思,我等凡人如何得知,但陛下仁慈,叩闕也只是罰俸,故陛下許小民密告官吏之事,并非欲恢複祖制,吾觀倒是有些監察官吏之意。”

黃立極扶須計較。

“元輔所言極是,陛下于刑罰之上,确是較歷代帝王仁慈,魏逆謀逆之罪,也只是罪及魏家成年男丁,陛下不僅沒有誅族,還給魏家留後,并赦免了其家眷,此等仁君恐宋代仁宗亦不可比,有此仁君,此乃吾等之幸、百姓之幸、大明之幸矣。”

施鳳來上來便拍了一通馬屁,其餘三人也紛紛點頭稱是,但孰料其話鋒一轉,又道:

“陛下确為仁君,但其治國之道卻非一般仁君可比拟一二,陛下對此次叩闕之臣,以懶政怠政之名将其昭告天下,實乃比嘉靖朝午門外裸臀廷丈更令人汗顏啊。”

李國普聞言,立時恍然。

“羽王兄所言極是,陛下這是将這些人的褲子扒了,然後再昭告天下啊。”

“不,不只是扒了這些人的褲子,吾輩讀書人常以承天牧民、教化百姓自居,結果懶政怠政,連衙門也不去,真是有辱聖人門庭,陛下這是要扒讀書人的褲子啊。”

“此例不可開,吾等要請陛下收回成命。”

李國普考慮問題向來激進,話剛說完,便要回去求朱由檢收回聖旨。

“元志老弟莫要沖動,陛下乃少年天子,此時恐正在氣頭上,元志莫非要陛下收回成命,轉而效仿世宗,非得打出幾條人命來才甘心?”

黃立極話音剛落,李國普便怔怔的待在了原地,久久說不出來。

“陛下雖年少,好奇技淫巧,有時又常耍性子辍朝,但陛下誅魏逆、除五虎、應叩闕,招招出奇,招招致命,今陛下之才智已非吾等能揣摩的了,元志不必自責。”

見李國普有些失态,張瑞圖便打了圓場。

Advertisement

“長公所言極是,吾聞言,東廠今日行監察之權時,沒收一兩銀子,甚至連茶也沒喝一口,閹寺不愛財,此真乃我大明二百餘年之一大奇觀,陛下馭人之術可見一斑。”

施鳳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又來了一句,其餘三人聞言皆是大驚。

岳武穆曾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平矣。

如今的大明,連太監都不愛財了,四位閣老如何能不震驚。

其實朱由檢并沒有四個內閣輔臣考慮的這麽多,下此诏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存心惡心讀書人,準确的說是惡心東林黨。

你們東林黨丫的不整天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嗎?特麽的衙門都不去,還整天吹牛承天牧民呢,自己一屁股屎,還有臉教化萬民呢。

你東林黨不是以道德、氣節受百姓仰慕嗎?那朕就偏不打你們板子,不讓你們彰顯氣節。

你丫東林黨不是整天談道德談氣節嗎?那朕就是從道德制高點上拿着放大鏡找你們的弱點,然後一點一點将你們虛僞的外衣扒下來,讓百姓看看你們到底是些什麽貨色。

是不是像你們嘴上說的那樣,兩袖清風、為國為民,還是貪污腐敗、藏污納垢。

給你們扣懶政怠政的帽子只是開始,下面就是要整你們東林黨的黑材料,一步一步的将你們東林黨批倒批臭。

搞宣傳,造輿論,整批判,朕可是專業的,也是認真的。

朱由檢下此诏書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要啓發大明百姓的公民意識。

朱由檢不指望憑一份诏書,就能發動群衆,揪出貪官污吏,從而澄清吏治。

朱由檢對大明百姓的秉性很是了解,除非是被逼的實在沒活路了,否則他們是不會去告官的。

讓高高在上的官吏接受群衆監督,其意義還在于讓大明百姓改變奴性思想,慢慢樹立主人翁意識,為朱由檢以後的改革做好百姓的心裏建設。

當然,朱由檢在此次叩闕事件中所做的謀劃,已遠超那四位封建官僚的認知。

他們也只能窺得其一,不知其二了。

內閣四位邊走邊感嘆,很快便來到了皇極門前,卻見那些叩闕的官員們品茶的品茶,吃點心的吃點心,瞧病的瞧病,哪有一點叩闕的樣子。

僅有的幾位官員雖然跪在那裏,但也是垂頭喪氣,一語不發,而且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入了皇帝的甕中了。

李國普見了那領頭的東林黨骨幹,便氣不打一處來,從袖中掏出笏板便扔了過去。

那人正在驚訝之中,頭上便中了一笏板,正要起身理論,緊接着便被李國普一腳踹翻在地上,随後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打。

“我讓你叩闕,我讓你叩闕,我讓你叩闕。”

李國普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撸起袖子就從那人身上揮拳。

那人沒看清來人便被蒙頭打了一頓,正想還手之時,卻見是李閣老,氣勢頓時就蔫了,只顧抱着頭躲閃。

“先生息怒,先生息怒,弟子不知哪裏做錯了?弟子到底哪裏做錯了?”

此人正是那李國普擔任會試主考那年的進士,按大明讀書人的規矩,自然就是李國普的門生了。

老師打徒弟,天經地義,自然沒人敢上去阻攔,一旁的錦衣衛也樂得看笑話,一上午他們已經看了不少笑話了。

而此時旁邊一起叩闕的官員們也懵了,不知這李閣老唱的是哪兒出,全都立在一邊,不敢相勸。

“讀書人的臉都被你們丢光了,你還有臉問哪裏做錯了,今天我就告訴你哪裏做錯了。”

李國普順手将黃立極手裏的聖旨搶了過來,然後大聲念了出來。

當念到罰俸半年的時候,衆人頓時松了一口氣。

但随後念到‘将此四十三人名單予以公布,張于京城各處,并明發邸報,傳曉天下’的時候,一個個立時臉色煞白,心理素質差的頓時跌坐在地下,其中便有李國普的那門生。

“還有你們,一個個的不好好上衙,承天子之恩,為百姓盡責,偏要跑到這裏來叩闕,這闕是這樣好叩的嗎?你們啊,你們,哎,天下讀書人的臉都被你們丢盡了。”

李國普合上聖旨,拿手指着那些叩闕的官員,又是一頓臭罵,罵着罵着,自己的眼淚就先掉了下來。

“爾等快回去上衙吧,別在這丢人現眼了,陛下仁慈,此次沒有追究爾等的責任,爾等要知恥後勇,回去後用心任事,以報皇恩。”

其他三位閣老見李國普是動了真氣,便也上前對着那些叩闕的官員呵斥。

“還不快走,回去好好反省,多想想聖人教誨,以後莫要再被那有心之人所利用。”

閣老們一邊說着,一邊作勢驅趕那些官員。

衆官員自知此次闖了大禍,一個個全都悔恨不已,低垂着頭,木然的往午門外而去。

大明朝最後一次轟轟烈烈的叩闕行為,便以一場鬧劇的形式收場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