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輔
戰争爆發前,什捷科夫還只是個上校,在基輔特別軍區第6集團軍步兵第3師133團任團長。他是莫斯科人,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大學畢業後,什捷科夫考入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四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授予中尉軍銜,分配到基輔特別軍區。他從排長幹起,嚴格帶兵,刻苦訓練。他曾帶過的排、連、營在基輔特別軍區年年都是優秀。十年的時光過去了,什捷科夫也從中尉晉升到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職務也從排長升為連長、營長,團長。
什捷科夫擔任團長的時候剛剛三十歲,這在當時的紅軍中屬鳳毛麟角。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有勇有謀、善于帶兵之人,他的上下級都稱他是塊将軍的料。什捷科夫不但有才華,小夥子也長的英俊漂亮。一米八五的身高,體魄健壯的身材,一頭金黃色的頭發,白淨的臉龐,又有點儒将的風度,特別招姑娘們的青睐。
什捷科夫認識塔妮娅是在戰争爆發前一年的一次周末舞會上,周末也是一身戎裝的他英俊潇灑的來到會場,舞會上年輕的姑娘們争着請他跳舞,什捷科夫舞跳的很不錯,所以他也是來者不拒。跳了兩支曲子後,什捷科夫看見了靜靜坐在一角的塔妮娅,他們之間并不認識。塔妮娅是軍醫院的上尉軍醫,但今天她并沒有穿軍裝,什捷科夫來到塔妮娅身邊邀請她跳舞,塔妮娅從第一眼見到什捷科夫就被他的舞姿迷住了,再加上小夥子的帥氣,使得她對這個上校頓時有了好感。雖然倆人是第一次跳舞,但仿佛是多年的舞伴一樣,配合的是那麽默契。他們翩翩的舞姿頓時引來了全場的目光和掌聲,更引起了其他年輕姑娘們的嫉妒。
一曲完畢,倆人坐下來休息閑聊起來。塔妮娅也是莫斯科人,醫學院畢業後參加了紅軍。她屬于那種天生貌美的俄羅斯姑娘,更有後天修來的萬方儀态和高雅氣質。一頭金色的美發,一雙會說話的、迷人的藍眼睛,潔白的皮膚,高挑的身材,什捷科夫暗自感嘆世上有如此漂亮的美人。
美麗需要文化藝術的烘焙,俄羅斯人對教育高度重視。塔妮娅的父母是搞藝術的,她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美女教育從幼兒時就開始了。學鋼琴、跳芭蕾,練藝術體操,但塔妮娅的願望卻是當一名醫生,父母到也不反對她的選擇。就這樣,她順利的考上了莫斯科醫學院,畢業後她又選擇了從軍,被分配到基輔特別軍區醫院擔任中尉軍醫,三年後晉升為上尉。
什捷科夫自舞會上認識塔妮娅後,倆人一見鐘情,開始了甜蜜的戀愛,每到周末都是他們最盼望的日子,直到1941年6月22日前夜,他們還相約見面。
1941年6月22日,本應該是寧靜平和的一個周日,可卻成了一個特別的日子。淩晨4時30分,德軍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共81個步兵師、17個裝甲師、1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在3個航空隊共1830架飛機支援下,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0公裏寬的正面上,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起閃電式突然進攻。隆隆的炮聲打破了清晨的靜寂,法西斯的坦克履帶碾碎了和平的希望,炸彈爆炸聲摻雜着婦女和孩子的哭喊聲,這一切已經表明,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争全面爆發。
德軍突然大舉入侵蘇聯,這是早已拟定的“巴巴羅莎”計劃,希特勒狂言要在二個月內滅亡蘇聯。他對高級将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德軍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如潮水般向前奔進,紅軍被打的措手不及。在戰争爆發前,德軍早已潛伏在蘇聯境內的所謂第五梯隊特工,破壞了蘇聯邊境線上幾乎所有的電話線路,而無線電通信裝備還沒有在蘇聯的基層部隊中普及,致使在開戰之初,蘇聯邊境線上的部隊與部隊,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通信聯絡一度中斷,指揮陷入癱瘓狀态,部隊被迫各自為戰。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聯政府雖然采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紅軍統帥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争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争開始時嚴重失利,更由于紅軍裝備陳舊,再加上四年前的肅反,很多優秀的指揮員被清洗,而新補充來的幹部素質較差,對敵麻痹思想和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争初期,紅軍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盡管紅軍在烏克蘭地區部署了重兵,但在德軍的突然打擊下,紅軍還是猝不及防,根本抵擋不住德軍的猛攻。
戰争爆發幾天後,什捷科夫指揮的部隊就與德軍交上了火。在戰前,他敏銳的軍事頭腦就預感到蘇德之間必有一場戰争,因此他帶領的部隊從未放松過警惕,部隊人員的軍事素質、武器裝備、彈藥儲備等一律都按戰時标準執行。戰争打響後,他的133團一直是頂在基輔防禦的最前面,而且以最小的代價頂住了德軍的進攻。但由于寡不敵衆,在堅持了兩個月之後,9月16日,基輔還是被德軍古德裏安與克萊斯特指揮的兩支裝甲軍合圍,将紅軍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5個集團軍合圍在了基輔。
早在德軍組織基輔大合圍時,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将就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全力保衛莫斯科。但斯大林拒絕放棄基輔,為此朱可夫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接任紅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的布瓊尼元帥也察覺到了處境的危險,于9月11日向斯大林請求批準部隊從基輔向東撤退,但也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9月13日,斯大林認為布瓊尼的消極避戰已不能勝任西南方面軍總司令,也将其免職,由西方面軍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他的指揮。由于斯大林的固執,紅軍錯過了避開合圍和保存實力的最後時機,直到9月17日,在嚴峻的形勢下眼看敗局已定,紅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才同意基輔的部隊向東撤退,然而,為時已晚。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紅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将、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陣亡。包括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內的66萬人被俘。紅軍僅部分隊伍分散成小股部隊向東突圍,最終共有15萬官兵得以突出德軍重圍,什捷科夫的133團也在其中。
希特勒之所以在戰争伊始就将重點放在基輔,是因為這裏是蘇聯的重工業基地,也是通往石油富饒的高加索地區的重要門戶,所以希特勒覺得要想維持戰争就一定要打垮蘇聯的工業。豈料福禍相依,德軍集中龐大兵力用于突擊西南方向的基輔,使德軍在主要進攻方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受到了遲滞。基輔會戰說明,德軍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戰果,但是卻喪失了極為寶貴的時間,也喪失了閃電戰中極為重要的速度優勢。德軍雖然贏得了戰争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戰争史上最大的戰争。
作者有話要說: